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子】卷15通志詩解1能通天下志必至公能行至公必無忌心有公心必有公道必有公制 題文詩: 能通天下,之志者莫,大乎至公.能行至公, 者莫要乎,無忌心也.唯至公故,近者安焉, 遠者歸焉.枉直取正,天下信之,唯無忌心. 進者自盡,退不懷疑,其道泰然,浸潤之譖, 不敢干也.虞書有曰:辟四門則,天下之人, 輻湊其庭;明四目則,天下之人,樂爲之視; 達四聰則,天下之人,樂爲之聽.江海所以, 能爲百穀,王者以其,不逆之也.苟有所逆, 眾流之不,至者多矣.眾流不至,者多則無, 以成其深.夫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 有公制也,丹朱商均,子也不肖,堯舜黜之. 管叔蔡叔,弟也爲惡,周公誅之.苟不善雖, 子弟不赦,則於天下,無所私矣.鯀亂政也, 舜殛之禹,聖明舉用,之戮其父,而授其子, 則於天下,無所忌矣.石厚也子,石錯誅之; 冀缺讎也,晉侯舉之.是謂公道.夫在人上, 天下皆樂,爲之用也,無遠近苟,所懷得達, 死命可致.而其唯患,眾流異源,清濁不同, 愛惡相攻,親疏黨別,上之人或,有所好而, 所好之流,獨進所不,好之流退.通者一而, 塞者萬則,公道廢而,利道行矣,天下之志, 塞而不通.欲自納者,因左右達,權移左右, 上勢分矣.昧於利者,知趣左右,之必通必, 變業求進.昧利者變,業而黨成,正士守志, 日否則雖,見者盈庭,而君上之,所開實寡, 外倦於人,內寡聞此,自閉之道.先王之教, 進賢者爲,上賞蔽賢,者爲上戮,順禮者進, 逆法者誅,設誹謗木,容狂狷人,任公去私, 內恕無忌,是謂公制.公道行則,天下志通, 公制立則,私曲情塞.公者千古,私者一時. 卷15通志 題解
通志,即通達天下人的心志。本篇主要闡述了要做到通達天下人的心志,最關鍵的在於心底公正無私。
【原文】
夫能通天下之志者,莫大乎至公。能行至公者,莫要乎無忌心。唯至公,故近者安焉,遠者歸焉。枉直取正而天下信之,唯無忌心。故進者自盡,而退不懷疑,其道泰然,浸潤之譖不敢干也。 【虞書】日:『辟四門[309] ,則天下之人輻湊[310]其庭矣。明四目[311] ,則天下之人樂爲之視矣。達四聰[312] ,則天下之人樂爲之聽矣。』江海所以能爲百穀王者,以其不逆之也。苟有所逆,眾流之不至者多矣。眾流不至者多,則無以成其深矣。夫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丹朱[313]、商均[314] ,子也,不肖,堯舜黜之。管叔[315] 、蔡叔[316],弟也,爲惡,周公誅之。苟不善,雖子弟不赦,則於天下無所私矣。鯀[317]亂政,舜殛[318] 之,禹聖明,舉用之,戮其父而授[319] 其子,則於天下無所忌矣。 【注釋】 [309]四門:指明堂四方的門。【書. 舜典】:『賓於四門, 四門穆穆。』 [310] 輻湊:亦作『輻輳』。形容人或物聚集像車輻集中於車教- 樣。 [311] 四目:能觀察四方的眼睛。 【書●舜典】:『詢於四岳,辟四門,明四目,達四聰。』孔安國傳:『廣視聽於四 方,使天下無壅塞。』孔穎達疏:『明四方之目, 使爲己遠視四方也。 [312]四聰:能遠聞四方的聽覺。【書● 舜典】:『明四目, 達四聰。』孔穎達疏:『達四方之聰, 使爲己遠聽四方 也。』 [313] 丹朱:堯帝子。【史記●五帝本紀】:『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權授舜。』 [314] 商均:舜之子。相傳舜以商均不肖,乃使伯禹繼位。 [318] 殛:音及,誅殺,致死。
[319] 授:任命。
