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603|回復: 1

[古代诗话] 转载:风露清愁--林黛玉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1-5-1 21: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转自QQ空间


       不管对《红楼梦》的主题有几种说法,宝黛爱情悲剧是一条主线,这是毋庸置疑的。记得一位大师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坏给人看。从这个角度说,《红楼梦》就是一部林黛玉的爱情悲剧。
ca3a2681407b61bb1e62b84f0656c73c.jpg
       林黛玉是林如海与贾敏的独生女。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她不仅貌若天仙、博览群书、能诗善词,而且聪颖敏慧、率真坦诚。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性孤气傲,敢爱敢恨,从不掩饰对宝玉的一往情深。但是,贾府从维护家族利益出发,为支撑这个摇摇欲坠的世家门户,利用封建宗法思想和他们掌握的权力,生生地拆散了这对痴情的恋人,无情地扼杀了他们纯真的爱情,最终导致了林黛玉“泪尽而逝”、贾宝玉撒手出家。
38113daadf662b0adbfa3fa80a3c02a1.jpg

       在《红楼梦》塑造的女儿群像中,曹雪芹着墨最多的当数林黛玉。作者运用直笔、衬托、借喻等多种手法,通过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诗社饮宴、赏花游园等不同的场景,活灵活现地给我们刻画出了一个痴情、多才、美貌、聪慧、真诚、挚着,却又整日“以泪洗面”, 最终“泪枯夭亡”的悲剧形象。林黛玉的形象是完美的。正因其完美,当它被毁灭时才更加震撼人心。
df5d32246e9279afb4d9229f030caf02.jpg

       在曹雪芹的笔下,黛玉的美是多层次多视角的。作者不仅多视角地描写了她的容貌美,而且多层次地渲染她在品格、气质、魅力、才华等方面的“美”。初读《红楼梦》的人都会对林妹妹留下强烈的印象,就是因为受到这一完美形象的悲剧性结局的强烈震撼。多次阅读《红楼梦》以后,当我们用审视的眼光、企图在林黛玉身上寻找缺憾时,才会发现她的爱哭、柔弱、多病等,都是他所处的社会、环境逼迫出来的。而她的小心眼、尖刻、目中无人,则更应该说是她的机敏、聪颖、率真、大度等内心世界的真实而自然的流露,是她对命运进行无奈的抗争的表现,也是她对她所处的社会及环境的反叛行为。

      同时,林黛玉的内心世界、气质、才气上的 “美”,又导致了她悲剧性人生结局的形成,是她不被那个社会所接受、所容纳的直接原因。因而,也就更加深刻地强化了宝黛爱情的悲剧色彩,强化了林黛玉这个文学形象的悲剧美。
33ff349ac5d6fe74c4bd036a9675da17.jpg

       我们不能说爱哭是林妹妹的优点。但是,如果回到那个时代和环境里,我想象不出怎能让林黛玉不哭。假如让她像赵姨娘那样撒泼,像王熙凤那样呼风唤雨,像薛宝钗那样大把花钱,像金鸳鸯那样以死相拼,像花袭人那样逆来顺受,像史湘云那样回娘家……,那她就不是林黛玉了。

     《红楼梦》第三回写林黛玉进贾府,给读者留下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这一内心独白。对于一个只有十三、四岁的女孩子来说,从当时当地的感受中,能很快地笃定这样一个处事原则,我们不能不为她的成熟、聪明、有主见所折服。以后,她整日以泪洗面、莫名其妙地悲泣,都是这种心态的自然延续。这是一种寄人篱下、孤立无援的无奈。是一个女孩儿释放压力、宣泄情感的最简单、最直白的方式。
d3c190a9803c9b58288d05d04356c389.jpg

