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11|回復: 0

"救时宰相"张居正(图)

[複製鏈接]
南丘 發表於 2010-5-10 06: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主持人:刘立志$ q, g/ A8 B# W% z: C
  
, a7 B# \# V3 c; p
W020100510250501933815.jpg

4 @* w/ ~) l" D  N: |) y
9 D6 U3 \7 |  B
张居正画像
) \3 h% v: U  R2 C+ ]

' X- m0 b' |+ x8 F$ K7 i; ]" X
4 J  S: F9 ~/ A0 |8 u' \1 E    特邀嘉宾 : ]2 ^3 _( S+ n7 A
+ V. Z9 D9 @5 l  }# w- U
    刘志琴: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著有《张居正评传》等
. W4 |' q( y+ \$ E( l
/ S' Z. P7 n! V  p3 `5 ^    樊树志:中国明史学会顾问,复旦大学 历史学系教授、博导   d2 k% b; B: ^+ _5 p7 B
0 D( t9 Z3 I" p
    熊召政:《万历首辅张居正》编剧 9 |) r+ O  v" B1 E# Z, d$ H

' m! x% T* d- ], C+ x* U6 B2 L' o% R    梁启超:“明代有种种特点,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 2 Q8 z! w( a2 S$ s& I

- B( N8 p6 f* |, r( Q- d# G    主持人:近日播出的历史剧《万历首辅张居正》,塑造了一个呕心沥血的改革家的形象。很多人都想了解历史上真实的张居正是个什么样子,请做些评述。 5 ^) a( H1 C0 m) K
# S% g' H7 Z" M% I
    刘志琴(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拥有276年历史的明王朝,有过能人辈出、群星灿烂的辉煌,可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却断言:“明代有种种特点,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以这样高的评价给予张居正,不仅是看重16世纪的明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宰相之杰,更在于张居正确有过人之处。明末学者刘芳节自述他阅读张居正遗集的心情是:“手舞足蹈而不能已。”盛赞这是“千古奇人,千古奇书。”张居正非有极大的思想魅力,不足以赢得后人如此倾倒。 % G+ g6 E+ q6 k0 a9 d' t- z7 I) _0 U' a

5 L4 n1 a+ p. f5 q8 ]    樊树志(中国明史学会顾问,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导):历史人物是复杂多面的,张居正当然也不例外。他既是无所畏惧的改革家,自诩“嫌怨有所弗避”;也是一个权势显赫的首席大臣,惯于玩弄权谋术数的政客。刻画这样一个人物,忽略任何一面都不可能接近历史真实。当时人已经注意到他的两面,《明神宗实录》对他的盖棺论定,一方面肯定他的政绩:“成君德,抑近幸,综名实,清邮传,核地亩”;另一方面也指出他的过失:“偏衷多忌,小器易盈,钳制言官,倚信佞幸”。 7 B' A+ O7 O4 n1 O) X4 G( z$ s
7 V  @3 S! A4 ~' C( S
    主持人:作为一个雷厉风行的改革家,张居正的成就体现在哪里?
- Q# M0 \" d% f8 }; g
0 s) \0 I( O* F; w8 G    樊树志:张居正得到皇太后李氏与小皇帝朱翊钧的充分授权,得到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的密切配合,“代帝摄政”,“宫府一体”,得以独断专行。凭借这样的权力与地位,大刀阔斧推行改革,雷厉风行。时人把这种久违了的政局,称之为“朝下令而夕奉行”,“中外淬砺,莫敢有偷心”。因此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无论是迫使官员不敢懈怠的“考成法”,还是清理欠税增加财政收入的“清丈田亩”,以及把“一条鞭法”推广到全国,促使赋税徭役货币化,都收到了以往罕见的成效。嘉靖以来政治颓靡,财政亏空,边防废弛的局面,得到了改变;国力不断下滑的颓势,得到了遏制。这就是张居正改革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原因。 , G- m% N/ u: D/ C
1 l. v8 b# |- S# d2 \
    刘志琴:张居正出身贫寒,凭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从秀才、举人、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在万历朝初年当了十年首辅,协助十岁的小皇帝,推行改革(史称“万历新政”),把衰败、混乱,几近崩溃的明王朝,治理得民富国安,人们称颂他是起衰振堕的“救时宰相”。“救时”是很高的评价,这不仅表明他在王朝颓败之际是一位临危制变的大政治家,更以威震一世的非常举措,彪炳史册。他的功绩,堪与商鞅、王安石并称为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中期与后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