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23|回復: 0

[中美關係] 中国四代机试飞后的中美战略互信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1-1-1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联合早报
   
  ● 沈逸
  一个经济总量相当可观,排入世界前三甲的大国,花将近20年的时间,研究并制成了一种比较新式的战斗机,然后进行了一次试飞,这似乎该是不足为奇的。但在短短不到一周时间,各方媒体和分析人士围绕中国第四代隐形战斗机展开了出人意料的热烈讨论;来自台湾的一位宋姓军事评论员在接受专访时说:台军已研发出一种磁性粉末,可撒布空中,吸附于隐形飞机之上,足以破解任何当今世界的先进隐形技术,因此四代机“完全不足为惧”。此类貌似科幻的言论大量涌现,显示小小的四代机试飞无意间吹皱了一池春水,水下显现出来的是远比四代机新闻更加重要的中美战略互信与东北亚战略稳定的深层次问题。
客观力量挑战战略心理基础
  概括来说,今日东北亚地区战略结构的基础,建立在中国综合国力长期羸弱,并认定中国将长期保持羸弱的基础之上。当中国大陆的综合国力表现出长期持续增长,并且逐渐在包括军事领域在内的诸方面逐渐改变相对力量分布之际,现存战略结构的心理基础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一般而言,有两种应对挑战的选择:
  其一,顺应力量对比与国际关系行为模式的变化,调整心态,全面修改乃至放弃现有的战略结构,在全新战略理念指导下,建立全新的战略结构,适应新的相对力量分布和力量对比。
  从短期来说,选择此对应方案,意味着巨大的阵痛和对短期利益的割舍;从中期和长期来说,主动调整的结果是使得整个地区的安全结构更加符合变化之后的力量对比,有助于区域内各类行为体的长远利益。
  基于此种思路所追求的战略稳定,是一种”动态稳定“:短期看,有变化,有调整,有取舍,是不稳定的;长期看,为不可避免的力量对比变化留出了弹性的空间,是稳定的。一如铁路,每条铁轨与铁轨之间预留了热胀冷缩的缝隙,虽然车厢经过时磕碰难免,却让整条铁路可以冷热无阻。
  其二,坚持捍卫此前已经获得的既得利益,试图通过对现有战略结构的修补与强化,来抵消相对力量分布的变化,捍卫短期利益。或者试图从长期消除导致新的战略力量崛起的动力,尽一切可能,不惜一切代价,维持现有的局面。
  这同样是在追求稳定,但追求的是”短期的稳定”,这种稳定是静态而且是脆弱的,除非最终消除造成挑战的结构性动力,也就是锁定主要行为体之间的相对力量对比,否则,最终当力量对比变得不可收拾时,结构性调整仍然将不可避免的出现。
  但经常被观察者忽视的是,在东北亚地区,自1895年以来,不少行为体已经在长期存在的战略结构下形成了某种不可公开言表的心理定势:中国的“羸弱”是“正常”的,中国的“强盛”是“反常”的。中国努力保持羸弱,保持温和,保持对外部资本的无条件迎合,那么就是一个“负责任的现状国家”;中国如果试图强化自身的实力,即使只是经济实力,更不要说军事实力,那么就是一个“危险的,具有侵略性的,试图改变现状的国家”。这种心理定势,造成了包括中美两国战略关系发展在内的诸多看似自相矛盾的现象:当中国努力发展经济时,外界要求“提升透明度”,因为担心中国“偷偷发展军事实力”;当中国展示自身军事研究的最新成果,摊开了给外部看的时候,外部说“中国构成了威胁”。潜意识里试图继续维持自身对中国的不对称优势,以及担心日后中国用同样的逻辑来对待自己,促使相关各方以矛盾思维,来认识和分析中国的综合实力发展。
各方皆须学习建立战略互信
  参考冷战时期的经验,军事领域战略互信与战略再保证的实施,是矛盾双方培养、巩固和建立战略信心的必要条件。对于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各方来说,现在是逐渐学习把握和接受这一新任务的最佳时机。此次四代机的试飞,从程序安排来看,是大陆学习按照美方需求,提升战略透明度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同时,也是大陆自信增强的典型体现。原先处于相对劣势,并且长期受到不公正压制的大国,在初步取得一定实力之后,继续保持了相对温和的战略态势,而不是变成咄咄逼人,这就提供了建立战略互信的契机。
  虽然从实体战斗能力,真实军事力量对比来看,四代机的试飞成功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影响,但他确实提供了一个具象征意义的战略机遇,一个中美两国调整心态之后真正开始学习建立战略互信的机遇。从这点来看,中国选择的时机也是有些意思的:就在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美国开展国事访问之前。显然,如果美方愿意接过中方抛出的这个球,那么此次访问,理应在战略互信层面取得某种突破,或者取得某种标志此种努力正在进行的成就。
  对于美方来说,布什政府后期到奥巴马政府时期,应对中国崛起的基本战略思路处于模糊而混乱的时期。客观现实是,在今天的世界经济体系中,中美双方的相互依存已经达到了所谓“相互确保毁灭”的地步;但主观意志上,无论是习惯了美军压倒性优势的军方强硬人士,亦或者是沉迷于美方普世价值优越性的政治人物,始终拒绝正面认识中国的三个重要变化:第一、中国的整体实力正在逐渐提升,其动力主要来自中国内部,而非依赖外部国家的恩赐;第二、中国的发展正在让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受益;第三、整体看,中国是一个温和的基本满足现状的国家,除了涉及最关键的领土和主权完整之外,中国并没有任何意图追求世界霸权,或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现在的客观现实,不是中国在主动挑战美国,而是美国自身的相对力量不怎么允许美国继续非常从容的维持自冷战时期遗留和建立的霸权体系。
  至于其他周边相关的行为体,简单来说,大家都已习惯了趁着中国实力羸弱,或中美关系紧张时,从中渔利,或者凭借所谓大国平衡外交的小伎俩,获取一些好处。这种局面既不稳定,又不正常,充满了诱惑人们为了短期收益采取边缘政策引发擦枪走火的风险。
在东北亚探索战略机制、制度化
  中国必须学会运用实力,设计、落实一套符合自身战略利益的新战略结构。这对于从1840年之后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大国实践经验的中国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是无法回避的责任。东北亚地区的战略结构调整,或许因此可以成为一个小小的试验田。一如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发端于小岗村,发端于深圳特区一样,构建新战略结构同样需要一个适当的起点。
  对于美国来说,或许现在到了认真思考中美战略关系的时候了。20世纪70年代至今中美关系的发展居然是建立在三个联合公报而不是一份条约的基础之上,这本身就是相当反常的事情。中美力量的巨大差异,使得美国可以用不承担实质性约束的变通手法,迫使中国做出相应的牺牲,但显然这不是两国交往的正常局面。奥巴马上台的口号是变革,尽管在美国国内政治中,“变革”已经变成了脱口秀节目调侃的笑柄,那么何妨在对外政策中拿出一些勇气来,或许短期内会带来更多的批评,但长期却可能为美国留下真正意义上的战略遗产。
作者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博士
   
《联合早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