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民网 尘封300多年的大酉藏书洞后洞日前又有重大发现,3月22日,考察人员在洞口上方发现一块摩崖石刻,上刻有斗大的“大酉洞”三字,通过辨认石刻左右三竖行小字落款,可初步断定为明朝嘉靖年间湖广布政司拜谒大酉洞后所刻。
明代石刻佐证,尘封300多年大酉洞现世
今年2月22日,辰溪县政府办干部黄明卫、向兆照和辰溪县地税局干部张腾蛟在三甲塘村一处正在施工的山洞洞壁上,意外发现一长宽110×55cm的摩崖石刻,字迹模糊不清,只有“大酉洞天”几个子依稀可辨。经文物文史专家拓印辨认,石刻铭文为:“湖广衡州府州官赖守中偕辰溪溆浦太守吴春杨秀毓至于大酉洞天深处大明隆庆五年夏四月十六日之吉。”
据史料记载,文中的“衡州”即今之衡阳市,隆庆为明第十二任皇帝朱载年号,隆庆五年即公元1571年,距今已有442年。文史研究者认为,洞口摩崖石刻是1571年明代赖守中、吴春等官员游览大酉洞留下的纪念。
三甲塘村位于辰溪县城城南10里左右,村后的山为唐家山。清道光版辰溪县志所载与之相符:“后洞:城南十里,唐家山下。虚明平坦,厂若厅事。洞门石壁镌大酉洞字样。洞内存满朝荐诗碑。辰州府志载,大酉洞:县南十里,盖指此。”加之摩崖石刻上的“大酉洞天”字样,种种迹象表明,发现的洞就是尘封300多年的大酉洞。
明布政司刻“大酉洞”三字惊现,大酉洞再添铁证
记者调查得知,大酉洞所在地从明代开始烧制石灰,洞口先前被深达数十米的石灰渣掩埋。洞口门前的自然村叫洞门口,村里八旬以上的老人只知附近有洞而不知其洞口,村名的来历也不得而知,洞口何时因何原因被封更不知晓。大酉洞现在被一谢姓商人承包挖掘开发,准备将石洞作为饲养大鲵的场所。自去年被人开发,才露出洞门。
据古书记载,大酉洞内有王阳明、满朝荐等许多古代文人雅士到拜谒留下的石碑和石刻。3月22日下午2:30许,工人刘际明开着挖掘机在清理洞口右侧石灰渣时,又发现一块摩崖石刻,马上向辰溪县文物部门和潭湾镇政府报告。
当日下午3时许,记者赶到大酉洞时,发现辰溪县文物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干部已经在现场,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正在用水和刷子擦洗石刻。
记者和现场的文物部门工作人员目测了一下,石刻宽约1.5米,高约0.8米,从左向右“大酉洞”三行书体字清晰可见。石刻右侧有一竖行小字,初步断定为“大明嘉靖十有九年夏四月?日”,左侧有一长一短二竖行小字,左侧长竖行上部几个字为“??湖广布政司”,下半部八九个字模糊不清,左侧短竖行五六个小字全部模糊不清。
据考证,嘉靖为明世宗朱厚心旰牛明世宗为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公元1507年至1566年在位,为明穆宗朱载之父,证明此次发现的摩崖石刻比前次发现的年代更为久远。
在现场,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对石刻作了拓印。因石刻太湿和风力太大,直到天黑也未能成功。辰溪县文物部门表示,根据史书记载和现场实际情况,还将会有石刻石碑出现,他们已经和潭湾镇做好分工,将从即日起安排专人现场监督施工,晚上则由潭湾镇政府安排干部看守。
新闻链接:
古有成语“学富五车,书通二酉”,指的就是大酉山、小酉山,两山山洞中藏书千卷的记载。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朝廷博士官伏胜冒死从咸阳偷运出书简千余卷,藏于二酉洞中,先秦文化典籍得以流传后世。
大酉藏书在辰溪县城对面的大酉山之大酉洞,小酉藏书在沅陵小酉山之小酉洞。对此,北宋《太平御览》卷四九之《荆州记》记载:“大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郡县志》:“大酉山有洞,名大酉。”清乾隆三十年《辰州府志》和清道光《辰溪县志》也均有详细记载。
大酉洞同时是道教圣地。历史上曾为高道修炼地,善卷、尹真人等曾在这里修道。在唐代,被道教定为全国36小洞天之第26小洞天,称“妙华洞”。信奉道教的北宋真宗皇帝赵恒曾封禅大酉山,就是因为此山有著名的大酉洞。
据清代道光版《辰溪县志》《山川》载:“故老相传,大酉洞原在大酉山下,洗沙溪上。后因洞近县治,往来官府游览不绝,为地方病。乃私闭其洞门,而移诗碑于大酉山南五六里唐家山下之后洞,并于后洞石壁镌《大酉洞》三字。”(记者 匡滢 通讯员 米承实)
来源:人民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