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原文:
上士(1)聞道,勤行於其中(2)。中士聞道,若聞(3)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是以【建言】(4)有之曰:明道如孛(5),進道如退,夷道如類(6)。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真如渝,大方無隅。大器慢(7)成,大音希聲,天(8)象無形,道褒(9)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譯文:
上等的『士』,聽到了大道的原理,就能勤奮的用大道的原理去實踐治國的理想。中等的『士』,聽到了大道的原理,好象聽懂了,又好象忘記了。 下等的『士』聽到了大道的原理,哈哈大笑。不被他嘲笑,『道』也就不是真正的『道』了。所以,【建言】中有這樣的說法:明白正確的道,好象是糊塗謬誤。向前進取的道,好象是向後退步。平坦的大道,好象崎嶇不平。崇高的德,好象空虛的溪谷。最潔白的,好象垢污。廣大的德,好象淡薄不足。建樹功德,好象偷閒怠惰。質樸的真理,好象背棄。最大的方正,沒有稜角。最大的器才,是慢慢成就的。最大的聲音,是聽不見的。天地運行的規則,是看不見的。道廣大無垠,卻無法定義。只有道,能夠有好的開始,和好的結局。
解說:
【老子】五千言,每一句話,都是從數千年多少聖賢的經驗積累中得來的。聖賢與俗人最大的不同,就是能超越事物的局部,去了解它的整體;透過事物的表象,去觀察它的實質。所以,很多事情『上士』所看到的,與『下士』看到的是相反的。
老子所講的話,都必須站在全民族,全天下的角度,才能體悟其真正的偉大之處。對於『下士』來說,真理就是擺在眼前,他也是看不到的。正如商鞅所說:『愚笨的人在辦成事情之後還不明白,有智慧的人對沒有顯露萌芽的事情也能夠觀察的到。(10)』
老子所講的無為的大道,讓俗人不能了解,所以被認為是謬誤。然而,只有君主的無為,退其身,外其身(第七章),才是確保百姓自立自為,推動社會進步的真正原因。
無為而治的大道,是富民強國的坦途。但卻又崎嶇不平。為什麼『坦途』卻又有崎嶇呢?因為有人人為的製造『崎嶇』。
中華上下五千年,最成功最徹底的以法治國,實現無為而治的,只有商鞅一人。西漢前期承襲秦制,抱法處勢,開創了『文景之治』。然而獨尊儒術之後,禮制逐漸復辟。百家之學盡廢,唯存老子【道德經】流傳於世,然而卻遭嚴重篡改歪曲,使其成為『恬淡』之學。北宋王安石效法商鞅,以圖富國強兵振興我中華,最後卻只能以失敗而告終。
老子所處的時代,有更多的有識之士推動這場偉大的革命,而只有商鞅成功了,這也足見實踐老子的無為大道是何等的『崎嶇』。當然,在三十八章,我們引用荀子的話,講了秦國的法治大道又是何等的通坦,請參閱第三十八章。
因為『上德不德(第三十八章)』,看不見多少道德教化,所以朝廷好象空虛的溪谷。成就民富國強乃大白之事,而君主無為沉默不爭功勞,不露光彩,故稱之為『大白如辱』。
君王抱法處勢,是以給百姓最大的公平,可稱為廣布大德。然而百姓看不到君王的『樂善好施』『皇恩浩蕩』,故稱為『不足』。
君王抱法無為,民富國強,可謂建樹大德。然而在百姓看來,君王卻好象是偷閒怠惰。