       黛玉不但爱哭,而且她的双蛾时常深蹙。可是,她的愁眉不仅未损其媚,反而更增其美。 《红楼梦》对于黛玉的那双蛾眉常用多种手法进行渲染和描写:她名黛,号潇湘妃子、别称颦卿,住在萧湘馆,都与他的爱哭和蛾眉有关;在第三回宝黛初次相见时,宝玉眼中所见的黛玉,是“两湾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宝玉请教芳名之后,又请教表字。黛玉回答无字,宝玉便笑道:“我送妹妹一字,莫若‘颦颦’ 二字极妙。” 探春问他出自何典,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 ‘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妹妹,眉尖若蹙,取这个字,岂不甚美?”; 第三十回宝玉在蔷薇架看龄官画字,有“见这女孩子眉蹙春山,眼含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大有黛玉之态”之感;书中一再说晴雯是黛玉影子。因此便有第七十四回王保善家的在王夫人前谗毁晴雯。王夫人听了猛然触动心事,便问凤姐道:“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儿,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及将晴雯唤来,王夫人见她恰在害病、钗肮鬓松、衫垂带褪,大有春睡捧心之态,而且形容面貌,恰是上月的那人,不觉勾起方才的火。便冷笑道:“好个美人儿!……凡此种种描写,我以为都是作者在用心地展现黛玉的“美”。
f182a6ada1c40575058cdb829c7db9b6.jpg
      林黛玉的尖刻只是表现在语言上的。这是曹雪芹用来塑造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的率真、多才、机敏等侧面时所运用一种的手法。并不能说明林黛玉就是一个狭隘、自私、内心歹毒的恶妇人。

       首先,黛玉挖苦、讥笑、讽刺的对象,不是达官贵人,便是溜须拍马之流。她蔑视功名权贵、从不劝宝玉走仕宦道路。当贾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一串名贵念珠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 周瑞家的送宫花,她首先注意的不是宫花的新巧,而是否是别人挑剩下的。她嘲讽宝玉听戏时 “装疯”、打趣那些有权优势的人、蔑视世俗人情……,这类敏感和尖刻、这种孤傲不仅反映出她的洁身自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且也是对权势的一种反抗。

       其次,林黛玉常常是喜怒爱憎形于色、见于言,“见一个打趣一个”,因而使一些人感到不舒服;她常以“比刀子还厉害”的语言去挖苦人,处处事事与人计较,因而被看作“刻薄”、“小心眼”。但若仔细考究起来,却大都是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而已。更多的则是因为她常常一语道破事情的真相,不给那些看风使舵、谄上媚下、欺弱凌贫、心术不正之徒留一点余地。这不仅是她嫉恶如仇的品性的自然表现,而且正说明她胸怀坦荡,心有所思,口有所言,常把自己的心灵毫无遮掩地坦露出来。她如此坦荡地行事、做人,不正是一个典型的率真吗?能和这样的人相处、相交,岂不是可以大放宽心!
e66b758bf5203c6da2ef52a2e9661d6f.jpg

       再次,林黛玉也并非一味“孤标傲世,目无下尘”,其实她是很谦和的。她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极深,那样八面玲珑,善于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她对待紫鹃,亲如姐妹,情同骨肉,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香菱是宝钗的贴身丫环。香菱学诗,宝钗却讥她“得陇望蜀”。表面虚以应付、内心却极为厌烦。香菱向黛玉请教,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耐心地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点,教香菱品诗,说明她拚弃了“上智下愚、富贵贫贱”的俗见。她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篇目令其阅读,批改香菱的习作,堪称是“诲人不倦”;她待人宽厚,从不与人心存介蒂。因史湘云把她比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忿。可过一会儿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回房,便又“与湘云同看”;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其天真笃实。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薛宝钗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向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自责:“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竞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此后,她对宝钗如亲姐姐一般,连宝玉也感到惊奇。这又是何等的宽厚和襟怀坦白!
fbb0f008b64655b3ed79633a14d31887.jpg
       她对“下人”从来没有耍过威风,没有说过一句恶言恶语。例如:在二十六回里,小丫头佳蕙过来送茶叶,正赶上黛玉分钱,便抓了两把钱给她,令佳蕙觉得受宠若惊;第四十五回写她对宝钗派来送燕窝的婆子给与厚待。不仅让她外头坐了吃茶,还虑到她“冒雨送来”、“耽误了夜局发财”,赏了她几百钱酒钱;宝玉也说:“她对晴雯是极好的”;六十二回有对黛玉体谅袭人的描写:宝玉的生日宴会散后,袭人前来奉茶,只送了一杯茶,偏偏钗黛两人在一处。黛玉见她忙得不可开交,便笑道:“你知道我这病,大夫不许多吃茶。这半杯尽够了,难为你想到。”平日里凡事都极为挑剔的她,于是便和宝钗共饮了一杯茶。这些岂不都体现出黛玉是个通情达理、处处为人着想的开朗、大度之人么!
66867f61402a75f0b0e8847c78288dff.jpg

