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68|回覆: 0

[醫藥臨床] 中氣不足 溲便爲之變 應用體會

[複製連結]
沙坡 發表於 2013-7-21 21: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來源: 中醫藥報
  『中氣不足,溲便爲之變。』出自【靈樞·口問】篇,從其之本意看是指中氣虛弱可導致二便異常,其病本以正氣不足爲主,正如該篇所言『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竅者也。故邪之所在,皆爲不足。故上氣不足,腦爲之不滿,耳爲之苦鳴,頭爲之苦傾,目爲之眩。中氣不足,溲便爲之變,腸爲之苦鳴。下氣不足,則乃爲痿厥心悗。』
  【類經·口問十二邪之刺】也指出:『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竅者也。(不同常疾,故曰奇邪。)故邪之所在,皆爲不足。(惟正氣不足,然後邪得乘之。)故【難經·七十五難】曰:不能治其虛,安問其餘?則深意可知矣。』同時,對中氣不足導致的種種小便異常狀況,提出了失治誤判的根源,指出『故中氣不足則溲便常變,而或爲黃赤,或爲短澀,多有情慾勞倦,過傷精氣而然,昧者概認爲火,鮮不誤矣。』
  許多人對『中氣不足,溲便爲之變。』的臨床關注點大多集中在小溲異常,其實也包括大便異常,如中焦脾氣虛弱導致的慢性泄瀉,脫肛,便秘等亦屬於『中氣不足,溲便爲之變』之範疇。
  近代四川名醫江爾遜先生認爲『中氣不足,溲便爲之變』之變範圍可涵蓋二便在排泄、顏色、性狀等各方面的異常,其病機有中焦虛憊,化源不充;清陽虛陷,濁陰居中,運化失職;脾失統攝,陰絡損傷等。
  當今,此理論還可包括因脾虛氣陷、固攝無權致精微物質下泄,而出現的蛋白尿、乳糜尿、血尿、癃閉、男性病等,目前臨床大量應用黃芪類補氣藥治療蛋白尿、血尿等已證明了補足中氣在小便異常中的治療作用和地位。
  筆者在認真研讀『中氣不足,溲便爲之變。』經文的基礎上,以此理論指導辨治泌尿系疾病,效果良好,現舉3例,以飧讀者。
  脾虛腹脹伴遺尿
  馬某,女,51歲,退休職員,2012年10月14日,因間斷性腹脹伴下肢浮腫,小便時遺1年余初診。
  患者1年前因飲食不規律等原因,漸感腹脹,尤以食後及傍晚明顯,同時伴雙下肢輕微浮腫,不時有少量小便遺出,因懼怕胃鏡未行檢查,自服補中益氣丸、腎氣丸、嗎丁啉等,並間斷服用中藥湯劑(不詳),時好時壞,但整體無明顯改觀。
  刻診:面色偏黃,乏力,腹脹(以大腹爲主),食後尤甚,食慾尚可,大便偶不成形,小便不時少量遺出,雙下肢輕微腫脹,按之輕度凹陷,舌質淡、舌苔白膩,雙脈沉滑。此屬脾虛腹脹,證屬脾氣不足,中氣下陷,治宜健脾益氣、升舉中陽,佐以利水,方用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化裁。
  處方:厚朴20克,乾薑12克,法半夏15克,炙黃芪20克,黨參20克,炒白朮15克,茯苓20克,益母草20克,枳殼15克,桔梗6克,生麻黃5克,柴胡6克,炙甘草10克,生薑3大片,大棗6枚。7劑,水煎服,每日服兩次,囑禁食生冷,油膩之品。
  2012年10月21日二診:訴服上述中藥後,腹脹減輕,下肢浮腫消失,小便遺尿次數減少、程度減輕,余症同前,繼前方7劑。
  2012年10月28日三診:患者繼續服用7劑後腹脹消失,下肢浮腫消失,小便再無遺尿發生,精神體力較前好轉,飲食、大便正常,上述中藥減量繼服7劑以善後。
  6個月後患者因他病求診,感覺良好,上述病證未再復發。