西漢初年,高祖劉邦和稱相蕭何相繼去世,曹參繼任稱相,剛即位的漢惠帝看到曹丞相一天到晚都請人喝酒聊天,好像根本就不用心為他治理國家似的。於是 提出責問,曹參說道:『請陛下好好地想想,您跟先帝相比,誰更賢明英武呢?』惠帝立即說:『我怎麼敢和先帝相提並論呢?』曹參又問:『陛下看我的德才跟蕭何相國相比,誰強呢?』漢惠帝笑着說:『我看你好像是不如蕭相國。』 曹參接過惠帝的話說:『陛下說得非常正確。既然您的賢能不如先帝,我的德才又比不上蕭相國,那麼先帝與蕭相國在統一天下以後,陸續制定了許多明確而又完備的法令,在執行中又都是卓有成效的,難道我們還能制定出超過他們的法令規章來嗎?』接着他又誠懇地對惠帝說:『現在陛下是繼承守業,而不是在創業,因此,我們這些做大臣的,就更應該遵照先帝遺願,謹慎從事,恪守職責。對已經制定並執行過的法令規章,就更不應該亂加改動,而只能是遵照執行。我現在這樣照章辦事不是很好嗎?』漢惠帝聽了曹參的解釋後說:『我明白了,你不必再說了!』
這就是有名的『蕭規曹隨』的典故。曹參的『偷閒怠惰』,不是沒有原則的偷閒,而是抱法處勢,無為而治。
法治雖然是實現公平的最好方法,但貴族甚至平民卻人人都想自己能逃避於法治之外,這就是質樸的真理,卻好象背棄的道理了。
大道的規則是最方正的『東西』,萬物皆循道紀。但大道的規則也是沒有楞角的『東西』,它不針對任何人,不主動傷害任何人。(第五十八章:方而不割)
前面章節中,老子把天下比喻成『神器』,這裏的『大器』也指的是強大的國家,或者說民富國強的偉大事業。這樣的事業都是慢慢成就的。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一個政權,都沒有能在短時間內強大起來的,所謂的『強大』並不是武力稱霸一時的那種強大,而是人民富足、政治清明、天下歸附的強大。秦國經商鞅變法,雖然已經成為戰國第一強國,但還是經過六代君主不懈的努力堅守法治大道,才成就了統一中國的偉大事業。這也是上下五千年我們中華民族唯一的一次真正成就的『大器』。為中華文明成為四大文明古國當中唯一的沒有間斷的文明,打下了基礎。
老子多次強調行『不言之教』,『稀言自然』,就是不鼓吹德政,以法為教,如曹參一樣抱法無為,照章辦事。百姓都在遵循着朝廷的法治大道,但卻聽不到朝廷的聲音。故可稱為『大音稀聲』。
天地運行之『象』,我們看不見,卻能領悟其道理。大道無垠,卻無法定義,可我們能知道它真實的存在。只有領悟天道,才是開始事業的基礎,抱守天道,才是成就事業的根本。
注釋:
(1)士,古代男子的美稱。學以居位曰士。——【漢書·食貨志】;以才智用者謂之士。——【後漢書·仲長統傳】;太子晉,胄成人,能治上官,謂之士。——【周書】
(2)帛書甲本全部殘毀,乙本為『勤能行之』,流行本為『勤而行之』,此從楚簡本。
(3)楚簡本為『昏』古同『聞』,帛書乙本及流行本為『存』,從楚簡本。
(4)【建言】疑為古籍名,【老子】當中也多處引用古人的言論。高亨說:『建言殆老子所稱書名也。【莊子·天下】篇引法言, 【鶡冠子·無權】篇引逸言,【鬼谷子·謀】篇引陰言,【漢書·藝文志】有讕言,可證名書曰言,古人之通例也。』
(5)帛書甲本缺,乙本為『費』,費,散財用也。——【說文】;費,耗也。——【廣雅】。 通『悖』。謬誤。戰而死,而子慍,而猶欲糶,糴仇則慍也,豈不費哉?——【墨子·魯問】
楚簡本為『孛』 ,草木茂盛的樣子; 慧星的別稱;混亂;相衝突。後作『悖』。如:孛沴(悖亂災變);孛戾(狂悖乖張)。
(6)通『纇』。絲上的疙瘩:『如玉之有瑕,絲之有~。』瑕疵;毛病;缺點:『明月之珠,不能無~。』
(7)帛書甲本缺,乙本為『免』,古同『勉』,據流行本而辨為『晚』。楚簡本為『慢』,意思更明確,從楚簡本。
(8)楚簡本及帛書皆為『天』,流行本為『大』,從楚簡本及帛書。
(9)帛書甲本及楚簡本皆殘毀,乙本為『褒』。流行本為『隱』。從帛書乙本。褒,高大;廣大 。如:褒益(增廣補益);褒增(誇大增益)
(10)【商君書·更法第一】:愚者暗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