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59|回復: 0

[汉语词典] 浅谈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素组合特点(3)

[複製鏈接]
南丘 發表於 2012-8-15 19: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国语文网
观察这些亲属称谓,不难发现,这些亲属称谓语的语素组合呈现一些规律,分析列表
  表三 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素组合顺序
  语素组合顺序 称谓举例
  男性前、女性后 父母、公婆、夫妻、夫妇、叔嫂、兄妹、弟妹、子女、儿女、儿媳、父女
  长辈前、晚辈后 祖孙、父子、父女、母子、母女、爷儿、娘儿、叔侄、父兄、儿孙、子孙、妻儿、妻子、兄弟、姐妹、兄妹、姐弟、婆媳
  宗亲前、非宗亲后 叔嫂、侄甥
  直系前、旁系后 子侄
  五、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组合特点的成因
  综上,我们分别研究了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的语素构成、亲属称谓语素的组合方式以及语素的组合顺序。我们发现,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的语素构成及其组合方式和顺序都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不是随意组合的,可以证明,这种规律是历时地形成的,有其固有的成因。
  汉语亲属称谓系统深受汉族传统文化和封建宗法制的影响,由于汉族文化主要受儒教和佛教的影响,注重感情和谐和尊卑有序,倡导“忠孝”;封建宗法制以家族为中心,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分亲疏,对族人进行管理和处置。因此汉语亲属称谓呈现尊卑长幼,不可逾越,内外亲疏,严格区分的特点,具体体现在重男轻女、重长轻幼、重内轻外上。
  (一)重男轻女
  封建宗法制度以男性为中心,以父系、夫系亲属为主体,形成“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反应在语言上表现也很突出。表一中反映出,父系称谓明显多于母系、姻系称谓,母系、姻系称谓多在父系称谓的基础上形成的(前面已做分析)。并且,父系父辈男性亲属有长幼之分,“伯伯、叔叔”;母系父辈男性亲属无长幼之分,只有“舅舅”一个称谓;父系父辈女性亲属和母系父辈女性亲属都无长幼之别,前者只有一个“姑姑”,后者只有一个“姨母”。表三中反映出,亲属称谓的语素组合顺序也体现出“重男轻女”。如“父母、公婆、夫妻、夫妇、叔嫂、兄妹、弟妹、子女、儿女、儿媳、父女”等都是男的在前,女的在后。
  (二)重长轻幼
  如兄长的配偶有专词相称,称为“嫂、嫂子”等,而弟弟的配偶没有专称,只有“弟媳、弟妹”等描述性的称谓。因此,称呼长辈的词远远多于称呼晚辈的词。长辈称呼晚辈时一般都是直呼其名,也可按亲属称谓来称呼,而晚辈称呼长辈时必须按亲属称谓称呼,亲属称谓很重视辈分。另外,在语素的组合顺序上也明显体现了“重长轻幼”,如“祖孙、父子、父女、母子、母女、爷儿、娘儿、叔侄、父兄、儿孙、子孙、妻儿、妻子、兄弟、姐妹、兄妹、姐弟、婆媳”等都是长辈在前,晚辈在后。
  (三)重内轻外
  主要体现在重宗亲、轻非宗亲,重直系、轻旁系,重血亲、轻姻亲这三方面上。
  1.重宗亲、轻非宗亲,宗亲是指父系亲属,非宗亲指母系、姻系亲属。宗亲拥有同样的姓氏,而非宗亲都是外姓,因而是外亲。因此,母亲的祖辈、孙辈,皆以“外”作为相应称谓的修饰语,如“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孙子、孙女――外孙子、外孙女”。父系的兄弟姐妹之子女称为“堂兄、堂弟、堂姐、堂妹”,母亲的兄弟姐妹之子女称为“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堂”指屋舍建筑中家庭聚集之处,自然关系紧密;“表”本是室外之意,自然关系就疏远一些。另外,这一特点还体现在亲属称谓语素的组合顺序上,如表三中的“叔嫂、侄甥”,“叔、侄、姑”都是父系称谓,属于宗亲,并且都处于前面,体现了重宗亲的特点。
  2.重血亲、轻姻亲,血亲是指有血统关系的亲属,如父系、母系亲属都是血亲;“姻亲”指由婚姻而结成的亲戚,如表一中列举的所有姻系亲属称谓。现代汉语亲属称谓中重血亲、轻姻亲的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姻亲专称少,多为从儿称或描述性的称谓,这在前面已提及;另一方面,姻亲前多加修饰成分,如“内”,“内”并不是与“外”相对的,而是指妻子或妻子的亲属,“侄――内侄”,“侄”是指丈夫的弟兄之子,“内侄”是指妻子的弟兄之子。姻系称谓中的“内兄、内弟、内姐、内妹”中的“内”也是为了标记是妻子的亲属。
  3.重直系、轻旁系,在有血统的亲属中还要区分血缘关系的亲属,也即区分直系和旁系,为了强调血缘关系的重要。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都是直系亲属,“叔侄、侄女、姨、舅、甥及堂表兄弟姐妹”则都是旁系。如“子侄”,子在前,侄在后,体现重直系、轻旁系的特点。
  六、结语
  语言反映社会生活,一个民族的语言与该民族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亲属称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民族的特征,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汉语亲属称谓的语素组合特点深受汉族文化和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
  汉语亲属称谓系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称谓系统之一,但在当前社会中,随着计划生育的开展,人们多为独生子女,没有以前那种复杂的亲属关系,家庭观念趋于减弱,对亲属称谓的认识也越来越薄弱。这是一个很不乐观的现象,照此下去,在不久的将来,复杂的亲属称谓系统将越来越趋于简化。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亲属称谓系统的研究,希望它能在现实中淡化的背景下,能在文化上保存下来,流传后代。


  注释:


  [1]《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电子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
  杨应芹,诸伟奇:《古今称谓词典・自序》,合肥:黄山书社,1989年版。
  孙维张:《汉语社会语言学》,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马宏基,常庆丰:《称谓语》,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梅勇桂:《浅议亲属称谓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郑献芹:《近十年来汉语称谓词语研究概括及分析》,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周荐:《汉语词汇结构论》,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
  冯汉骥着,徐志诚译:《中国亲属称谓指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鲍海涛,王安节.亲属称呼辞典[Z].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电子版)[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马宏基,常庆丰.称谓语[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梅勇桂.浅议亲属称谓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周荐.汉语词汇结构论[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冯汉骥着,徐志诚译.中国亲属称谓指南[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10]王国安,王小曼.汉语词语的文化透视[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
  [1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2]杨应芹,诸伟奇.古今称谓词典・自序[M].合肥:黄山书社,1989.
  [13]孙维张.汉语社会语言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14]郑献芹.近十年来汉语称谓词语研究概括及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6,(5).
  [15]孙汝建.现代汉语[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