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07|回覆: 0

[其他] 王充【論衡】卷1逢遇篇詩解2大才臣遇大才主乃有遇不遇才不待賢在所事者賢之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6-27 21:1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王充【論衡】卷1逢遇篇詩解2大才臣遇大才主乃有遇不遇才不待賢在所事者賢之
題文詩:
以大才臣,遇大才主,乃有遇與,不遇虞舜,
許由太公,伯夷是也.虞舜許由,俱聖人也,
並生唐世,俱面於堯,舜紹帝統,許由入山.
太公伯夷,俱賢也,並出周國,皆見武王,
太公受封,伯夷餓死.賢聖道同,志合趨齊,
虞舜太公,行耦許由,伯夷操違,生非其世,
出非其時.雖同.同中有異;雖合,
合中有離.爲之何則?道有精粗,志有清濁.
許由皇者,之輔生於,帝者之時,伯夷帝者,
之佐出於,王者之世,並由道德,俱發仁義.
主行道德,不清不留;主爲仁義,不高不止,
此其所以,不遇之故.堯混舜濁;武王誅殘,
太公討暴,同濁皆粗,舉措,此其所以,
爲遇也故,舜王天下,皋陶佐政,北人無擇,
深隱不見;禹王天下,伯益輔治,伯成子高,
委位而耕.非皋陶,才愈無擇,伯益,
出子高而,皋陶伯益,進用無擇,子高退隱,
進用行耦,退隱操違.退隱勢異,身雖屈,
不願進也;人主不須,其言廢之,意不恨是,
兩不相慕.商鞅三說,秦孝公前,二說不聽,
後一說用;前二帝王,之論後一,霸者之議.
持帝王論,說霸者主,雖精見距;更調霸說,
雖粗見受.爲之何則,精遇孝公,所不;
粗遇孝公,所欲行也.故說者不,在善在所,
說者善之,才不待賢,在所事者,賢之馬圄,
之說無方,野人說之;子貢說義,野人不聽;
吹籟工爲,善聲,越王不喜,更爲野聲,
越王大悅.故爲善於,不欲得善,之主,
善不見愛;爲不善於,欲得不善,之主雖不,
善不見憎.以曲伎合,合則遇不,合則不遇.
     
  【原文】
 1·4以大才之臣,遇大才之主,乃有遇不遇,虞舜、許由,太公、伯夷是也(1)。虞舜、許由俱聖人也,並生唐世(2),俱面於堯,虞舜紹帝統(3),許由入山林(4)。太公、伯夷俱賢也,並出周國,皆見武王(5),太公受封(6),伯夷餓死(7)。夫賢聖道同、志合、趨齊(8),虞舜,太公行耦(9)。許由、伯夷操違者,生非其世,出非其時也。道雖同,同中有異;志雖合,合中有離(10)。何則?道有精粗,志有清濁也。許由,皇者之輔也(11),生於帝者之時(12);伯夷,帝者之佐也,出於王者之世(13),並由道德,俱發仁義(14)。主行道德,不清不留;主爲仁義,不高不止,此其所以不遇也。堯混舜濁;武王誅殘(15),太公討暴,同濁皆粗,舉措齊(16),此其所以爲遇者也。故舜王天下(17),皋陶佐政,北人無擇深隱不見(18);禹王天下,伯益輔治(19),伯成子高委位而耕(20)。非皋陶才愈無擇,伯益能出子高也。然而皋陶、伯益進用,無擇、子高退隱,進用行耦,退隱操違也。退隱勢異(21),身雖屈,不願進;人主不須其言,廢之,意亦不恨,是兩不相慕也。
  【注釋】

  (1)虞舜:即舜。許由:一作許繇。相傳堯要把君位讓給他,他逃至箕山務農。堯又請他做九州長官,他到潁水邊洗耳,表示不願聽。太公:周代齊國的始祖。姜姓,呂氏,名望,一說字子牙。商未隱居在渭水(今陝西中部)河邊,受到周文王的賞識和重用,輔佐周武王伐紂,因功封於齊(今山東省北部)。有太公之稱。俗稱姜太公。伯夷:商末孤竹君長子,墨胎氏。反對周武王伐紂,商滅,不吃周粟,餓死於首陽山。儒家將他樹爲道德高潔的典範。
  (2)唐世:堯當政時期。
  (3)紹:繼承。帝統:這裡指帝位。
  (4)以上事參見【史記·伯夷列傳】
  (5)武王:姓姬,名發。繼承文王遺志,率兵滅商,建立周王朝。
  (6)參見【史記·齊太公世家】。
  (7)參見【史記·伯夷列傳】。
  (8)趨齊:主要目的和意圖一致。
  (9)耦(ou偶):合。
  (10)離:背離。這裡是差別的意思。
  (11)皇者:指傳說中的『三皇』。『三皇』的普遍說法是指伏羲(x9西),神農、燧(sui碎)人。
  (12)帝者:指傳說中的『五帝』,『五帝』流行的說法是指黃帝、顓頊(zhaungxu專須)、帝嚳(k)庫)、堯、舜。這裡『帝者』具體指堯。
  (13)王者:指夏、商、周三代的夏禹、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這裡『王者』具體指周武王。
   (14)發:興起。這裡是實行的意思。
  (15)殘:殘暴。這裡指商紂王。
  (16)鈞:通『均』。
  (17)王(w4ng忘):統治。
  (18)北人無擇:人名。傳說舜想讓位給他,他感到是恥辱,投深淵而死。以上參見【莊子·讓王】、【呂氏春秋·離俗】。
  (19)伯益:又稱大費。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相傳善畜牧和狩獵。爲禹重用,助禹治水有功,被選爲繼承人。
  (20)伯成子高:人名。傳說堯治天下,立他爲諸侯。禹治天下,對禹不滿,辭官務農。以上參見【莊子·天地】、【呂氏春秋·長利】。委:丟棄。
  (21)勢異:地位不同。這裡指地位低下。