       在大观园里结社吟诗,她写的诗几次被大伙儿评为第二却从不计较高低。这个极度自尊、傲视一切的少女,何曾显得偏狭、露出过“小性儿”?反而她却常常笑得最多、最开怀。并真诚地推崇别人写的好,表示出由衷的赞美,折服在别人的才华面前。与湘云在凹晶馆联句,每当湘云说出佳句,她总是“起身叫妙”,甚至说:“我竟要搁笔了!”对她这种冰心玉壶、晶莹剔透、纯如赤子、一片情真的品格,我们怎能偏狭地说林黛玉“心胸狭窄,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儿”呢?

       林黛玉的尖刻、神经质、施小性大多出现在两种情况下:一是在谈到“金玉良缘”、危及她和宝玉的爱情时;二是在遇到谈论身世、贵贱,引起她悲叹自己的处境时。这时,她才会敏感地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一次黛玉去看宝钗,恰逢宝玉已先至。正当宝玉和宝钗俩人一个在“识金锁”,一个在“认通灵”的当口,不期而遇的林黛玉已摇摇摆摆地进来了。一见这种情景,黛玉出口便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妒意的迸发)宝钗讪问“这是怎么说?”黛玉便笑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机警的转圜)宝钗又问“这是什么意思?”黛玉道:“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 (宽厚的容让—给心爱的宝玉和宝钗留余地) 又一次,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酒杯时,正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便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我了呢!”(讥一个“冷”字) 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了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讽宝玉的听话) 只有聪敏的颦儿,才能把她的妒意表达得如此锋利而又含蓄,机带双敲而又不漏痕迹。又一次,当宝玉看着宝钗雪白的膀子发呆时,“只见黛玉蹬着门槛子,嘴里咬着绢子笑呢。宝钗道:‘你又禁不得风吹,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黛玉道:‘何曾不是在房里来着?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宝钗道:‘呆雁在那里呢?我也瞧瞧。’黛玉道:‘我才出来,他就忒儿的一声飞了。’嘴里说着,将手里的绢子一甩,向宝玉脸上甩来。” 这种机敏、这种讽刺与戏谑,也只有林黛玉才能做得如此精纯雅致而又天衣无缝。

       在大观园里,如凤姐、贾母、晴雯、尤三姐、红玉等,都算是伶牙俐齿之人了,而林黛玉的言语则常常更为尖刻爽直。宝玉的奶妈李嬷嬷就曾说:“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利害。” 这是因为,凤姐等人的利齿与黛玉的尖刻有文野之分。凤姐等人多是世俗粗话的讥笑,黛玉对人的讽刺挖苦不仅是入木三分,而更显得典雅俊则。正如薛宝钗所说:“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把市俗粗话、撮其要、删其繁、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也正是:言为心声,心慧则言巧。

       由于黛玉的聪慧,更由于她寄人篱下的处境,才使她变得非常的敏感。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送到她那里,她便疑心是别人挑剩下的才给她;一天夜晚,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拒不开门,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欲要发作,转念却想:“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正在伤心垂泪之时,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声,越发动了气,“越想越觉伤感,便也不顾苍台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在墙角边的花阴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 一日她卧病在床,听到园子里的老婆子骂人,——实则是骂她的外孙女儿——黛玉却认为是在骂自己,竞气得昏厥过去。凡此种种,从表面看来林妹妹确有点儿“小性儿”,甚至有些“病态”。但是,当我们设身处地想想她的身世处境,想到她的极强的自尊心,不觉得这是非常自然的吗?

