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济南4月17日电 (记者 孔凡元)“刚入选2012年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山东定陶大型汉墓从墓室结构初步判断,是国内发掘的规模最大的木椁墓葬,这种黄肠题凑的墓葬形制也是在山东首次发现,很可能是‘黄肠题凑’葬制发展到最为成熟的晚期阶段的典型代表。”著名考古专家、山东省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同修17日在济南举行的山东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
郑同修表示,经过两年多的考古发掘研究,评审专家认为:该墓葬是中国目前所见保存最好的“黄肠题凑”墓葬。该墓葬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好、时代大致明确。
山东省文物局局长谢治秀认为,定陶汉墓其复杂的墓葬结构、考究的建筑都反映出墓主人身份至少属于王一级,但其规格又明显高于以往发现的同时期的汉代诸侯王墓。结合文献记载,墓葬应与定陶共王刘康有关,此处应为共王陵区。推断墓主人可能是定陶王刘康(哀帝的父亲)及其妻丁昭仪(后称丁太后、帝太后)的墓葬。墓葬的发掘对“黄肠题凑”这种埋葬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郑同修说,定陶汉墓该墓位于定陶县马集镇大李家村西北约2000米。墓地原有3座大型封土墓葬,封土早年被平毁。整个墓室结构南北对称,由回廊和众多墓室组合而成。最突出的特点是回廊和众多墓室的黄肠木保存十分完好,木材总量高达2200余立方米。这对于黄河下游地区特别是黄泛区古代埋葬制度和埋葬方法的研究都是难得的新资料。
“目前,墓葬的发掘已告一段落,下一步重点进入墓葬的保护环节。这类长期埋藏于地下水中的大型木质结构的罕见的墓葬,古墓的保护无疑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其保护研究在国内是个新课题。从清洗、保护到脱色还原,以目前的技术,至少需要2至3年时间。”郑同修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
郑同修表示,对于定陶汉墓的保护,当地政府已在古墓发掘现场搭建了一座跨度36米见方的移动式保护大棚,山东省文物局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为技术总牵头单位,将联合敦煌博物馆、荆州博物馆等单位进行“会诊”保护,并邀请国外的文物专家参与,以尽快还原古墓的历史面目。
来源:中国新闻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