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子】卷10重爵禄诗解爵禄分定重用德贵功多者厚禄尊官德浅功寡薄禄卑官贤不得志 题文诗: 爵禄也者,国柄之本,贵富所由,不可不重. 然爵非德,不授禄亦,非功不与.二教既立, 其则良士,不敢以贱,德受贵爵,劳臣不敢, 以微功受,重禄况无,德无功而,敢虚干爵, 禄之制乎.然则先王,用爵禄不,可谓轻矣. 爵者位之,级而禄者,官之实也.级有等而, 称其位也,实足利而,周其官此,乃立爵禄, 之分爵禄,之分定必,明选其人,重用之德, 贵功多受,重爵大位,厚禄尊官,德浅功寡, 轻爵小位,薄禄卑官.厚足以卫,宗党薄足, 以代其耕,居官奉职,坐食于人,不敢以私, 利经心既,受禄于官,或营私利,其则公法, 绳之于上,而显议废,之于下是,以仁让之, 教存廉耻,之化行贪,鄙之路塞,嗜欲情灭, 百官各敬,其职大臣,论道于朝,公议日兴, 私利日废.明君必顺,善制而后,乃至致治, 非善制之,能独治也,必须良佐,有以行之. 故治其民,不省其事,事繁职乱;知省其职, 不知节利,厚其禄则,下力既竭,上犹未供. 薄其禄则,吏竞背公,义营私利,此教之所, 以必废而,不行也凡,欲为治者,无不欲其, 吏之清也,不知所以,致清而求,其清此犹, 滑其源而,望流之洁.若知所以,致清则虽, 举盗跖亦,不敢为非.不知所以,致清则虽, 举夷叔必,犯其制矣.夫授夷叔,以事而薄, 其禄近不,足以济身,远不足以,及室家父, 母饿于前,妻子諉后,不营则骨,肉之道亏, 营之则奉,公之制犯,骨肉之道,亏则怨毒, 心生则仁,义之理衰.使夷叔有,父母存无, 以致养必,不采薇于,首阳顾公,制而守死. 由此言之,吏禄不重,夷叔必犯.弃家门委, 身于公朝,荣不足以,庇其宗人,禄不足以, 济其家室,骨肉怨内,交党离外,仁孝道亏, 名誉利损,能守志不,移者鲜矣.主不详察, 闻其内怨,交离于外,薄其名必,时黜其身. 家困身黜,不移之士,不顾私门,之怨不惮, 远近之谪,死而后己,不改其行,上不见信, 于君下不,见明于俗,遂委死于,沟壑而莫, 之能知也,岂不悲夫!天下知为,清之若此, 则改志行,而从俗矣.清者化而,为浊善者, 变陷于非,若此而能,以致治者,未之闻也.
题解
重爵禄,即重视爵位和俸禄。本篇指出国家应该善加利用封爵位和授俸禄的权利以实现国治。并阐述了『厚禄养廉』的道理。
【原文】
爵禄者,国柄[199] 之本,而贵富之所由,不可以不重也。然则爵非德不授,禄非功不与。二教[200] 既立,则良士[201]不敢以贱德受贵爵,劳臣[202] 不敢以微功受重禄,况无德无功而敢虚干[203] 爵禄之制乎。然则先王之用爵禄,不可谓轻矣。夫爵者位之级,而禄者官之实也。级有等而称其位,实足利而周其官,此立爵禄之分也。爵禄之分定,必明选其人而重用之,德贵功多者受重爵大位[204] ,厚禄尊官[205] ,德浅功寡者,受轻爵小位,薄禄卑官[206] ,厚足以街(街作卫)宗党[207] ,薄足以代其耕,居官奉职者坐而食于人,既食于人(既食于人四字无),不敢以私利经心,既受禄于官,而或营私利,则公法[208] 绳之于上,而显[209] 议废之于下,是以仁让之教存,廉耻之化行,贪鄙之路塞,嗜欲之情灭,百官各敬[210] 其职,大臣论道[211] 于朝,公议日兴,而私利日废矣。明君必顺善制而后致治[212] ,非善制之能独治也,必须良佐[213] 有以行之也。
【注释】 [209]显:公开。
[210]敬:谨慎,不怠慢。
[211]论道:谋虑治国的政令。【周礼. 考工记序】:『或坐而论道。 』郑玄注:『论道, 谓谋虑治国之政令也。』
[212]致治:使国家在政治.上安定清平。
