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京青年報 德陵沿革
德陵建成即遭清兵破壞
崇禎九年(1536年)五月,清太宗皇太極派遣武英郡王阿濟格、饒余貝勒阿巴泰率領八旗勁旅向明朝大舉進犯。他們分兵三路,很快打到了北京北面的延慶州。在那一帶,他們先後七次打敗明朝軍隊,攻取城池兩座,還俘獲上萬的百姓和牲畜。七月七日,又從陵區北面的灰嶺、賢莊、錐石等口進至昌平,城內有詐降的2000名清兵做內應,昌平城很快被攻破。總兵官巢丕昌投降,戶部主事王桂、提督太監王希忠等被清兵殺死。緊接著,清兵焚毀了德陵。
同年,清兵北撤,崇禎帝下令對德陵重新修葺。竣工時間文獻沒有明確記載。但【國榷】卷九六記,崇禎十年(1637年)閏四月,禮部請定謁陵大典,崇禎帝降旨『俟十三年行之』;卷九七記有,崇禎十二年九月丙子『敘陵殿功』。按文獻記載,崇禎八年、九年發生過兩起明陵被焚事件。第一起即崇禎八年正月,農民起義軍攻占鳳陽,將朱元璋父母的皇陵樓殿和30萬株松樹全部燒毀。第二起就是崇禎九年德陵這次被焚事件。由於兩次被焚時間相隔不遠,又都進行了修葺,所以【國榷】記載崇禎十二年九月的『敘陵殿功』,既有指皇、德二陵的可能,也有獨指德陵的可能。又因爲,『敘陵殿功』的時間恰在崇禎帝所定謁陵大典時間的前不久,而當時,農民起義此伏彼起,對明王朝威脅極大,崇禎帝是不可能遠離都城拜謁皇陵的。所以,所行謁陵大典,當即是德陵無疑。德陵修葺的竣工時間也應在祟禎十二年九月,或稍後一段時間。
修葺的質量,按【帝陵圖說】所記德陵的情況,是比較低劣的。該書記載,到了清朝康熙年間,德陵的恩門,檁椽幾乎就要折斷,恩殿,『不崇高,不堅緻,湫隘狹小,效獻陵而過之』。
到了乾隆年間,德陵的建築已是殘破不堪。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清廷曾對德陵進行修繕,但卻只修葺了中軸線上的明樓、欞星門、三座門、恩殿和恩門等建築,其他建築並未修葺。
德陵的恩門、恩殿兩座建築在修繕時,因原建築毀壞較嚴重,所以進行了重建。從遺存的柱礎石分布情況看,重建時都縮小了尺度。
民國九年(1920年)二月十一日,乾隆時改建的恩門被當地村民燒毀,恩殿亦在爾後的戰亂中被拆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