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詩外傳】卷4詩解7仁人將上法舜禹之制下則仲尼之義君子端愨達則寧容窮則約詳小人反之 題文詩: 夫當世之,愚飾邪說,文以奸言,以亂天下, 欺惑眾愚,使混然不,知是非治,亂所存者, 則是范睢,魏牟田文,莊周慎到,田駢墨翟, 宋鉼鄧析,惠施之徒.此十子皆,順非而澤, 聞見雜博,不師上古,法先王按,往舊造說, 務自爲工,道無所遇,而人相從,十子之工, 說皆不足,合大道美,風俗治綱,紀然其持, 之各有故,言之皆有,理足以欺,惑眾愚交, 亂樸鄙是,十子之罪.若夫總方,略一統類, 齊言行群,天下英傑,告以大道,教以至順, 隩要之間,衽席之上,簡然聖王,文具沛然, 平世俗趨,工乎說者,不能入也,十子者不, 能親也無,置錐之地,而王公不,能與爭名, 則是聖人,未得志者,仲尼是也,統一天下, 裁理萬物,長養人民,兼利天下,通達之屬, 莫不從服,工說立息,十子者遷,化則聖人, 之得埶者,舜禹是也.仁人將何,務哉上法, 舜禹之制,下則仲尼,之義以務,息十子之, 說如是者,仁人之事,畢矣天下,之害除矣, 聖人之跡,著矣詩曰:雨雪瀌瀌,見晛曰消.
君子大心,敬天而道,其小心則,畏義而節; 知則明達,而類愚則,端愨而法;喜則和治, 憂則靜理;達則寧容,窮則約詳.小人大心, 則慢而暴,小心則淫,而傾知則,攫盜而徼, 愚則毒賊,而亂喜則,輕易而快,憂則挫懾; 達則驕偏,窮則棄儑;肢體序與,禽獸同節, 言語之暴,與蠻夷同,出則爲宗,族患入則, 爲鄉里憂.詩經有曰:如蠻如髦,我則用憂. 【原文】 夫當世之愚,飾邪說,文奸言,以亂天下,欺惑眾愚,使混然不知是非治亂之所存者、則是范睢、魏牟、田文、莊周、慎到、田駢、墨翟、宋鉼、鄧析、惠施之徒也。此十子者、皆順非而澤,聞見雜博,然而不師上古,不法先王,按往舊造說,務自爲工,道無所遇,而人相從,故曰:十子者之工說,說皆不足合大道,美風俗,治綱紀,然其持之各有故,言之皆有理,足以欺惑眾愚,交亂樸鄙,則是十子之罪也。 若夫總方略,一統類,齊言行,群天下之英傑,告之以大道,教之以至順,隩要之間,衽席之上,簡然聖王之文具,沛然平世之俗趨,工說者不能入也,十子者不能親也,無置錐之地,而王公不能與爭名,則是聖人之未得志者也,仲尼是也,〔一天下,財萬物,長養人民,兼利天下,通達之屬,莫不從服,工說者立息,十子者遷化,則聖人之得埶者,〕舜禹是也。仁人將何務哉?上法舜禹之制,下則仲尼之義,以務息十子之說,如是者、仁人之事畢矣,天下之害除矣,聖人之跡著矣。詩曰:『雨雪瀌瀌,見晛曰消。』
【注釋】出自【荀子】卷6非十二子篇詩解2思孟仲尼子弓舜禹 【原文】
若夫總方略,齊言行,壹統類,而群天下之英傑,而告之以大道<1>,教之以至順<2>;奧窔之間<3>,簟席之上<4>,斂然聖王之文章具焉,佛然平世之俗起焉<5>;六說者不能入也,十二子者不能親也。無置錐之地,而王公不能與之爭名,在一大夫之位,則一君不能獨畜<6>,一國不能獨容;成名況乎諸侯<7>,莫不願以爲臣。是聖人之不得勢者也,仲尼、子弓是也。
〔譯文〕
至於總括治國的方針策略,端正自己的言論行動,統一治國的綱紀法度,從而匯聚天下的英雄豪傑,把根本的原則告訴給他們,拿最正確的道理教導他們;在室堂之內、竹蓆之上,那聖明帝王的禮義制度集中地具備於此,那太平時代的風俗蓬勃地興起於此。上述六種學說是不能侵入這講堂的,那十二個人是不能接近這講席的。他們雖然沒有立錐之地,但天子諸侯不能與之競爭名望;他們雖然只是處在一個大夫的職位上,但不是一個諸侯國的國君所能單獨任用,不是一個諸侯國所能單獨容納,他們的盛名比同於諸侯,各國諸侯無不願意讓他們來當自己的臣子。這是聖人中沒有得到權勢的人啊,孔子、子弓就是這種人。 〔注釋〕
<1>道:【集解】作『古』,據【韓詩外傳】卷四第二十二章改。 <2>順:理。(見【說文】) <3>奧:屋子裡的西南角。 窔[yào 音要]:屋子裡的東南角。<4>簟[diàn 音殿]:竹蓆。 <5>佛[bó 音勃]:通『勃』。平世:政治清明的時代。 <6>畜:養,任用。君主任用臣子,便用俸祿來養活臣子,所以『畜』即指任用人。一君不能獨畜:這種聖人應該是天子的輔佐,所以說『一君不能獨畜』。 <7>成:通『盛』。況:比。
【原文】
一天下,財萬物<1>,長養人民,兼利天下;通達之屬<2>,莫不從服。六說者立息,十二子者遷化,則聖人之得勢者,舜、禹是也。
〔注釋〕
<1>財:通『裁』,控制,安排。 <2>通達之屬:政令能夠通達的屬地,莫不遵從順服。
〔譯文〕