【譯文】 能使天下人同心的,沒有比極其公正更好的辦法。要做到極其公正,沒有比自身無猜忌之心更重要的。只有無比公正,才能使近處的人安定,使遠方的人歸附。是非曲直都有一定的標準,就會得到天下人的信任。因爲沒有顧忌之心,入朝者能盡情說自己想說的話,退朝後不存疑慮,其治國之道安定無慮。即使有人想不斷地進讒言,也不敢冒犯。【虞書】 說:『打開通往四方之門,天下人會聚集到你的庭堂;明亮遠觀四方之目,天下人樂於爲你觀看;暢通你遠及四方之所聞,天下人樂意爲你聽聞。』江海能成爲百川之王的原因,是它不會拒絕百川的會歸。如果它有所拒絕,眾河流不流向大海的就多了。眾河流不歸於大海,就不會成就大海的深廣。有公正之心,必有公正之道;有公正之道,必有公正之制。堯之子丹朱、舜之子商均不肖,堯舜貶退了他們。管叔、蔡叔,身爲周公之弟,卻作亂爲惡,周公誅殺了他們。如果人品不好,即使是子弟也不寬赦,那麼,治理天下就不會偏私了。鯀敗亂國事,舜殺了他;禹聖明,舜就重用他。舜殺了禹的父親而傳帝位給禹,則對天下人也就無所猜忌了。 【原文】
石厚,子也,石錯[320] 誅之;冀缺[321] ,讎也[322] ,晉侯[323] 舉之。是之謂公道。未(未作夫)在人上,天下皆樂爲之用,無遠無近,苟所懷得達,死命可致也。唯患眾流異源,清濁不同,愛惡相攻,而親疏黨別,上之 人或有所好,所好之流獨進,而所不好之流退矣。通者一而塞者萬,則公道廢而利道行矣,於是天下之志,塞而不通。欲自納者,因左右而達,則權移左右,而上勢分矣。昧於利者,知趣左右之必通,必變業以求進矣。昧利者變業而黨成,正士守志而日否,則雖見者盈庭,而上之所開實寡,外倦於人。而內寡間(聞),此自閉之道也。故先王之教,進賢者爲上賞[324] ,蔽賢者爲上戮[325] ,順禮者進,逆法(舊無法字。補之)者誅,設誹謗之木[326] ,容狂狷[327] 之人,任公而去私,內恕[328]而無忌,是之謂公制也。公道行則天下之志通,公制立則私曲之情塞矣。
【注釋】 [320]石錯:錯,音確,春秋時衛國人。衛莊公有嬖妾所生子州吁,有寵而好武,莊公弗禁。石錯進諫,莊公弗聽。其子石厚與州吁游,勸戒亦弗聽。衛桓公十六年,州吁殺桓公而自立爲君,未能和其民。石厚向其父請教安定君位之法,他假
意建議石厚從州吁往陳,通過陳桓公以朝覲周天子。旋請陳拘留兩人,由衛使右宰丑殺州吁於濮(今安徽亳縣東南),又使其家宰孺羊肩殺石厚於陳。當時人稱他能『大義滅親』。
[321]冀缺:即郄缺。春秋時晉人。因其父郄芮封於冀,故又稱冀缺。
[322]讎也:讎同『仇』。郄缺之父郄芮曾經謀害晉文公,後被晉文公處死。晉國大夫白季向文公推薦郄缺,文公因其
父之罪而有所猶豫。經白季勸說,文公乃用冀缺爲下軍大夫。 [324].上賞: 最高的賞賜,重賞。
[325]上戮:最重的刑罰。
[326]誹謗之木:誹謗,【說文】 解釋:『放言日謗, 微言日誹。』即公開表達不滿叫做謗,私下表達不滿叫做誹。木,木牌。在交通要塞豎立木牌,讓人們寫上諫言。【呂氏春秋 ●不苟論第四】:『堯有欲諫之鼓, 舜有誹謗之木,湯有司過之士,武王有戒慎之鞀。
[327]狂狷:狂,指不拘一-格,蔑俗輕規。狷,指潔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論語 ●子路】:『子日:'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爲也。
[328]內恕:謂存心寬厚。 【譯文】 石蠟殺了謀亂的兒子石厚,晉文公舉用仇人冀缺,這就是公道。其在人上,天下人都樂於聽從他的調用。如果抱負能得到施展,以死報效者無論遠近都可招致而來。令人擔憂的是眾流非出一源,清濁不同,愛惡相互攻訐,形成親疏黨派之別。在上者有時會有所偏愛,所愛的那些人被進用,而所不喜歡的那些人就被貶退。一人亨通而多數人被阻塞,則公正之道廢弛而利私之風盛行,於是天下人的志向都會堵塞不通。向君主自我獻納的人,憑藉君主左右親信而得志,於是權力就會旁移,君主的權力就會分散。貪冒私利的人,知道趨奉君主身邊的人定能通達,必會變更原職業而求得進身。貪冒私利的人變換職業、結成朋黨,正直的人堅守志向而仕途日益不通,則雖謁見的人充滿朝廷,但君主所能聽到的切實有用的言論其實很少。外部爲黨人所困,內部又無人進言,這是自我封閉的做法啊。所以,先王的教令,是舉薦賢才的人給大賞,蒙蔽賢才的人處重罰;合乎禮法的進用,背逆禮法的誅罰:設立允許書寫非議朝廷謗言的木牌,寬容狂傲耿介之人;憑藉公正而去除偏私,內心寬恕而不忌恨。這就是所說的公正的制度。施行公正之道,則天下人的心志就得以上達。公正的制度確立,則謀私、偏邪的情況就被杜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