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65|回復: 3

[中医典籍] 伤寒论第20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複製鏈接]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09-9-10 23: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来源: 爱中医网  作者: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Y,下之,利不止。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蹶阴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素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伤寒六七门,脉迟,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知自愈。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Y厥也。Y厥者,其人当吐Y,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Y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Y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Y。Y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病者手足厥冷,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也,此为亡血,下之则死。
   
    伤寒,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不可灸之。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棉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手足厥逆,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主之。
   
    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方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二两(炙) 木通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劈) 人参三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九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方
   
    吴茱萸二升 生姜半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二两(炙) 木通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劈)
   
    右十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复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方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若强可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二两。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逆冷者,四逆汤主之。(方见前)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赤小豆。
   
    右二味,各等分,异捣筛,合纳臼中,更治之,别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一钱匙,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也。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 桂枝二两(去皮)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人参附子汤主之;不差,复以人参干姜汤与之。
   
    人参附子汤方
   
    人参二两 附子一枚 干姜二枚(炮) 半夏半升 阿胶二两 柏叶三两
   
    右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再服。
   
    人参干姜汤方
   
    人参二两 附子一枚 干姜三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右五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温顿服之。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麻黄升麻汤主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 知母一两 黄芩一两半 桂枝二两 白术一两 甘草一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
   
    干姜三两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人参三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者,为欲愈,脉紧者,为未解。
   
    下利,手足厥逆,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柏叶阿胶汤主之。
   
    柏叶阿胶汤方
   
    柏叶三两 阿胶二两 干姜二两(炮) 牡丹三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先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再服。
 樓主|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09-9-10 23:17 | 顯示全部樓層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啐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干姜三两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出者愈。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 黄连 黄柏 秦皮各三两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下利,其人虚极者,白头翁加阿胶甘草汤主之。
   
    白头翁加阿胶甘草汤方
   
    白头翁二两 甘草二两 阿胶二两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秦皮三两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纳胶烊消,分温三服。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四逆汤方见前)</P>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粥一升,以助药力,如不差,再服,余如将息禁忌法。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方见前)
   
    下利,(言严)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枳实三枚(炙) 厚朴二两(去皮尖)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二味,取一升二合,去滓,纳大黄,再煮一二沸,去滓,分温二服,一服(言严)语止,若更衣者,停后服,不尔,尽服之。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劈) 香豉四合(棉襄)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取二升,纳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一服得吐,止后服。
   
    下利,腹痛,若胸痛者,紫参汤主之。
   
    紫参汤方
   
    紫参半斤 甘草三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纳甘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气利,诃黎勒散主之。
   
    诃黎勒散方
   
    诃黎勒十枚(煨)
   
    右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之。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方见上)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八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方见前)
   
    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半夏干姜散方
   
    半夏 干姜各等分
   
    右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匙,浆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顿服之。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以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下利,利之则愈。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生姜半夏汤方
   
    生姜一斤 半夏半升
   
    右二味,以水三升,先煮半夏,取二升,纳生姜汁,煮取一升,去滓,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呕止,停后服。
 樓主|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09-9-10 23:17 | 顯示全部樓層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Y,下之,利不止。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蹶阴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素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伤寒六七门,脉迟,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知自愈。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Y厥也。Y厥者,其人当吐Y,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Y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Y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Y。Y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病者手足厥冷,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也,此为亡血,下之则死。
   
    伤寒,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不可灸之。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棉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手足厥逆,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主之。
   
    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方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二两(炙) 木通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劈) 人参三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九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方
   
    吴茱萸二升 生姜半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二两(炙) 木通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劈)
   
    右十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复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方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若强可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二两。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逆冷者,四逆汤主之。(方见前)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赤小豆。
   
    右二味,各等分,异捣筛,合纳臼中,更治之,别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一钱匙,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也。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 桂枝二两(去皮)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人参附子汤主之;不差,复以人参干姜汤与之。
   
    人参附子汤方
   
    人参二两 附子一枚 干姜二枚(炮) 半夏半升 阿胶二两 柏叶三两
   
    右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再服。
   
    人参干姜汤方
   
    人参二两 附子一枚 干姜三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右五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温顿服之。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麻黄升麻汤主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 知母一两 黄芩一两半 桂枝二两 白术一两 甘草一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
   
    干姜三两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人参三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者,为欲愈,脉紧者,为未解。
   
    下利,手足厥逆,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柏叶阿胶汤主之。
   
    柏叶阿胶汤方
   
    柏叶三两 阿胶二两 干姜二两(炮) 牡丹三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先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再服。
 樓主|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09-9-10 23:17 | 顯示全部樓層
    
    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橘皮汤方
   
    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哕逆,其人虚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橘皮竹茹汤方
   
    橘皮二斤 竹茹二升 人参一两 甘草五两 生姜半斤 大枣三十枚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诸呕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小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便脓血,相传为病,此名疫利。其原因,于夏而发,于秋热燥相搏,逐伤气血,流于肠问,其后乃重,脉洪变数,黄连茯苓汤主之。
   
    黄连茯苓汤方
   
    黄连二两 茯苓三两 阿胶一两半 芍药三两 黄芩三两 半夏一升
   
    右六味,以水一斗,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分温三服。若胸中热甚者,加黄一两,合前成三两;腹满者,加厚朴二两;人虚者,加甘草二两,渴者,去半夏,加括萎根二两。
   
    病人呕,吐涎沫,心痛,若腹痛发作有时,其脉反洪大者,此虫之为病也,甘草粉蜜汤主之。
   
    甘草粉蜜汤方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