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33|回復: 0

台湾文史类学会简介之一: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会

[複製鏈接]
开元之治 發表於 2010-8-1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国学网  作者: 陈友冰
  作者简介:陈友冰: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安徽大学、台湾大学客座教授。
  台湾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会”,是全台文学研究成立时间较早、规模最大、与会人员最多的一个研究会。它成立于1979年4月29日,两年举行一次年会和换届改选。第一任和续任会长为黄永武教授。最盛时会员人数达230多人。
  学会的主要工作一是与高校合作,每年举行一次“中国古典文学研讨会”。其中换届的一次则兼有会员大会职责:向会员汇报本年度工作和下年度计划,两届一次换届改选外,主要是展开中国古典文学的学术研讨。首届成立大会是在桃园县举行,并与中央大学合办“中国古典文学研讨会”,至今已召开了二十多次。其中1985年12月在台湾师范大学召开的学术研讨会改为“中国古典文学第一届国际会议”,邀请大陆、香港内地学者以及欧美、日、韩等国外学者参加)。每次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经过审查,挑选出十六篇左右,定名为《古典文学》,由学生书局出版发行,至2000年九月,已出版了十五辑。另外的论文集则以研讨会的主题命名,由学生书局或文津出版社等台湾著名的文史类出版社出版发行。如与东海大学中文系联合举办“第三届魏晋南北朝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后由文津出版社出版了论文集《第三届魏晋南北朝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与高雄师范大学合办的《文心雕龙》研讨会,由学生书局出版了论文集《文心雕龙综论》;与东吴大学合办的“文学与社会”专题研讨会,出版论文集《文学与社会》(学生书局);与淡江大学合办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讨会”,出版论文集《二十世纪与中国文学》(学生书局);与中正大学合办的“隋唐五代文学研讨会”,与輔仁大學合办的“建構與反思学术研讨会”等,也都出版了论文集。
  学会的另一项经常性工作是编辑出版《古典文学通讯》,半年一期,报导学会以及会员在这段时间的研究活动情况,间有一些学者的专访和回忆。更重要的是刊登一些相关学者撰写的研究论文目录索引,每年度的台湾地区或海外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状况概述,以开拓会员的视野,为学生及相关学者的研究提供方便。如三十一期、三十三期刊登的古代小说研究专家王国良教授撰写的《近五十年台湾地区六朝小说研究论著目录》、《近五十年台湾地区唐代小说研究论著目录》;三十期刊登的敦煌学专家郑阿财、朱凤玉教授撰写的《1977——1997年台湾敦煌文学研究论著目录》,研究韩愈、柳宗元专家王基伦教授撰写的《1992年至1997年台湾地区唐代散文研究目录》;二十七期刊登的翁圣峰教授撰写的《台湾本土的古典文学研究目录》;三十二期朱嘉雯的《台湾地区近三十年红楼梦研究论著目录》;三十四期陈美雪撰写的《近五十年来台湾地区明代戏曲研究论著目录》;三十期刊登的张双英教授撰写的《1996年古典文学研究之概况与特色》等。
  台湾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会”成立意义及其所产生的作用,除了在台湾各高校以及古典文学教师間架起一座沟通与联系的桥梁,这个学会普遍具备的作用外,更为深刻的意义在于:
  第一,改变了台湾高等学校中文系学科结构,在学科现代化建设上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台湾各大学的中文系所,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基本上延续传统的国学范畴,即以经学、小学(文字学、音韵学)为其主干,作为教学和研究的主要内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会”的成立,以及在此前后相继成立的“比较文学学会”(1978)、 “中国历史学会”(1980)、中国唐代学会(1988)、“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1986)等,通过预设研究专题,发表研究论文,座谈学科建设和召开专题讨论会并出版专辑等方式,改变了这种学科结构。使运用现代观念和现代手段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作品解构分析成为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教学和研究的师生们关注对象,并激发出极大的兴趣,乃至与经学、小学鼎足而三,直至后来居上。这当然与时代的潮流有关,但“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会”的努力也功不可没。
