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的作用,是用來確定人與人之間的親疏關係
【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 出自【群書治要】卷七【禮記】。 禮的作用,是用來確定人與人之間的親疏關係,斷定疑難事情的恰當做法,分別尊卑地位的同異,明辨是非對錯。這是禮的四個主要功用。 首先『定親疏』。禮的功用之一,就是確定人與人之間的親疏遠近關係。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在喪禮中的五服制度。五服,就是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依據人們穿著的喪服不同,就可以判斷出他和亡者的親疏程度,這就叫五服制。 跟親人關係最近的直系親屬,穿的衣服最粗。最粗代表這個時候他的悲思是毫不修飾以盡哀痛。跟亡者的關係愈遠,穿的衣服會愈細。這就是根據五服的禮制,確定人與人之間的親疏遠近關係。 在【貞觀政要·論禮樂】中說,禮『非從天下,非從地出,人情而已矣。人道所先,在乎敦睦九族。九族敦睦,由乎親親,以近及遠。親屬有等差,故喪紀有隆殺,隨恩之薄厚,皆稱情以立文』。這句話是說,禮的來源不是從天而降,也不是從地下出來,而是根據人情事理來制定的。而人道最首要的就是使九族親睦。 九族和睦,要從孝敬父母開始,由近及遠。親屬之間有親疏的差別,所以喪禮也有隆重和簡省的差別,都是依據恩情的厚薄不同,合乎人情來確定的標準。就是禮的第一個功能,確定人與人之間的遠近親疏。 禮的第二個功用是『決嫌疑』。就是一件事情合乎禮才可以避嫌,不引起誤會。譬如,『一人不入古廟,兩人不看深井』。爲什麼禮有這樣的規定?因爲古廟裡有很多珍貴的器物,如果一個人進入古廟,一旦廟中的器物毀損或者遺失,那麼這個人的嫌疑最大,而且沒有人爲他作證。 所以爲避嫌疑,一人不入古廟。兩人不看深井,因爲深井很危險,兩個人一起看深井,萬一其中一人失足掉下去,別人會誤以爲是另一個人把他推下去的,那麼就算費盡口舌也解釋不清,因爲只有兩個人在場,所以要避免兩個人一起看深井,這也是避嫌疑。 再譬如『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到了瓜田不要去繫鞋帶,因爲當一個人在瓜田繫鞋帶,別人會誤以爲他是在偷西瓜。李下不整冠,到了李樹下面,也包括一切果樹下面,不要整理帽子,因爲一個人一抬手,別人會誤以爲他是在偷果子。這都是爲了避免誤解。所以禮的這些規定是爲了避免嫌疑。 在【曲禮】中都有詳細的記載。爲什麼叫曲禮?就是曲曲折折,細微曲折之處都考慮得很周道,規定得很具體。如果做到這些禮,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煩,避免嫌疑。所以人們學習這些規定,就會很清楚怎樣的處境應該避免,在怎樣的環境應該怎樣做,就不會讓別人因爲自己的行爲而生起嫌疑。 第三個作用就是『別同異』。『別同異』就是禮也有分別地位的同異作用。譬如我們說師徒如父子,師徒如父子,但是還不是父子,這就是有同有異。所以父母過世要守喪三年,要穿孝服;老師過世,也要守心喪三年,就是說要在心裡常常思念老師,能夠感念老師的恩德,不忘記老師的教誨,但是不需要穿孝服,這就是禮『別同異』的效果。 『明是非』。一件事究竟是對還是錯?是該做還是不該做?都要通過禮來明確。譬如父子有親,父子之間應該保持怎樣的關係才叫做親?是否父子就應該像朋友一樣直呼其名才顯得親近?像外國人就不把父母稱父母,而是直呼其名。父親怎樣在家庭中保持應有的尊嚴? 『聖人因嚴以教敬』,這在禮上也有規定。譬如,祖可以弄孫,父不可以弄子。爺爺可以讓孫子承歡膝下,享受天倫之樂,可以和孫子玩耍,但是父親跟兒子就不可以。 爲什麼呢?因爲父親在家庭里要承擔教育子女的責任,所以要時刻表現出一種威嚴,如果父親失去這種威嚴,孩子對他很輕慢,對他的話不放在心上,就會很造次,作爲父親就無法教育他。如果人們不懂得這些道理,等到孩子長大,教育出問題,再後悔也悔之晚矣。 明白這些禮,對於現在世間一些流行的說法、做法,人們就能夠知道它是對還是錯,是應該還是不應該。不僅父子之間如此,君臣之間、師生之間也是如此。如果不懂禮,領導沒有領導者的威儀,老師沒有老師的尊嚴,結果下屬不尊敬領導,學生不尊敬老師,確實就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所以有禮,這個社會才有秩序,人們才有規矩;如果沒有禮,社會就會出現禮崩樂壞、人倫關係混亂的狀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