  按:本例乃典型之脾虛腹脹、中氣下陷,此前中醫辨證應該不出脾虛之範圍,治療用藥不離健脾益氣、理氣除滿、利水消腫等,但皆未完全解除患者之病痛。筆者細考其下肢浮腫、遺尿,皆與脾虛、中氣下陷有關;脾氣虛弱、水濕停留,而見下肢浮腫,小便不時自遺,正符合【靈樞·口問篇】所云:『中氣不足,溲便爲之變。』
  此種種表現,應以健脾益氣,升舉陽氣爲主;另此證與【傷寒論】66條記載:『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最爲合適,其證當以虛滿爲主。【張氏醫通】對此表現提出:『脾虛濕盛而脹,單服芩、芍寒涼之品,非但濕熱不去,且脾陽更虛,故其脹愈甚。惟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健脾利氣,扶正法邪,方可愈病。』
  日本漢方醫家淺田宗伯在其【勿誤藥室方函口訣】中解釋本方時有『此方用治中氣虛而腹滿者,故古人將此作爲太陰之主方。治療與厚朴七物湯、厚朴三物湯證和平胃散證相對的虛證有效。』之論述。
  本患者的用藥特點,在于謹守脾虛之病機,補、消結合,在補脾益氣、化濕利水的基礎上,加少許柴胡以升舉清陽,更配生麻黃以宣通上焦、並有縮尿止遺、利水消腫之功。現代藥理研究亦表明麻黃尚有利尿、提高膀胱括約肌張力之作用。該患者病機、病證、方藥三者切合,對此類表現醫者嚴格遵守【內經】所謂『謹守病機,各司其屬』的原則,往往效如桴鼓。
  慢性尿路感染
  劉某,女,31歲,油井看護工,2013年4月9日,因慢性尿路感染3月伴氣短、小腹墜脹,小便頻數初診。
  患者3月前因疲勞等導致尿路感染,在當地醫院按『急性膀胱炎』治療後好轉,後間斷服用抗生素及中藥三金片等,症狀時好時壞。一月來,患者不時感氣短、氣不夠用、小腹墜脹、小便頻數,尤以夜間爲甚,幾乎每2小時起夜1次,嚴重影響患者睡眠,遂加大抗生素用量並服中藥三金片、金沙五淋丸、中藥湯藥等效果不顯,後經人介紹求醫。
  刻診:面色淡紅,善太息,小便頻急,自訴白天不敢喝水,幾乎每小時小便1次,夜間2小時必須起夜,飲食可,大便正常,舌質淡、舌苔薄白,脈沉。尿常規示白細胞2+。
  患者診爲慢性泌尿系感染,證屬:大氣下陷、中氣不升,治宜益氣昇陽,方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升陷湯加減。
  處方:生黃芪24克,知母10克,白朮15克,炒山藥20克,柴胡6克,桔梗10克,升麻5克,生麻黃5克,石韋20克,生地榆20克、茯苓15克,土茯苓20克,仙鶴草30克,黃柏10克、砂仁5克、生薑2片,大棗6枚,7劑,水煎服,每日兩次,囑禁食生冷,油膩之品。
  2013年4月16日二診:服上述中藥後,氣短消失、無明顯小腹墜脹,精神、體力較前好轉,夜尿減爲兩次,白天小便正常,無尿頻感,尿常規檢查無異常,繼前方7劑。
  2013年4月23日三診,繼續服用7劑後,症狀全部消失,尿檢正常,繼以補中益氣丸善後。
  按:本例患者泌尿系感染病史明顯,屬於中醫之淋證,醫治一般遵【諸病源侯論】之病機:『諸淋者,腎虛而膀朧熱也。』清熱瀉火,利水通淋乃爲常法,八正散爲其代表。但部分患者,過用苦寒藥物或亂用抗生素,導致症狀反覆;醫遇之,又復用前法,終致苦寒傷正,變爲虛證或正虛邪戀。該患者病已3月,又見氣短、氣不夠用,且小腹墜脹,小便頻數,證已由實變虛;苦寒傷陽導致中焦脾氣不足,脾虛無以上輸精氣於胸中,亦使宗氣不足,而見氣短、氣不夠用,氣機下陷,膀胱氣化失常;但臨證表現無濕熱下注之象,亦不能拘泥於尿檢陽性,治療當另闢蹊徑。
  此患者表現亦合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升陷湯所言病證,當以益氣昇陽爲主,以升陷湯加減而取效。該患者用藥除升陷湯之意外,更配少許生麻黃以宣通上焦、縮尿止遺;生地榆清熱涼血、收斂止血;土茯苓清熱解毒,配石韋以清熱通淋,一併清除余邪。另外,石韋還有引藥入膀胱經、交通上下之用;如【本草崇原】所言:『石韋助肺腎之精氣,上下相交,水精上濡,則上竅外竅皆通,肺氣下化,則水道行而小便利矣。』仙鶴草有收斂止血、補益強壯之功,現代研究其有提高免疫力作用。本患者病史較長,尿檢有白細胞,用之可以起到扶助正氣,提高清邪之力之效。