【译文】 封爵授禄,是国家权力的根本,也是实现富贵的正路,不能不予以重视。既如此,就应是无德的不授爵位,无功的不给俸禄。这两条规矩确定了,贤良之士不敢以微德接受高贵的爵位,敬业的臣子不敢以微小功绩接受重禄,何况无德无功的人,怎敢白白地追求爵位和俸禄呢?可见先王封爵授禄,不能说是轻率的。爵是地位的等级,禄是官职的实际收入。品级有等差而各称其位,收入满足利益而合于其职,这是建立爵禄的原则。建立爵禄的原则既已确定,就一定要公开选用合适之人并予以重用。品德高尚、功劳大的人,就授予重爵高位,享受厚禄高官;德行浅薄、功劳少的人,就授予低爵小位,享有薄禄低官。使俸禄之厚足以庇护宗族之人,俸禄少者足够和自身耕种的收入相等。居官任职的人,靠百姓供养,不敢只图私利。既然做官享受俸禄,却有人营谋私利,就上有国法制裁,下有百姓议论而名声扫地。因此仁爱礼让的教化常存,知廉耻的风气畅行,贪婪邪鄙的路子被堵塞,奢求欲望之火被熄灭。百官敬业尽职,大臣在朝廷论政,公正议论之风盛行,追逐私利的行为日渐废止。明君必须推行善政,才能达到社会安定。并不是只有好的制度就能大治,还必须有贤臣去推行善政。 【原文】
故(故作欲)治其民而不省其事。则事繁而职乱。知省其职而不知节其吏(吏作利)。厚其禄也,则天(无天字)下力既竭而上犹未供。薄其禄也,则吏竞背公义。营私利,此教之所以必废而不行也。凡欲为治者,无不欲其吏之清也,不知所以致清而求其清,此犹滑其源而望其流之洁也。知所以致清,则虽举盗跖[214] ,不敢为非。不知所以致清,则虽举夷、叔[215],必犯其制矣。夫授夷、叔以事而薄其禄,近不足以济其身,远不足以及室家,父母饿于前,妻子諉[216] 于后,不营则骨肉之道亏,营之则奉公之制犯,骨肉之道亏,则怨毒之心生,怨毒之心生,则仁义之理衰矣。使夷、叔有父母存无以致养,必不采薇于首阳,顾[217]公制而守死[218] 矣。由此言之,吏禄不重,则夷、叔必犯矣。夫弃家门委身于公朝,荣不足以庇宗人,禄不足以济家室,骨肉怨于内,交党[219] 离于外,仁孝之道亏,名誉之利损,能守志而不移者,鲜矣。主(主上有人字)不详察,闻其怨兴于内,而交离于外,薄其名,必时黜[220] 其身矣,家困而身黜,不移之士,不顾私门之怨,不惮远近之谪,死而后己,不改其行,上不见信于君,下不见明于俗,遂委死沟壑而莫之能知也,岂不悲夫!天下知为清之若此,则改行而从俗矣。清者化而为浊,善者变而陷于非,若此而能以致治者,未之闻也。
【注释】 [213]良佐:贤能的辅佐。
[214] 盗跖:跖,音值,相传为古时的大盗。名跖,一作跖。【庄子●盗跖】:『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
侯。』
[215] 夷叔:伯夷、叔齐的并称。 【译文】 想治理百姓,却不精简政事,就会导致事务繁多而职责混乱。知道精简官职,却不知道节制财用,增加他们的俸禄,则在下位者财力已尽,而君上还没有充分的供给。这样俸禄微薄,则官吏竞相违背公义、谋求私利,这就是教化废弃不能推行的原因。凡是想治理国家的人,都想求得官吏清廉。不知怎样使官吏清廉,却茫然责求其清廉,这如同搅混水源,却希望河流清澈。知道如何使官吏清廉,即使举用盗跖为官,他也不敢做坏事;不知道怎样使官吏清廉,即使举用伯夷、叔齐,他们也定会违犯禁制。如果交给伯夷、叔齐政事,却只给微薄的俸禄,近不能养活自身,远不够赡养全家,父母受饿,妻子儿女没饭吃,他们不营谋私利则养家糊口都有亏缺,营谋私利则违犯奉公守法的规矩。养家糊口尚有亏缺,就会有怨恨之心。有怨恨之心,仁爱礼义的道理就丧失了。 假如伯夷、叔齐有父母在,又无力赡养,他们一定不去首阳山采薇充饥、顾念公制而守节以死。由此说来,官吏俸禄不足,即使伯夷、叔齐也必犯禁令。官员们离开家庭,投身朝廷,如果荣耀不足以荫庇宗族,俸禄不足以赡养全家,亲骨肉在家里埋怨,朋辈与他分手,仁爱孝敬的做人原则亏欠,美名声誉受损,却还能坚持志节不动摇,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君主不详细体察实情,听到其内有家人埋怨,外有朋友背离,便鄙薄其声名,-定会随时贬黜他们。家庭窘困且被贬黜,忠贞不移的人,不顾自己家族的埋怨,不怕遥远的贬谪,死而后己,不改其品行,结果上不被君主信任,下不被世俗理解,遂委身死于沟壑,没有谁能了解他,岂不可悲吗!天下人如果知道为官清正会如此,就会改变志行而顺从世俗了。清廉者变得污浊,贤良者改变操守而从事非义之事,如此而能达到天下太平的,从未听说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