  第二,加浓和加深了台湾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气氛。据龚鹏程教授介绍:“台湾的大学,原以教学为主,研究为辅。据教育部在1983年的调查,全国大学教师中从未写过学术论文者尚占六成,可见研究风气确需提倡。特别是在中文学系中,已有之研究,经常仍保持着传统的学案、笺释、考校、注解的方式,现代论文的写作与发表,更需推广。十多年来,古典文学研究会在这方面贡献至伟,一步步建立了文学研究与写作规范和研讨制度”(《古典文学》第十三集“序”,学生书局1995·9)。龚鹏程的这个评价,也从研究会首任、续任会长黄永武教授的一番谈话中得到证实。他认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会主要成就就是“为中文学界注活水,开风气”。他回顾1979年至1983年在担任会长期间,“当时的中文学界,至少有九成以上的学者不曾参加过学术会议,而古典文学会议是开风气之先的。譬如海报设计、座位安排、发言时间控制等会议规范,大家都不清楚,因为根本没有人有参加这种会议的经验”,“这些规范如今已是‘常识’,但在当时却是十分新鲜的创举”(《为中文学界注活水,开风气:专访黄永武谈本会初创之活动与理想》,《古典文学通讯》26期,1996·5)。
  从逐次年会的安排和发言来看,不仅规模逐渐增大,而且研讨的内容也逐步深入和专门化,如:1988年10月召开的第十届“中国古典文学研讨会”专门讨论文学的继承与创新,1990年12月召开的第十一届“中国古典文学研讨会”专门研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1992年12月召开的第十二届“中国古典文学研讨会”专门研究区域文学,1994年12月召开的第十三届“中国古典文学研讨会”专门研究古典小说,1997年元月召开的第十四届“中国古典文学研讨会”专门研究古典散文,1999年6月召开的第十五届“中国古典文学研讨会”专门研究明代文学。为了使研讨更加专一,在年会之外还与有关高校组织专题研讨会,如1997年10月与东海大学合作举办的“第三届魏晋南北朝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名士风度、六朝赋、连珠体以及三曹、陶潜、谢灵运、庾信等作家,《文心雕龙》、《颜氏家训》、《金楼子》、《世说新语》等专书进行了专题研究;会后出版了论文集《第三届魏晋南北朝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收入、台湾学者杨承祖、李立信、王金凌、洪顺隆、王文进、王国璎等、大陆学者李剑国、张少康、曹旭、刘跃进、张伯伟,韩国学者全寅初、金长焕,日本学者王锺陵等学术论文36篇;与高雄师范大学合办的《文心雕龙》研讨会出版的《文心雕龙综论》,其中像龚鹏程《从到:自然气感与抒情自我》,江宝钗《从“文心”、“正纬”论谶纬源始及其神话性质与功能》,郑毓瑜《由“神与物游”到“巧构形似”:刘勰“形神说及其与人物画论“形神“观念之辨析》等篇,角度独特,视野也很开阔;与东吴大学合办的第十一届年会还专门研讨了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会后出版的《文学与社会》专辑,其中像王文进《州府双轨制对南朝文学之影响:以荆雍地带为主的观察》,臧汀生《台语流行歌曲与台湾社会》,龚鹏程《有字天书:道教与文学新论》,郑志明《关汉卿杂剧的宗教意识》等篇,分别从地域文学或宗教角度,探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值得关注;1993年与淡江大学合办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讨会”,会上着重回顾研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历史进程,并着重研讨了台湾的乡土文学创作及研究状况,发表了台湾本土文学研究者和日本学者的多篇论文。在出版的专辑《二十世纪与中国文学》专辑中,像游胜冠《日据时代台湾新文学本土论的建构》,星名宏修《日据时代的台湾小说:关于皇民文学》,游唤《台湾新世代诗学批判》,下村作次郎《台湾文学研究在日本》,郑明俐《台湾的现代散文研究》等,其研究动向值得关注。
  第三,由于采取和台湾高校合办的方式。举办的场次又多,规模又逐渐增大,从第七届开始,每次年会都有200多位学者参加,其中又有多位是来自欧、美、日、韩、新加坡、马来西亚、俄罗斯得学者。举办方的教师、研究生参加服务和旁听者更多,这对培养青年学子对中国古典文学学习和研究兴趣,扩大中国古典文学在高校的学科影响,增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乃至弘扬中国国学和民族文化传统,都有一定的推助。第九届年会的主持人包根弟曾在总结中指出:“这次会议不但充分发挥了学术交流、以文会友的目的,更有两点值得一提:一是域外汉文学的介绍,正可见我国的、古典文学的继承和创新远达域外,历久而弥新的生命;二是与会学者人数之多,为历届之冠,而年青一代学者的积极参与,更是个可喜的现象”(《卷头语》,《古典文学》第十集,学生书局1988·12)。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沈谦教授亦认为:“近年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呈现了一股崭新的气象,无论是研究风气的蓬勃。成果的丰硕,人才的鼎盛,都令人感觉精神振奋。尤其是许多年轻的学者,沉潜笃实,活力充沛,运用新观点、新方法,从各种不同层面探索古典殿堂的奥秘,食桑吐丝,采花酿蜜,赋古典以新貌。使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学,焕发出更新的意义与光辉,照亮现代中国的文坛”。这位学者更以诗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研讨会上的盛况:“讨论的情况十分热烈:有的侃侃而谈,理直气壮;有的旁敲侧击,扣人心弦;有的洞察幽微,毫不放松。有时候高手过招,点到为止;有时候峰回路转,欲罢不能;有时候见仁见智,各不相让。其间的机锋妙趣,高潮迭起,往往令人拍案叫绝,眼花缭乱。除了观念的澄清,研究成果的开拓,研究方法的尝试外,台风、口才、思辨能力的历练和借镜,灵智的交流和激荡,在在都令与会者受益无穷”(《灵魂在杰作中寻幽访胜:《古典文学》第九卷“卷头语”,学生书局1987·4》。这种场面、这种心情、这种收获,是每一个与会人员都不会忘记的,这对扩大上面提及的诸种影响,当然会有助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