統一天下,管理萬物,養育人民,使天下人都得到好處;凡能到達的地方,沒有人不服從,上述六種學說立刻消聲匿跡,十二個人也棄邪從正。這是聖人中得到了權勢的人啊,舜、禹就是這種人。
【原文】
今夫仁人也,將何務哉?上則法舜、禹之制,下則法仲尼、子弓之義,以務息十二子之說。如是則天下之害除,仁人之事畢,聖王之跡著矣。
〔譯文〕
當今講究仁德的人該致力於什麼呢?上應師法舜、禹的政治制度,下應師法仲尼、子弓的道義,以求消除上述十二個人的學說。像這樣,那麼天下的禍害除去了,仁人的任務就完成了,聖明帝王的事跡也就彰明了。
雨雪瀌瀌,見晛曰消:出自【詩·小雅·角弓】, 譯文:雪花落下飄悠悠,一見陽光化水流
【原文】 君子大心則敬天而道,小心則畏義而節;知則明達而類,愚則端愨而法;喜則和而治,憂則靜而違(應爲:理);達則寧而容,窮則納(應爲:約)而詳。小人大心則慢而暴,小心則淫而傾;知則攫盜而徼,愚則毒賊而亂;喜則輕易而快,憂則挫而懾;達則驕而偏,窮則棄而累(應爲:儑);其肢體之序,與禽獸同節,言語之暴,與蠻夷不殊,出則爲宗族患,入則爲鄉里憂。詩曰:『如蠻如髦。我則用憂。』
【註解】出自【荀子】卷3不苟篇詩解2至文義節以別小人
【原文】 君子,小人之反也。君子大心則敬天而道<1>,小心則畏義而節;知則明通而類,愚則端愨而法;見由則恭而止,見閉則敬而齊;喜則和而治<2>,憂則靜而理;通則文而明,窮則約而詳。小人則不然:大心則慢而暴,小心則淫而傾;知則攫盜而漸<3>,愚則毒賊而亂;見由則兌而倨<4>,見閉則怨而險;喜則輕而翾<5>,憂則挫而懾;通則驕而偏,窮則棄而儑<6>。傳曰<7>:『君子兩進,小人兩廢。』此之謂也。 〔譯文〕
君子,是小人的反面。如果君子心往大的方面用,就會敬奉自然而遵循規律;如果心往小的方面用,就會敬畏禮義而有所節制;如果聰明,就會明智通達而觸類旁通;如果愚鈍,就會端正誠篤而遵守法度;如果被起用,就會恭敬而不放縱;如果不見用,就會戒慎而整治自己;如果高興了,就會平和地去治理;如果憂愁了,就會冷靜地去處理;如果顯貴,就會文雅而明智;如果困窘,就會自我約束而明察事理。小人就不是這樣,如果心往大的方面用,就會傲慢而粗暴;如果心往小的方面用,就會邪惡而傾軋別人;如果聰明,就會巧取豪奪而用盡心機;如果愚鈍,就會狠毒殘忍而作亂;如果被起用,就會高興而傲慢;如果不見用,就會怨恨而險惡;如果高興了,就會輕浮而急躁;如果憂愁了,就會垂頭喪氣而心驚膽戰;如果顯貴,就會驕橫而不公正;如果困窘,就會自暴自棄而志趣卑下。古書上說:『君子在相對的兩種情況下都在進步,小人在相對的兩種情況下都在墮落。』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注釋〕 <1>【集解】無『敬』字,據【韓詩外傳】卷四第二十三章補。 <2>【集解】『治』作『理』,據【韓詩外傳】卷四第二十三章改。 <3>攫[jué 音決]:強奪。漸:欺詐,作假。 <4>兌:通『銳』,敏捷的往上爬。 <5>翾[xuān 音宣]:通『懁』[juàn莊重。 <6>儑[án 音濕]:1. 音眷],急。一說通『儇』[xuān 音宣],輕薄浮滑。輕浮不 心灰意懶,情緒不高。與『隰』、『濕』等爲同源詞,表示人格卑下 【荀子】卷6非十二子篇詩解2思孟仲尼子弓舜禹
略法先王,不知其統,猶然而猶,才劇志大,聞見雜博。案舊造說,謂之五行,僻違無類,幽隱無說,閉約無解。案飾其辭,只敬之曰:真先師言。子思唱之,孟軻和之。世俗瞀儒,其嚾嚾然,不知其所非,遂受而傳,以爲仲尼,子弓爲茲,厚於後世。子思孟軻。若總方略,齊正言行,壹其統類,群聚英傑,告以大道,教以至順;奧窔之間,簟席之上,聖王文章,斂然具焉,平世之俗,勃然起焉;六說非入,十二子者,不能親也。無置錐地,王公不能,與之爭名,在大夫位,一君一國,不能獨畜,不能獨容;名況諸侯,願以爲臣。是聖不得勢,仲尼子弓。
一統天下,財用萬物,長養人民,兼利天下;通達之屬,莫不從服。六說立息,十二子者,遷邪化正,聖人得勢,舜禹是也。
今夫仁人,上法舜禹,下法仲尼,務必以息,十二子說.天下害除,仁人事畢,聖王跡著.
【荀子】卷3不苟篇詩解2至文義節以別小人
君子大心,敬天而道,其小心則,畏義而節;君子知則,明通而類,君子愚則,端愨而法;君子見由,則恭而止,君子見閉,則敬而齊;喜則和治,憂則靜理;通則文明,窮則約詳。小人大心,則慢而暴,小心淫傾;知攫盜漸,愚毒賊亂;見由銳倨,見閉怨險;喜則輕翾,憂則挫懾;通則驕偏,窮則棄儑。君子兩進,小人兩廢。天壤之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