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25|回覆: 0

[官權法制] 大學生村官任建宇因言被罪 爲其平反勞教改革成政改預召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2-10-19 21: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過去的一周,任建宇這個名字在網絡和媒體上廣泛出現。這個25歲的重慶大學生村官,去年因在騰訊微博和QQ空間裡複製、轉發和點評『一百多條負面信 息』,被重慶處以兩年勞教。近日,就在任建宇不服勞教的行政訴訟案開庭審理的同時,10月9日,中國首次就司法改革問題發布白皮書。相關負責人表示,改革 勞動教養制度已形成社會共識,正在研究具體的改革方案。這讓法律界和社會公眾愈發期待任建宇不服勞教一案的庭審能夠影響並推動我國勞教制度改革的進程,讓 其成爲中國被勞教的最後一人。

  一個讓人驚異的細節是,在任建宇案的庭審中,任的女友幫其網購的一件印有『不自由毋寧死』的文化衫,成了被告重慶市勞教委辯稱任建宇有罪的重要證據之一。

  『不自由毋寧 死』,這是蘇格蘭裔美國人派翠克亨利1775年3月23日於殖民地維吉尼亞議會中演講的最後一句,原文爲『Give me liberty,or give me death』。這句話最早爲國人所熟知是在1942年7月12日,革命烈士蘇蔓留下一張『不自由毋寧死』的字條後,與羅文坤、張海萍在自己寢室並排自殺。 此後,這句話也成了激勵中國人爭取自由解放的著名格言。而今日,因一件印有這句格言的文化衫,重慶方面就指控一個公民有罪,而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位於嘉 陵江畔的紅岩革命紀念館,關於蘇蔓烈士的生平簡歷中,標題就是這六個大字——不自由毋寧死。

  一句名言警句,出現在同樣地方的兩個不同時代,卻遭遇了天壤之別的對待。

  其實,任建宇的 家鄉重慶彭水,2006年就曾有人因言招罪。當地一名普通科員因以隱晦諷喻的方式填詞評點當地政務,被以誹謗爲由入獄,是爲『彭水詩案』。而近年來,不止 重慶,還有山西『稷山文案』、河南『孟州書案』和『靈寶貼案』,以及福建『三線民誣告陷害案』,都將無一例外地載入『因言獲罪』的史冊。

  『你有權保持沉默,但你所說的一切都可能成爲呈堂證供』。這句旨在維護個體權利的著名的『米蘭達規則』,在一些地方,卻因種種『因言獲罪』的案件,成了另外一種註解——你說的每句話,都有可能成爲你獲罪的理由。
  的確,言論表達 是人的天性,也是現代公民的基本自由。以任建宇案而言,一個剛從大學畢業,對國家和社會懷有一些責任感的年輕人,對這個社會發生的事情『吐槽』一些自己的 見解和想法,或者轉發一些符合自己心意的文字,究竟有多大的危害呢?一個紮根在中國社會最基層的村官,偶爾仰望一下這個國家的星空,能有多大的罪過呢?

  罪與非罪,是非曲直,不難論斷。其中所涉的基本事實和法律問題,也並不複雜。然而,案件發展至今依舊逆著法律與民意的潮流,這讓我們必須思考,爲什麼『因言獲罪』能夠層出不窮?

  公權對社會輿論 批評必須保持足夠的敬畏。在一個正常的社會,公民可以不受威脅地自由發言,哪怕是真的說了什麼錯話,也不會招致橫禍,因爲憲法賦予了公民言論自由。而言論 自由,被蕭伯納認爲是惟一有價值的自由,這也是現代社會所具有的政治常識。即我們每個人都有喊痛的自由,以及改變環境的自由。

  同樣,這也應當 是一個『我言故我在』的時代,民眾普遍關心社會和公共事件,對種種弊端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見解,這原本是時代和社會的福音。可任建宇案中的公權使用者們不曾 反思社會弊端是否得以處理,卻借用政治語彙,沿用言論控制的傳統。殊不知,激發民眾發言的那些社會隱患的『根』不除,民眾表達的『苗』還會以各種形式生 長。

  『言之者無罪, 聞之者足以戒。』這句語出【詩經】的道理,歷來都被有見識的政治家所認可。古人尚認識到,批評的意見可以給統治者提供多方面的資訊,並且引以爲戒。『千夫 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也是說盡其間的道理。但凡開明的統治者,對於各種『攻闕』的逆言,不會聞過則怒,而只會虛心納諫,從善如流。古人早有言在先:防 民之口,甚於防川。又言:大決所犯,傷者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不如吾聞而藥之也。更何況,我們今天已站在21世紀的世界舞台。『言者無罪』與 『因言獲罪』,這是涇渭分明的兩種社會表徵。在一個社會裡,如果千人一面眾口一詞,那才是極其不正常的。一個法治與民主的社會裡,絕對不是只允許別人說過 頭的讚美話,而不允許別人說過頭的批評和建議。這也便是所謂的『若批評不自由,則讚美無意義』。

  要知道,一個萬馬齊喑的社會,比眾聲喧譁更壓抑,也更危險。中國要向前,因言被治罪的現象,就應該趁早且徹底地杜絕。

  編輯: 趙明 來源: 華商報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