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重庆晚报 重庆方言里保留了汉语的不少古音,很有意思。
客,普通话读“ke”,重庆话读这个音已经有所改变,而渝东南地区读成了“ka”。渝东南地区有不少客家人,居住的村寨,当地人叫做“ka寨”,客人也读成“ka人”。我第一次到彭水的郁山镇,是冬天,镇长请我到机关食堂吃饭,他笑着对炊事员说,今天有重庆“ka人”,多加一个菜。我一听,以为镇长跟炊事员开玩笑开过了头,要动手“掐人”,忙跟镇长打招呼,说:“不要掐人,只要吃饭就行了。”结果惹得镇长和炊事员都哈哈大笑起来。这里的“掐”,普通话读作“qia”,而在重庆话里,不论城乡,都仍然读作“ka”,也是保留的古音。比如“掐菜”、“掐豌豆尖”。现在教育竞争激烈,有学校专门到区县中学去搜寻尖子生,行话也叫“ka尖儿”。
“盐”字读“yan”。但重庆渝东方言,尤其丰都一带人们往往将其读成“yin”,将盐巴读成“银巴”。重庆人历来与盐关系密切,古代的巴人就是一个制盐贩盐的民族。因此把“盐”读成“银”,似乎是一种文化的固守。还比如“钱”与“情”不分,把“有钱人”读成“有情人”,把“先人”说成“新人”等等。
与“盐”的音变相关的,还有“拈”字,普通话读音是“nian”,渝东方言却读作“淹”。农家摆席,少不了腊肉,主人用筷子指着桌上的腊肉请客人拈菜,说成“腌菜”。有北方来的客人,以为主人在介绍菜品,说腊肉是一种腌菜,这当然是对的。拈起腊肉吃了,满口称赞说好。但接着看见主人再指了炒白菜和红烧鱼,请客人拈菜,就搞不懂了,竟不敢下筷子,以为主人说错了话,怎么能把白菜和红烧鱼也叫作“腌菜”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