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历史春秋网 无功而返的兴兵讨伐
此时,巴蜀四郡通往西南夷的道路,运兵转粮都很通畅。数年后,道路不通,兵士疲劳饿死离开此地的甚多;西南夷又多次反叛朝廷,发兵打击,耗费人力物力,无功而返。皇帝忧虑此事,派公孙弘前去进行调查研究。回来后,对皇帝说了一些不方便的事。及弘为御史大夫,这时正筑朔方以据黄河驱逐匈奴,弘数言西南夷之害,但可暂且放弃,专力对付匈奴。皇帝暂且不谈西夷,独置南夷、夜郎两县(原十余县)一都尉。
求身毒国(印度)而不得
到了元狩元年(前122年),博望侯张骞出使大夏(阿富汗),回来后说,在大夏时看到蜀布、邛竹杖,派人去问,从何而来,回答说:“从东南身毒国(印度或天竺)来,有数千里之远,那里有蜀商人贩来的布。”有人说,距邛西两千里,有身毒国。张骞便大谈大夏在汉西南,羡慕中原,只是苦于匈奴阻其道,只得与蜀相通。身毒国,相距并不是很远,与之交往有利无害。于是,武帝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赵人等为使者,从小道去西南夷,只求能到达身毒国。王然于等人在滇一年多,都因昆明所挡,不能通身毒国。
古代印度与汉路途遥远,直到唐朝玄奘去西天取经,才与印度建立了联系。但,汉朝的开放政策、探索精神却是可敬的。
滇族等西南各族入汉
楚威王时,派将军庄F带兵沿江而上,略过巴、蜀、黔中后,再向西。庄F,是楚庄王的后代。庄F到滇池,发现此地三百里,旁边有平地,肥沃数千里,即以武力定此地,属楚。欲归报楚王时,正当秦击楚巴、黔中郡,道路被阻,只得返回,依其兵众,在滇地称王,改变服装,从当地的风俗,得以长久治理这块地方。秦时常安略开通五尺道,各国都置官吏。十多年后,秦灭。及汉兴,几代皇帝都放弃此国而求蜀。
元鼎六年(前111年),南越破后,及汉诛且兰、邛君,并杀笮侯,冉皆振恐,请求归汉。于是汉以邛都为越Q郡(治今四川西昌东南),笮都为沈犁郡(治今四川雅安南),冉为汶山郡(治今四川茂汶县北),白马为武都郡(治今甘肃成县)。
武帝派王然于以越破及诛南夷的前车之鉴来劝滇王入汉。滇王其众数万人,东北有劳浸、靡莫,皆同姓相互扶持,不肯听。劳浸、靡莫多次侵犯汉使者、吏卒。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发巴蜀兵灭劳浸、靡莫,以兵临滇。滇王始首善,正因为如此,未诛。滇王离难(西南夷)举国投降,请置吏入汉。于是,以之为益州郡(治云南晋宁),赐滇王印,恢复其位及百姓。这颗“滇王之印”,已在晋宁石宁山滇族贵族墓中发现。
此后,西南大部分地区都归入西汉的直接管辖之下,西南各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了。
西汉的西南民族政策
西汉对各少数民族政策,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总的说,是和为主,但是在具体运用上,有的地方是战大于和,比如对匈奴;有的战与和相等,比如对大宛、东越、南越、朝鲜;还有的和大于战,比如对西南民族。这都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的。上述匈奴本身就很凶悍,你与它怎么和睦都不能满足它的胃口。从客观上说匈奴地处寒带,它要到温带地区来求生存。对朝鲜,也是讲和的,只是那个满王本身就是从汉逃出去的敌对势力,汉虽派出两路军进击,但最终还是劝其降而归。倒是汉人损失不少。西南民族君长上百,都是一些没有什么战斗力的小国,而且地形复杂,有何大兵压境的必要?动了大兵,反而适得其反。夜郎、滇都是友好民族,夜郎可以让你取道进攻南越,滇本来是楚国的后代。身毒路途遥远,可望而不可及。
当然,对任何一个少数民族,都不可以允其挑战大汉的底线,就是不得有损于大汉的国家利益。西汉对西南少数民族也曾动过武,“南越破后,及汉诛且兰、邛君,并杀笮侯”;“汉武帝发巴蜀兵灭劳浸、靡莫,以兵临滇”。那个南越的驺力号称“吞汉将军”,你也能置之不理?
(以上史实均据《史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