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41|回復: 0

[論史] 1433年后的中国:"南海"得失的偶然与必然(8)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2-8-8 19: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凤凰网
即使到了今天,对于穿着简化了的中式或西式礼服的海峡华人眷侣们,这一套礼俗仍然获得延续。再如其信仰方面,很多海峡华人家庭都保留了完整的祭祖习惯,并且会在家中神坛供桌前摆放关公和观音像,过年过节也会到庙里敬香参拜,每逢春节还会找人代写春联,所有家庭成员都必须出席的除夕夜团圆饭,以及大年初一向长辈行的跪叩礼。这些因为历史因素而无奈失去了方块字理解能力的海峡华人,至今仍比任何人都更坚持将先辈的传统流传下来。

    在横跨古城的马六甲河上,有一条名叫金声桥的混凝土结构桥梁。追溯其前身,那是在1862年,由当时华人领袖陈金声出资修建的。陈金声是当时新加坡与马六甲一带影响力极大的商人,今天新加坡的平民医疗机构陈笃生医院以及最早的华文义塾--萃英书院,都是当年由他出资出力创办的。

    在金声桥斜对面,在维多利亚女皇喷水池、荷兰红屋与古教堂的陪伴下,还有一座三层瓦顶的钟楼,是陈金声之子陈明水1883年捐建的。

    跨过金声桥,可以见到几间售卖海南鸡饭的饭馆。所谓海南鸡饭是马六甲特色的华人佳肴,顾名思义,它与新马一带常见的鸡饭不同的地方便是多了一道工序,将加入鸡汤蒸煮过的鸡饭捏成小圆球状的饭团,配上香滑的鸡肉,佐以特制的辣椒酱食用。据说这驰名东南亚的海南鸡饭其实起源自海南的四大名菜之一的文昌鸡,是19世纪后期掀起的移民浪潮中,由海南籍人士带到南洋去的家乡风味。

    这些在清末民初抵达南洋谋生的华人移民被称为新客(Sinkeh),是相对于早年便定居本地的海峡华人\"老客\"而言的。新客社群的出现与壮大改变了原有的海峡华人社会结构和思考方式,随着时局变迁,海峡华人也开始关注并参与到近现代中国时局发展当中,社群中出现了如林文庆、辜鸿铭、伍连德等名人,都在中国历史的脉络中留下了不少痕迹。

    马六甲古城区里,有一条以马来西亚开国元老陈祯禄爵士命名的古街,道路两侧有着成排 19世纪马六甲土生华人的店面与私宅。这些结构独特的殖民时期老屋,从正面看来显得窄促,进到屋内却感觉十分宽敞。为了解决屋子狭长的结构所带来的晦暗问题,屋里至少会有一口天井,保持屋内的明亮通风。

    屋内的摆设有融合了中英风格的木制家私,还有许多从中国订制进口的高级瓷器。陈祯禄出身在一个有着200多年历史的马六甲海峡华人家庭,从小接受英文教育,只懂得英文和马来文;同时他又醉心于四书五经与儒家学说,还特地请人替他翻译四大名著,熟读于心。1949年,他出任马华公会的首任总会长,与其它友族政党共同争取马来亚脱离英殖民统治,并在独立前夕替超过100万华人争取到公民权,成为马来亚公民。

    2008年7月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世界文化遗产大会上,马六甲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里。入选世遗行列,意味着国际社会对马六甲历史意涵与文化遗产的认同,同时也让世人有机会更深入了解这个处在海上十字路口,数百年来不断融合各种文化的历史名城。古城的历史由海开始,今后也将流传海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