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10|回復: 0

[國學灌水] "如意"最初用作"痒痒挠" 古人拿在手里随时挠痒 (1)

[複製鏈接]
家邻 發表於 2013-1-15 21: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深圳晚报
2013115135111309.jpg
清代皇宫使用的“洒金漆如意”。本版图片 新华社 发

这件由一块重达180多公斤的优质巨型昆仑白玉制作而成的超大“如意”,以灵芝、童子、百合等多种形象表达美好寓意。新华社发
当年刚看到电视连续剧《甄执》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靠谱。虽然故事是虚构的,但细节非常到位。比如:该剧中,王公大臣或者太后妃子之类的人,手里常常拿着一柄东西。这柄东西不显眼,但读过历史的人可以马上分辨出来:那是“如意”。在古代,如意是一种全民普及的物品。王室公卿家里肯定要有几件如意,平民百姓家中亦常见。
但在今天,知道“如意”这种东西的人不多了。那么,如意到底是个什么东东?它是怎么来的?在中国古人的生活中起过什么样的作用?又是怎么没的?
来历
你说是武器 我瞅像权杖
“如意”,又称“握君”、“执友”或“谈柄”。你若有机会到北京故宫,会看到形式各异的“如意”。其大致形状就是一个柄,柄上安一个头。这个形状很像锤子!但如意的性质与锤子截然相反。同样是刀,一个人手拿杀猪刀向你走来,你会看到满脸煞气;如果他拿的是水果刀,你就明白他是要削水果给你吃。同理,有人掂个锤子跟你聊天,你一定想着赶紧离开,若是他(她)拿着一把如意,彼此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如意的粗线条类似锤子,但比锤子妩媚得多,其柄有扁有圆,或直或弯。
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的形状以柄首呈屈曲手掌式为主流。这种创造的构思,可以理解为人的意志的外延。而手形如意演变成卷云形、灵芝形、心字形及团花形如意,是唐以后的事。富贵人家的如意,材质有金、有玉、有银、有铜、有沉香木,贫寒人家就只能用用竹子和普通木头了。
如意的来历,说法不一。
有的说源自印度佛教。法师讲经时,常手持如意一柄,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如同臣子觐见皇帝时手中捧着的笏板,今天下属见上司时必拿的笔记本一样。
也有的说,如意最初是一种武器,或者是带护手的短剑。喝酒碰杯,本为预防敌人在酒中下毒,借碰杯之机把酒洒到对方酒杯中一点,后来成了礼仪,如意大概也是如此,逐渐由武器变成了伴手物。
不过,更多的人认为,如意是痒痒挠的变种。北宋释道诚在《释氏要览》中记载:“如意,梵名阿那律,秦言如意。《指归》云,‘古之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刻作人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脊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如人之意,故曰‘如意’。” 开始是痒痒挠,后来不断装饰,改变花样,称呼也由通俗的“不求人”变成文雅的“如意”。这个说法,应该更可信。因为我国古时卫生习惯不同于现代,即使皇室条件优越些,也难保证天天洗浴,弄个“如意”在手里,方便随时搔痒。
也有人认为,如意更像一柄权杖。掌权者挥斥方遒,手里自然需要一柄道具。但羽扇或手杖的实用性太强,恰易掩盖了道具的象征意义,到了最后逐渐演变为没有实际意义的如意。而对于平民百姓来说,手里拿着一点东西,就像抓到了水中的稻草,或多或少总会产生一点安全感。
为什么“如意”消失了呢?我觉得,这与其材质和装饰越来越艺术化,实用性越来越差有关。一种东西,多少总要有点用,如果一点用都没有,即使再艺术,名称再好听,最终也要被淘汰。当然,卫生条件的改善或许也是“如意”出局的原因。

        来源:深圳晚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