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20|回復: 0

【周易】的理论根基是阴阳,它认定宇宙万物的生灭改变是阴阳二气在不停运动、相互纠缠影响中形成的。 阴爻与阳爻是组成六十四卦的根本易学符...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abcdefg8y 發表於 2023-9-29 03: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jpg



1. 阳爻yáo
阳气,动,太阳,代表宇宙的动能,生命创始的能量,本质是刚;
2. 阴爻yáo
阴气,静,月亮,代表宇宙的静态能量,使生命孕育成长的能量,本质是柔。
3. 阴阳一体,它们必同时存在
一阴一阳之谓道,显化在凡间的万物,其本质不存在纯洁的阳或纯洁的阴,阴与阳如影随形、此消彼长,有阳必有阴,有阴必有阳。
固然【周易】中的乾卦为纯阳、坤卦为纯阴,但实际上,乾卦中存在阴,坤卦中存在阳。
二、太极 两仪 四象
2.jpg



1.太极
理论上,太极是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二气未生此前的状况,宇宙的本体。
实际上,人人都有太极,人人全是宇宙。本篇文章先不敞开讲。
2.两仪
阴阳二气即为两仪,在理论上代表组成物质世界的2个根本的、对立统一的力量。
3. 四象
阴阳二气运动相交,对相互的能量形成影响,因而获得老阴、少阳、少阴、老阳四种动态能量。
老阴:纯洁的阴气,用2个阴爻表示。
少阳:阴气中有少许的阳气,这时阴气仍占总体的大部分。
老阳:纯洁的阳气,用2个阳爻表示。
少阴:阳气中有少许阴气,这时阳气仍占总体的大部分。
三、八卦
1.八卦生成
把四象的动态能量持续区分阴阳,获得八种能够在物质界化现的自然情况。
3.jpg



注重:
易经中阴阳二气的运动方向是自下而上的,或者说万事万物的成长法则是自内而外的。
假设想要用阴爻与阳爻来表示事物的运动法则,绘图的时候必要自下而上地画阴阳爻。
【易经】的主体是六十4个卦图,每1个卦图是由8个根本卦两两相叠所组成的。
8个根本卦,是指8个三爻卦,也叫8个『经卦』。
2. 八卦记忆口诀
用1个口诀记住8个卦:



乾三连 ,坤六断
震仰盂 ,艮(gèn)覆碗
离中虚 ,坎中满
兑(duì)上缺 ,巽(xùn)下断
【卦画见上图】
3.八卦象类
8个根本卦代表的自然意味:
乾为天,坤为地
震为雷,艮为山
离为火,坎为水
兑为泽,巽为风
4.jpg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
地球的生成,首先确认天地的位子,生命在天地的框架下随之衍生;
高山与湖泊在天地定位后开始生成,山泽的气味之因此雷同,是由于它们脚下的基础全是大地;
雷的动能可以带动风,风与雷之因此能够靠近相互并相互影响,是由于它们形成的原因类似,全是由天地二气交杂互动而生成;
水火不可相容。
四、认知六爻
两组『经卦』上下相叠,构成具有6个爻的卦,用如此的方法,8个经卦摆列组合成六十四卦。
6.jpg



以乾卦为例讲授六爻
1. 六爻的名字、摆列次序
六爻卦每一爻的次序是由下至上。最以下爻的称为『初爻』,由下至上依序为『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
2. 九代表阳爻,六代表阴爻
【周易】中,九为阳数,代表阳爻;六为阴数,代表阴爻。
以乾卦为例:
乾卦从初爻至上爻皆为阳爻,因而乾卦的每一爻用『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代表。
看见某卦『上九』,咱们就能知晓,这一爻是阳爻,而且处于全卦之终位。
看见某卦『六二』,咱们就知晓,这一爻是阴爻,它处于全卦第二根爻位上。
3. 六爻代表的事物成长逐个阶段:
以乾卦为例:
初爻、二爻代表地道,表示事物成长的最初酝酿阶段,尚未展露头角,这时应蓄积力量待时而动;
三爻、四爻代表人道,表示事物获得长足成长,获得阶段性成果,但仍处于成长的动乱期,这时的抉择至关主要,可能借此机会鲤鱼跳龙门,也可能抉择落败偃旗息鼓;
五爻、六爻代表天道,表示事物成长已然成熟,抵达最高点,当前的路途已然快要走到尽头,事物必定冲着相反的方向成长,事件即将爆发量变,这时应集中力量保全胜利的成果,要么摈弃名利功成身退,要么踊跃思变策动变革(变革必定是大动乱,大就义,大流血,要做好想法筹备),不然唯独穷途末路,空留余恨。
五、易经三准则:变易、简易、不易
1. 『变易』——凡间万物,无事不变,无时不变;
2. 『简易』——周易以阴阳之交织模仿宇宙万有之生灭,化繁为简。
3. 『不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万物由此而生化蜕变。可是,太极是从哪里来的呢?谜底是从无极而生。生出万象的那个无极,是永恒不变的。无极就是空性。
7.jpg



网图侵删
我是正逊斋
1个读周易的女子
为大家连续分享周易精粹文章
祝福大家四时祥瑞









5.jpg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