  【譯文】

  有大才的臣子,遇到有大才的君主,仍然有被不被賞識重用的問題,虞舜、許由,太公、伯夷就是這樣。虞舜、許由都是聖人,都生活在堯的時代,又都見過堯,而虞舜繼承了帝位,許由卻隱入山林。太公、伯夷都是賢人,都生活在周國,又都見過周武王,而太公受封,伯夷卻餓死。聖賢道同、志合、目標一致,舜與堯、太公與周武王操行一致,而許由、伯夷卻與當時君主的操行相違背,原因是他們與所生長的社會、所處的時代不相適應。道義雖然相同,但相同中也有差異;志向雖然一致,但一致中也有差別。爲什麼?因爲道義有精深與粗淺,志向有高尚與庸俗。許由,是上古『皇者』輔佐之才,卻生在『帝者』時代;伯夷,是『帝者』輔佐之才,卻處於『王者』時代。他們都遵循道德,都實行仁義。君主實行德政,如果不完善他們就不肯留下來輔佐;君主實行仁義,如果不理想他們也不願留下來輔佐,這就是他們不被賞識重用的原因。堯道德污濁,舜的道德也污濁;周武王要伐商紂,太公也要伐商紂。同樣庸俗一樣粗淺,行動措施都一樣,這就是他們被賞識和重用的原因。所以,舜統治天下,皋陶便輔助政務,而北人無擇卻深深隱藏不肯露面;禹統治天下,伯益來輔佐治理,而伯成子高卻辭官去務農。並非皋陶才能勝過無擇,伯益才能超出子高。然而皋陶、伯益做官受重用,而無擇、子高卻退居歸隱,當官受重用是他們與君主操行一致,退居歸隱是他們跟君主操行相違背。退隱地位低下,但由於與君主合不來,即使受委屈,也不願去做官;君主不聽取其意見,不用他們,心裡也不感到遺憾,這是雙方互不以爲然啊!

  【原文】

  1·5商鞅三說秦孝公(1),前二說不聽,後一說用者:前二,帝王之論;後一,霸者之議也(2)。夫持帝王之論,說霸者之主,雖精見距(3);更調霸說(4),雖粗見受。何則?精,遇孝公所不得(5);粗,遇孝公所欲行也。故說者不在善,在所說者善之,才不待賢,在所事者賢之。馬圄之說無方(6),而野人說之(7);子貢之說有義(8),野人不聽(9)。吹籟工爲善聲(10)。因越王不喜,更爲野聲(11),越王大說(12)。故爲善於不欲得善之主,雖善不見愛;爲不善於欲得不善之主,雖不善不見憎。此以曲伎合(13),合則遇,不合則不遇。  【注釋】
  (1)商鞅(y1ng央)(約公元前390~前338年):姓公孫,名鞅,戰國中期衛國人,又稱『衛鞅』。後到秦國輔佐秦孝公,因變法和作戰有功,受封於商,號『商君』,亦稱『商鞅』。說(shu@稅):勸說別人採納自己的主張。秦孝公:秦國國君,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
  (2)以上事參見【史記·商君列傳】。
  (3)見:被。距:通『拒』。
  (4)更調:調換,改換。
  (5)根據文意,疑『不』後奪一『欲』字。得:願意。這裡有喜歡的意思。  (6)馬圄(y(雨):養馬的人。馬圄之說無方:據【淮南子·人間訓】載,孔子的馬吃了農民的莊稼,被扣。門徒子貢去要,把仁義道德說了一大堆,農民根本不睬。可是他的馬夫去要,沒有說什麼大道理,卻很快就把馬要回來了。
(7)野人:住在城郊野外的人,這裡指農民。說(yue悅):通『悅』,喜歡。
(8)子貢:參見3·3注(1)。
  (9)以上事參見【呂氏春秋·必己】、【淮南子·人間訓】。
  (10)籟(l4i賴):古代一種管樂器。吹籟:指吹籟的人。工:擅長。
  (11)野聲:指民間樂曲。
  (12)以上事參見【呂氏春秋·遇合】。
  (13)曲伎:小技。
  【譯文】
 商鞅三次勸說秦孝公採納自己的主張,前二次建議秦孝公不聽,最後一次建議被採納了:前二次,是成就『帝業』、『王業』的理論;最後一次,是成就『霸業』的理論。拿成就『帝亞』、『王業』的理論,去勸導只想稱霸的君主,理論雖然精闢,肯定被拒絕;如果換成『霸業』理論,即使粗疏,也會被接受。爲什麼呢?因爲理論雖精闢,碰上秦孝公不喜歡;而理論雖粗疏,卻遇到秦孝公想實施。所以,不在於勸說者說得多麼好,而在於被勸說者能喜歡;才能不需要多麼高明,而在於被事奉者能賞識。像養馬人的話,沒有什麼大道理,而農民喜歡;子貢的話,雖然符合仁義的道理,農民卻不愛聽。又如吹籟的人擅長演奏優美動聽的樂曲,因爲越王不喜歡,改成民間小調,越王就高興。所以,即使是好的,對於不喜歡它的君主來說,雖好卻不被鍾愛;而那不好的,對於喜歡它的君主,雖不好,也不會被憎惡。這就是憑小技去投合,投合了則被賞識重用,不投合就被厭惡斥退。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