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无为则是大用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养生需要做到两种“虚无”,第一是精神的“虚无”,第二是身体的“虚无”,身心配合才能有养生的效用。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精神的“虚无”,换句话说也就是心灵的“空性”呢?这需要我们掌握一些实际的方法。
据庄子记载:颜回曾经问孔子什么叫“心斋”。孔子回答说:这就好像一个人只有一个志向一样,做到意念专一,不要有杂念的干扰。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要做到“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于心”,我们不要以耳朵去听声音,而应该用心去倾听,也就是说,人应该用心去感受一个真实的世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现象上,那样我们只能听到一片噪声,没有守静的功夫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第三步:要做到“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当我们专心致志的时候,我们就能达到“抟气致柔”,这个时候,我们的呼吸就会平稳,有时甚至没有呼吸,心达到一种非常柔和虚静的状态。这时候,我们心的感受已经非常“虚无”了,只会感觉一丝气息若有若无,这时我们的“心”与“道”就能融为一体了。
因是子静坐法
蒋维乔(1873年~1958年),字竹庄,别号因是子,江苏常州武进县人。自幼体弱多病,7岁入私塾,习读经书。15岁左右因病辍学。18岁时,根据清汪昂的《医方集解?勿药元诠》所载,自学道家小周天功法,隔年体质有所增强。20岁中秀才,继入江阴南菁书院、常州致用精舍攻读6年。至28岁时,患肺结核咯血,病势日增,于是下定决心,谢绝世事,苦练静功85天,贯通小周天,诸病痊愈。
(一)姿势
1静坐前后之注意
1)备静室一间,或即用卧室,开窗阖户,不使他人来扰。
2)制软厚之褥或垫,备久坐之用。
3)入座前解衣宽带,使筋肉不受拘束。
4)平直其身,脊骨不曲,端正就座。
5)静坐毕,宜徐徐张眼,及舒受手足,切勿匆遽。
2静坐时之两足
1)盘足而坐,既以左胫加于右胫之上,复以右胫互加于左胫之上。
右式俗称双盘膝,佛家谓之趺坐,乃盘膝之最完全者。论其作用,则如此姿势,两膝盖必皆紧着于褥,全身筋肉,如弓之伸张;坐时自然端直,不致前后左右欹斜。然初学者不易仿效,年龄较长,学之更难,故不必勉强。
2)盘时或以左胫加于右胫之上,或以右胫加于左胫之上,均可随人之习惯。
右式俗称为单盘膝。此式较双盘膝有缺点:如左胫加于右胫之上,则左膝盖必落空,不能紧着于褥,坐者身易向右倾斜;右胫加于左胫之上,则右膝盖必落空,不能紧着于褥,坐时向左倾斜。初学者不能双盘,自以单盘膝为宜,唯须注意姿势端直,身不倾斜,其功效一也。
3)两股交叉如三角形,股之外侧,紧着于褥上,重心自然安定于脐下。(此指双盘言之,若单盘,只有一边紧着于褥。)
4)初习盘足时,必觉麻木,可忍耐之,久则渐臻自然。
5)麻木不能忍者,可上下交换其足;如再不能忍,则暂弛之,待麻木既去,再返坐。
6)如能十分忍耐,任其极端麻木,则麻木之后,自然能恢复原状。若经过此阶级者,盘坐时即永不再麻矣。
3静坐时之胸部、臀部、腹部
4静坐时之两手
5静坐时之颜面、耳、目、口及呼吸
6静坐时之心境
7静坐之时间
(二)呼吸
呼吸与吾人生活机能,关系重大。一般人但知饮食,所以维持生命,不饮不食,即将馁死;初不知呼吸比饮食为尤要也。盖饮食,必须金钱可易得之,而不用劳力,即不能得金钱,故觉其可贵。若呼吸,则摄收大气中之空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必以劳力金钱得之,故不觉其可贵耳。然人若断食,可至七日不死;若一旦闭其口鼻,不使呼吸,则不逾时即死。是呼吸之于生命,比饮食重要之明证也。今欲研究呼吸之方法,有两种:一是自然呼吸;二是正呼吸。
(三)震动
1静坐日久,脐下腹部,发现一种震动之现象,即为腹力充实之象。
2震动之前十数日,必先觉脐下有一股热力,往来动荡。
3热力动荡既久,忽然发生一种震动,能使全身皆震,斯时不可惊骇,当任其自然。
4震动之速度及震动之久暂,人各不同,皆起于自然,不可强求,亦不可遏抑。
5震动时宜以意引此动力(不可用力),自尾闾(臀后脊骨下端尽处,名尾闾)循背脊上行,而达于顶;复透过顶,自颜面徐徐下降心窝,而达于脐下。(自尾闾上行至下降心窝,非一时之事,或距震动后数月,或经年不定,阅者勿误会。)久之则此动力,自能上下升降。并可以意运之于全身,洋溢四达,虽指甲毛发之尖,亦能感之,斯时全体皆热,愉快异常。
古人解此震动之理,其说颇多,兹引近理者,要不能绳上严格的科学,而固非无可取者。其言曰:胎儿在母体中,本不以鼻为呼吸,而其体中潜气内转,本循脊骨上升于顶,下降于脐,是名胎息。自堕地后,此脉即不通,而以鼻为呼吸矣。静坐之久,能假此动力,仍返胎儿呼吸之路,即回复胎息之始基。
二 有不为有所为
原文: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老子》第二十章
要达到养生的目的,就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所谓有所不为就是看起来该做的事,我们也不要去做,特别是不要随大流而为之。这也许会让一般的人认为我们的行为古怪不可思议,但是,这是养生必需的修养之一。
事实上,很多人做了许多迫不得已的事情,他们的借口是为了生存或为了面子,这些人要么为私利而煎熬,要么为他人而活命,总之,就是时刻处在一种活受罪的状态,敢问这样的行为有无健康长寿的可能?
人们总是执著于一种精神,而不知道这样的执著无异于使本来自由的精神,成为牢笼中的囚徒。人是一种顾忌情面的动物,因此,人们也会为自己编织情感的羁绊。
养生者应有所不为,即便众人皆逐境为明,我独守道如昧;众人皆察察用智,我独闵闵存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清净的本性,达到与众不同的寿命。
老子认为,智者的胸怀应该淡泊大度,似渊深辽阔之大海;无为无欲,如同一无所系之长风。任由无知的众人都去造作施展,唯独自己冥顽不灵。
要想达到养生的目的,就要具备不同于世俗,遵循“道”而为“不为”的生存原则。
三 懂退让能保全
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老子》第二十二章
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话人人都会说,可真要到了节骨眼儿上,退下来的往往是身体,而悲痛欲绝的却是自己的心。总之,一般人认为“头可断”,却不能受委屈,“血可流”,却不能受“侮辱”,固然英雄气概可佳,但是,岂不知英雄都是短命鬼,更不用说养生了。
人的精神固然可以刚强如磐石,但是,往往最先缴械投降的是我们的肉体,如果我们的身体失去了弹性,那么,身体的夭折就能使我们的精神戛然而止。所以,保持身体的柔软是养生所必需的,也就是“抟气致柔”,人的身体要保持像婴儿一般的柔软,是养生的需要。老人的身体总是僵硬的,老人的观念总是古板的,试想,一个腿脚身手柔和如丝,思想观念活泼灵动的老人与衰老是多么的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