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诗外传】卷3诗解8禹达乎为臣之大体责失身贼失臣虐失政暴失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题文诗: 当舜之时,有苗不服,其不服者,衡山在南, 岐山在北,左洞庭波,右彭泽水,由此险也. 以其不服,禹请伐之,而舜不许,曰吾喻教, 犹未竭也.久喻教有,苗民请服.天下闻之, 皆薄禹义,美舜之德.诗经有曰:载色载笑, 匪怒伊教.舜之谓也.问曰然则,禹之德不, 及舜乎哉?曰非然也,禹之所以,请伐者欲, 彰舜德故,善则称君,过则称己,臣下之义. 假使禹为,君舜为臣,亦如此也.夫禹可谓, 达乎为人,臣之大体.季孙氏之,治鲁也众, 杀人而必,当其罪也;多罚人而,必当其过. 子贡叹曰:暴哉治乎!季孙闻之,曰吾杀人, 必当其罪;罚必当过;先生以为,暴哉何也? 子贡曰奚,不若子产,治郑一年,而负罚之, 过省二年,而刑杀之,罪亡三年,库无拘人. 故民归之,如水就下;爱之如孝,子敬父母. 子产病将,死国人皆,吁嗟曰谁,可以使代, 子产死乎?及其死也,士大夫哭,于朝商贾, 哭之于市,农夫哭野,哭子产者,如丧父母, 今闻夫子,疾时国人,喜也活则,国人皆骇. 以死相贺,以生相恐,非暴何哉!赐闻讬法, 而治谓暴;不戒致期,谓之虐也;不教而诛, 谓之贼也;以身胜人,谓之责也.责者失身, 贼者失臣,虐者失政,暴者失民.且赐闻居, 上位行此,四不亡者,未之有也.于是季孙, 稽首谢曰:谨闻命矣.诗经有曰:载色载笑, 匪怒伊教.问者曰夫,智者何以,乐于水也? 曰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间,似有智者; 动而下之,似有礼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 障防而清,似知命者;历险致远,卒成不毁, 似有德者.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国家以宁, 万事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乐于水. 诗经有曰:思乐泮水,薄采其茆.鲁侯戾止, 在泮饮酒,乐水之谓.问者曰夫,仁者何以, 乐于山也?曰夫山者,万民瞻仰,草木生焉, 万物植焉,飞鸟集焉,走兽休焉,四方益取, 与焉出云,道风嵷乎,天地之间.天地以成, 国家以宁.此仁者所,以乐于山.诗经有曰: 太山岩岩,鲁邦所瞻.乐山之谓.山水有情.【原文】 当舜之时,有苗不服,其不服者,衡山在南,岐山在北,左洞庭之波,右彭泽之水,由此险也。以其不服,禹请伐之,而舜不许,曰:『吾喻教犹未竭也。』久喻教,而有苗民请服。天下闻之,皆薄禹之义,而美舜之德。诗曰:『载色载笑,匪怒伊教。』舜之谓也。问曰:『然则禹之德不及舜乎?』曰:『非然也。禹之所以请伐者,欲彰舜之德也。故善则称君,过则称己,臣下之义也。假使禹为君,舜为臣,亦如此而已矣。夫禹可谓达乎为人臣之大体也。』 【原文】 季孙氏之治鲁也,众杀人,而必当其罪;多罚人,而必当其过。子贡曰:『暴哉!治乎!』季孙闻之,曰:『吾杀人,必当其罪;罚人,必当其过。先生以为暴,何也?』子贡曰:『夫奚不若子产之治郑,一年而负罚之过省,二年而刑杀之罪亡,三年而库无拘人。故民归之,如水就下;爱之、如孝子敬父母。子产病,将死,国人皆吁嗟,曰:'谁可使代子产死者乎?」及其不免死也,士大夫哭之于朝,商贾哭之于市,农夫哭之于野。哭子产者皆如丧父母。今窃闻夫子疾之时,则国人喜,活则国人皆骇。以死相贺,以生相恐,非暴而何哉!赐闻之:讬法而治,谓之暴;不戒致期,谓之虐;不教而诛,谓之贼;以身胜人,谓之责。责者失身,贼者失臣,虐者失政,暴者失民。且赐闻:居上位,行此四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于是季孙稽首谢曰:『谨闻命矣。』诗曰:『载色载笑,匪怒伊教。』【原文】 问者曰:『夫智者何以乐于水也?』曰:『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间,似有智者;动而下之,似有礼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命者;历险致远,卒成不毁,似有德者。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国家以宁,万事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乐于水也。』 诗曰:『思乐泮水,薄采其茆。鲁侯戾止,在泮饮酒。』乐水之谓也。 【注释】 这段话是说水具有缘理而行的特性,似乎有礼、有勇、知命、有德,且水使天地得以成,万物得以生,使国家安宁,万事平顺,使人品德端正,因此,智者乐于水也。之所以以水喻智,就在于水是流动的,从而显出某种灵动的特性,人的智力也是以人脑力活动为基础的,水的灵动总给人以生命鲜活的体验,也能促使人的心智和性情的发展。因此,文人学者往往有寄情于山水之间的情怀,也只有在这种寄情于山水的宁静中,心灵才能得到滋养,思维才更加活跃。 【译文】 有人问:"有智慧的人为什么都喜欢水呢?" 回答说:"水是顺着地势流动的,即使是很小的地方都不漏掉,这就像有智慧的人一样.向下方运动,这与有礼貌的人一样.到深深的地下而不犹豫,与勇敢的人一样.在有阻碍的地方变得很清澈,与知道自己命运的人一样.一定要达到终点,不会后悔,与有德行的人一样.这就是为什么有智慧的人喜欢水的原因啊!"【原文】问者曰:『夫仁者何以乐于山也?』曰:『夫山者、万民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万物植焉,飞鸟集焉,走兽休焉,四方益取与焉,出云道风,嵷乎天地之间。天地以成,国家以宁。此仁者所以乐于山也。』诗曰:『太山岩岩,鲁邦所瞻。』乐山之谓也。 【注释】 诚如孔子所言,仁者所『乐』之山真是太高了,不仅形体高大,雄伟壮丽,内蕴更是厚德载物,高尚无私。显然,这山既是天造地设之山,更是仁者心思神构之山,是自然之山,更是审美之山。自然之山的高大,与仁者情怀的高尚,彼此照耀辉映,『通乎天地之间』,自然之山遂具仁者高尚情怀,仁者情怀也如自然之山的高大壮伟,具象生动,感人至深。大山得仁者深情观照而灵性浩然,仁者仰望大山而不断攀登做人做事最高标的。大山是仁者在天地间的剪影,仁者是大山在人文中的写真。大山乎?仁者乎?大山即仁者,仁者即大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遥想终生倡仁的孔子当年,论『仁者乐山』,正是这般况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