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84|回復: 0

[廿四节气] 二十四個節氣之立秋養生飲食及風俗禮儀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2-10-3 23: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是秋季開始的節氣。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135度時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立春)。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立秋(節氣)以後,秋後下一次雨涼快一次,因而有“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說法。東漢崔《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颼颼;夜立秋,熱到頭。”

                                                
5966b667244fa6ccdf5ed14b2a2817d9.jpg
【民風民俗】二十四個節氣:立秋

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儀式。據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裏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報奏。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立秋時節談養生

中醫認為立秋的養生要訣是護陽養心防暑濕。夏日和長夏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季節,天氣火熱而生機旺盛,即人體新陳代謝處於最旺盛之時。現代生活常見的是用空調冷飲來消暑,而過分依賴空調冷飲則會傷害體內的陽氣。


中醫常說“春夏養陽”,也就是說即使在赤日炎炎之時仍要註意保護體內的陽氣,具體來說要註意攝入適當的補養之物,同時可多進搭配適當的湯水和粥品,這樣不但能清涼解暑、生津止渴,還能補養身體。


此外,還要保證睡眠時間,有條件的都要午睡。夏養心的“心”並非完全現代醫學“心臟”的概念,而是包括心臟在內“主神”的整個神經系統甚至精神心理因素,因為氣溫過高則容易使人精神緊張,心理、情緒波動起伏,加上高溫使機體的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出現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壓升高等情況,所以養心也是防止情緒起伏,甚至預防疾病發生的好辦法。


“春夏防暑濕、秋冬防肺燥”,這是民間總結出的四季養生要素,涉水淋雨會造成水濕之邪氣入侵人體;多食甘膩之品會造成水濕內停機體之患。因而防“暑濕”的“濕”是既要防外水濕之邪氣,亦要防水濕內停之患。


在飲食上,這一節氣宜多食粥品,尤其是豆類的湯,因豆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可有效補充體內的蛋白質不足,滿足機體代謝,更主要的是它不含膽固醇,沒有吃肉制品的後顧之憂,且還可降低人體的膽固醇。此外豆類多具有健脾利濕的功能,正合此節氣之用。宜食的豆類粥品有紅豆、綠豆、眉豆粥,赤小豆粥、扁豆粥等。還有一些如小麥粥、黑米粥、蓮子粥等都是對此節氣養生十分有益的。


在湯品上解暑養陰的有冬瓜銀耳煲去皮老雞,健脾利濕的粟米煲豬骨,去積通便的白皮白心蕃薯煲大芥菜,消暑生津的海蟄馬蹄煲排骨,墜火下氣的冬瓜幹、竹芋幹、粉葛幹煲雞腳?魚,健脾補益的清補涼煲豬骨等。


42b9656472bac2032d24bb742b07241f.jpg
【民風民俗】二十四個節氣:立秋

自然景觀


秋天的景象是蕭索的,氣候是肅殺的,從立秋開始,秋天就來臨了。在大暑過後,秋天的開始以“立秋”節氣為準。在長江以北,由於緯度較高,立秋前後氣溫的變化會比南方明顯。


《周書》形容立秋以後的自然景觀:“立秋之日涼風至,後五日白露降,後五日寒蜩鳴。”從這篇文章中,我們知道涼風、白露和寒蜩都稍來了秋的訊息。


在長江以南,由於緯度較低,因此立秋的氣候和北方相差很多。雖說炎炎夏日快要過了,不過氣溫仍是很高,但是暑熱難熬的情形已經略告舒緩。我們常聽說“秋老虎”正是立秋後的天氣,因為立秋後午後的陣雨漸少,所以這時的太陽往往比大暑時的太陽,還令人難受。


我國以農立國,而農夫們一定要趕在立秋前後完成插秧工作,否則再晚的話,就會影響稻作的生長情形,因為二期稻作最怕的是遇上低溫期,稻子會長不好,所以必須選對時機插秧播種。


歲時禮儀


在古代中國朝庭中,在立秋這天,天子要親率文武百官到京城西郊去迎秋;將士也開始操演兵法,比賽騎射,準備武事,以捍衛國家。


在民間,立秋這天則有戴楸葉、喝井水、吃紅豆、吃瓜棗、雞頭等物。宋人犯成大有一首《立秋》詩:“折枝楸葉起園瓜,赤豆如珠咽井花;洗濯煩襟酬節物,安排笑口問生涯。”最後一句“安排笑口問生涯”市井小民彼此問訊今年的收成如何。原來立秋這天是收成的季節,所以民間在立秋這天,還有祭祖和嘗新(吃新收成的米飯)等賀節的儀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