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民俗网 对联是汉语的专利,其它任何语言都没有这个特性。
对联是我国,更是我们汉语言的精粹。每年春节都要有许许多多的对联表达各行各业,各族人民的心愿。什么是对联呢?对联又称对子,还称联语、联句,古时大多刻在柱子上称之为楹联,有时勒于石碑上,用以褒奖功绩,或用以纪念名流,哀挽英雄,辛辣访刺等。在此,我主要谈一谈对联的妙用。
1.对联的鼓励作用
我们的祖先常常用对联来鼓励年轻人努力读书,最有名的对联我看要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一副了。另外是:“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这两副对联鼓舞了多少中华儿女挑灯夜战,立志成才。
其次有清朝王文治学联:“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
明祝枝山的喜书对联是;“每闻善事心先喜;得见奇书手自抄”。
清郑板桥对联;“书从疑处翻成语;文到穷时方有神”。
周恩来总理的处世对联是:“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座右铭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最令人精神振奋的,读来最有宏伟气魄的还要算顾宪成给东林党学院门口写的那一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对一个读书人做出了全面的要求,如果一个读书人能真正做到了这一点,你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栋梁之才了。上联讲的是,读书人无论政治的风雨声还是自然界的风雨声与读书声都要听得到;下联讲的是做为一个读书人,小到家事,大到国家大事,甚至到国际时事都要关心,这样的人读书才会有用处。就不会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这些对联在今天任然有它的现实意义。今天的教育已经成了商业化,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要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改革开放以来的各个领域的需要。所以新时期的教育是全民教育。目标是提高全民素质。这就要求老师要更新观念,改变过去学而优则仕的看法,要学会用多把尺子量人。人在社会只要有一技之长就可以了,锯和镰各有用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