       她和宝玉之间由相知、相惜、相怜、相扶到相爱,他们爱得坦诚、明白、纯真、挚着,不仅是一往情深,而且是致死不渝。黛玉的“痴情”是惊天动地的。
ed858a68e69f937da03e15570a09136f.jpg
       黛玉和宝玉从小青梅竹马,亲密无间。她对宝玉的爱情因为常年的耳鬓厮磨而自然形成,又因彼此为知己而日益加深。进而,她们又不顾礼教上的隔阂和约束,在艰难的环境里相怜、相扶,坦然地相爱。正因为如此,她和宝玉之间那种难以言传的苦衷、相互吸引的沉醉、不言而喻的默契、生死不渝的忠贞,才更加动人心弦,从而也使黛玉这个形象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黛玉之对宝玉首先是知己。宝黛爱情是在相互理解和思想共鸣基础上产生的。贾宝玉不求在仕途中上进,父母不喜固不必说,连袭人、宝钗、湘云,也无不以正言规劝,但林黛玉却始终不说一句。每当有人规劝宝玉求取功名的时候,只有她林黛玉会悄悄地安慰宝玉不必刻意功名,大可率意而行。第三十二回写贾雨村要会宝玉,宝玉抱怨不肯前去相见。史湘云劝他,他反拿话顶冲湘云。还天真坦白地说:“林姑娘从来不说这种混帐话,要是她也说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可见宝玉之钟爱黛玉,也无非因为黛玉是他一个知已。这便是她们的相知。

       贾元春省亲,命宝玉写诗。喜欢宝玉的众姐妹,包括宝钗在内只是在一边瞧着。黛玉却说:你且先抄写去,我帮你写一首。虽然也是偷偷地当抢手替写,可她表现出来的不顾一切为宝玉着想的心思,确让宝钗也吃了一惊。宝玉每日被锦绣花团簇拥着,她依然把心思放在他身上。她不在乎晴雯、袭人在她眼皮子底下与贾宝玉玩闹,却无论如何也不肯原谅宝玉对宝钗哪怕一丁点儿的关爱,对宝钗的妒嫉毫不掩饰。有一次,那是在宝黛二人的爱情明确之后,宝玉因跟小丫环打闹,脸上弄了一点胭脂。黛玉看了,用手帕轻轻擦去,还说,可不要让别人看到了,会惹事生非的。第三十四回写宝玉被打之后,“恍恍忽忽听得有人悲戚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当宝玉谎称:“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你不可认真。”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过一会儿,林黛玉知是凤姐来了,连忙立起身说道:“我从后院子去罢,回来再来。”宝玉一把拉住道:“这可奇了,好好的怎么怕起他来。”林黛玉急的跺脚,悄悄的说道:“你瞧瞧我的眼睛,又该他取笑开心呢。”宝玉听说赶忙的放手。黛玉三步两步转过床后,出后院而去。(此类情节甚多,不再一一赘述)这便是他同宝玉的相惜、相扶。

       爱情只是林黛玉人生理想的一部分。黛玉追求的不只是爱情自由,更重要的是个性自由,人格平等。用她自己的话说:我为的是我的心!然而,贾府所需要的,是让宝玉娶一个能相夫教子、德言工容具佳的贤妻良母。所以贾母说:“只有宝丫头最妥。”尽管宝黛之间惺惺相惜,已达到心灵默契的程度,但贾府是不会接受和容纳的。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之中,黛玉追求的爱情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林黛玉双亲俱亡、寄人篱下。贾府是个什么地方呢?探春说是“一个个像乌眼鸡一样,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王熙凤说是“站干滩儿的、推倒油瓶不扶的、隔岸观火的、引火吹风的、坐山观虎斗的”一应把式全有。因此,黛玉在哀怨缠绵的《葬花词》中就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痛苦,发出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沉痛控诉。林黛玉在这种恶劣的环境里,培植着自己爱情的幼苗,能不被扼杀吗?

       于是,黛玉的爱情便只能以死来了结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黛玉“焚稿断痴情”,一面吐血,一面焚稿。她希望自己的一片痴情最终能“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与污淖陷渠沟” 。一向敢说、敢笑、敢气、敢哭、敢想、敢爱的林姑娘,在痛苦的磨难中终于“泪枯夭亡”,以死向这个黑暗的社会做了最后的反抗!

        林黛玉在怡红院宝玉寿诞上,掣得一根签,上面画着一枝芙蓉花,题着“风露清愁”四字。背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这似乎是说,对林妹妹的死谁都不能怪,只怪她自己“促狭”、“小心眼”,是她自己活活气死的。我却认为:林妹妹活得光明正大,死的悲壮动人。因此,“莫怨东风当自嗟”应改为“当怨东风莫自嗟”才更为贴切!

d54e707d32d636dbeb45b1976a75237f.jpg


传甲龙崇 發表於 2013-3-2 09:56 | 顯示全部樓層
谢谢提供,继续努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