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语文网 论文摘 要:作为北方方言的一种,镇平方言虽然很接近普通话,但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有自己的一些特点。许多词语具有浓厚的方言色彩,构词形式也别具一格。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一个载体,不仅体现了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特点,也与方言地域的人文历史,文化心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探讨镇平方言与豫西南文化心理的关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地域文化对方言的影响,为更好地研究方言开拓一个视角。
一、镇平方言词语的来源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一个地域里肯定有与之相互依存的语言。着名的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曾经说过:“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得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1]一个民族的语言反映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当然,一个地方的方言也必然是这个地方文化的写照。从社会文化角度对镇平方言词汇的来源进行分析,探讨社会文化和镇平方言的关系,能增加我们对镇平方言的认识。
镇平方言中有许多词语的由来一方面受到人口迁移的影响,另一方面与豫西南地区的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我们将从人口迁移、地方历史、地理环境、地方习俗、文化习俗以及文化心态等几个方面来分析镇平方言词汇。[2]
(一)人口迁移对镇平方言的影响
元朝末年,元朝政府实行残暴统治,再加上这时黄河淮河泛滥不断,饥荒频发,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元朝政府实行血腥镇压,使得广大中原人迹罕至。而山西地区没有受到战乱的祸害,一片繁荣的景象。明初为了巩固政权和发展经济,先后八次组织大规模的移民活动。而河南镇平就是一个重要的迁入地,这在民国初年编修的《洪洞县志》里面有记载“明洪武、永乐间,屡移山西民于北平、山东、河南等地,树下为集合之所。传闻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3]在现有的镇平方言中还保存有大量的山西方言特色。如,李小平关于山西临县方言中“打”字的分析,普通话中说“鸡蛋打了”,“打粥”,“打柴”,在山西临县话中则分别说成是“鸡蛋捣烂哩”,“舀粥”,“砍柴”。[4]临县中的这些说法在镇平方言中也有出现,可能就是大迁移时带来的。还有镇平方言中还存在一些普通话中“打”字没有的意项,如牲畜交配在镇平方言中称作“打圈”等等,这些用法在山西方言中也有出现。
(二)地方历史对镇平方言的影响
一个地区的方言是在历史上就形成的,要了解一个地区的一些方言词汇,就要从它的历史文化角度去分析。
镇平名字的由来,是有着极深的历史渊源。镇平在西汉的时候为涅阳县和涅阳侯邑,后来在历史上几次改名,在隋开皇元年(581年),改涅阳为可阳。[5]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始置镇平县,是金朝统治者为了显示镇压平定境内的信心和决心而起的名字。[6]
其实镇平方言中许多词语都与地方历史文化有,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去考证这些方言,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这些词汇的理解。
(三)地理环境对镇平方言的影响
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对其范围内的方言词汇也是有着很大制约作用的,一个地区的环境决定这个地区方言的使用类型及其频率。
镇平地处南阳盆地之中,地势低平,没有特别大的山,对于一些高度不超过100米的“山”都称作“小土坡”或者“山个鳞”。不像大山特别多的黄土高原,对于山的大小有各种不同的称谓,如“山崖”、“山沟”、“山腰”、“山峰”等等。盆地的地形也决定了这个地方缺少大江、大河,在镇平方言中也就没有沿海地区像“海滩”、“海神”、“三角洲”这些词汇。以上关于山的、海的词汇即使在镇平方言中出现人们使用的频率也不会太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