  膀胱腺肌症
  周某,男,43歲,辦公室職員,2013年6月2日,因膀胱腺肌症1年伴小腹墜脹、疼痛,小便頻數10月初診。
  患者1年多前不明原因出現小腹墜脹、疼痛,伴小便頻數,有時腰酸不能伸直,按尿路感染等治療,效果時好時壞並很快復發,後在某醫院經膀胱鏡等檢查診斷爲『膀胱腺肌症』,經電凝並灌注化療藥物治療後好轉。
  近10月以來患者仍感覺小腹墜脹、疼痛、小便頻數,有時腰酸且伸腰時上述症狀加重,不能久坐,導致患者總懷疑治療不徹底,遂多處求助中醫治療,效果亦不明顯,查其服用中藥多局限於清熱通淋,並大量應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等所謂有抗癌作用的中藥。
  刻診:小腹墜脹、疼痛、小便頻數,久坐或伸腰則腰酸、小腹墜脹加重,站立及活動減輕,飲食睡眠可,大便乾燥,舌質淡紅、舌苔薄白微黃,脈弦滑。尿常規正常。
  診爲膀胱腺肌症,證屬:中氣下陷、膀胱氣化不利,治宜益氣昇陽、通利下焦,方用升陷湯加減。
  處方:生黃芪20克,知母10克,生白朮20克,生白芍20克,炒山藥20克,生薏仁20克,柴胡12克,桔梗10克,升麻10克,生麻黃8克,川牛膝20克,烏藥12克,厚朴15克,丹參20克,益母草15克,白芷12克,威靈仙15克,無花果15克,杏仁8克,炙甘草6克,大棗6枚,7劑,水煎服,每日服兩次。
  2013年6月9日二診:服上藥後,自訴小腹墜脹、疼痛減輕十之六七,久坐、後伸腰時上述症狀已不明顯,大小便通暢,小便頻數減輕。上方柴胡減爲8克,生麻黃5克繼服7劑。
  2013年6月16日三診:繼續服用7劑後症狀基本消失,無特殊感覺,因大便通暢,遂改爲炒白芍、炒白朮、炒薏仁,10劑以鞏固療效,並叮囑定期膀胱鏡複查。
  按:本例患者臨床表現,當屬於中醫之『淋證』。但患者屬較爲少見的『膀胱腺肌症』,該病病因不明,且認爲可能是癌前病變。因此,西醫多行切除、灌注化療藥物治療,並要求定期複查。
  此病如不明確診斷,醫生大多會按一般淋證對待,但療效顯然與一般尿路感染有別;如過分考慮癌前病變,則當今中醫往往會加入大劑抗癌之品,最終導致患者在西藥抗癌灌注的基礎上,攻伐太過,兩毒相加,以致陽氣受損、中虛下陷、膀胱氣化不利。
  此患者之小腹墜脹、疼痛,小便頻數,大便乾燥,久坐及腰後伸加重等表現,已證明攻伐太過導致氣虛下陷、膀胱氣化不利,其大便乾燥亦可以認爲脾虛無以爲胃行其津液,致腸燥便秘而現脾約證。今正氣已虛,二便均現異常,正符合『中氣不足,溲便爲之變。』故治療當益氣昇陽、通利下焦,以助膀胱氣化,可用升陷湯化裁。
  本例在升陷湯基礎上,配生麻黃、杏仁有宣上通下、上下並治、肺腎同治之意;烏藥、厚朴行氣除脹,合川牛膝引血下行,以防升提太過,一升一降,下陷之氣得以氣化上升。正如【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治】篇中所言『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白芷、威靈仙有通行經絡、散結除瘀之功,有消除膀胱腺肌增生之用;無花果性質平和,有健胃、清腸、消腫解毒之功,是男性前列腺增生、膀胱疾病常用之藥。
  綜觀患者之取效,乃忠實於中醫辨證,其病雖屬少見,但其證則體現【內經】中:『中氣不足,溲便爲之變。』故以升陷湯化裁補益中氣、升清降濁而愈。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