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楊是臺灣作家,滿族,代表作《醜陋的中國人》。此人以誹謗中國文化為樂,不過已經死了,關於他的錯誤論述如下所示:
一,中國人講面子對不對?
我們中國人愛講面子,可是這一點,卻成了重點批判對象。柏楊就說:“夫‘面子’是啥?洋大人怎麼研究都研究不懂”,“面子也者,大概是神經衰弱和牢不可破自私的一種產品。”然而,請各位讀者憑良心說:講面子都是錯的嗎?對於柏楊這種人,只要罵他姥姥一句,他就知道維護自己的面子了。
洋人不懂什麼叫“面子”,柏楊就不明白。如此說來,“別”字可以當“分離”講,也可以當“不要”“另外”“插在腰間”講,倘或外國人不懂這個詞,柏楊在自己的遺體告“別”儀式上,難道還死不成啦?一詞多義是常見現象。如film一詞,即當“薄膜”講,又當“膠片”講。倘或一個洋人,見我們中國人不明白這個詞,就假裝不懂、轉身去質問本國人,那是就二八。
另外,我們中國人注重面子,也不能完全否定。因為,面子有多重含義,其中包括:
虛榮——這是不值得提倡的。
關心:比如,主人對客人客客氣氣,同事之間互相幫助,往往會被誇為“講面子”——這難道是牢不可破的自私嗎?
外部形象:有人穿著邋遢,家人勸道:“穿整齊點,給我們點面子。”柏楊批判我們中國人醜陋,可會反對這種“面子”?
尊重:有人辦喜事,很多朋友都來祝賀,他說:“謝謝大家給我面子。”倘或大家都不來,可是對他的尊重?
尊嚴:兩個人發生爭吵,同事勸道:“少說兩句,互相給點面子。”即:注意自己和對方的尊嚴。這種現象,可是反對“窩裏鬥”的柏楊所憎惡的?
在天津一帶,“講面子”是誇獎別人的話,比如“某某這個人有面兒。”我勸中國同胞,不要因噎廢食,該講的面子還是要講。否則,洋奴更有理由罵我們“一盤散沙”、“人情冷漠”。
二,老子的“無為”是不作為嗎?
哲學家老子強調“無為”,柏楊評價老子說:“李耳的全部思想是:清淨,不要作為,任憑事物自然發展。”“也就是說,什麼事都不要做,就是已經做了很多重要的事。”
老子主張“什麼事都不要做”嗎?
他說:“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統治者今天製造很多忌諱,讓民眾製造武器打仗。明天創造古怪的東西,頒佈形形色色的法令,反會使人民窮困,盜賊蜂起。對人民要不生事端,人民自然就會富裕,淳樸。說白了:不要折騰老百姓。
滑稽的是,柏楊自己都承認老子的貢獻,說漢文帝“從李耳思想中,接受到三項教訓:‘第一,仁慈。第二,節儉。第三,別人沒有做過的事,不要去做。’”漢文帝“確實做到了這三點”,“廢掉了割鼻斷足的酷刑”,“並經常免除全國田賦。”既然自己都承認了,還批什麼?
老子講:“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這個“無”是啥也不幹嗎?拿騙鬼的把戲歪曲老子,哪個混蛋欺負我們中國人不讀《道德經》?
三,儒家是否反對改革?
柏楊說:“儒家思想下的中國傳統政治,是反對任何改革的。儒書上‘利不十,不變法’,已成為阻止改革的藉口。”
“利不十,不變法”,恐怕不是儒書上的,而是法家《商君書》上的。商鞅變法,大夫杜摯反對,他說:“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不是什麼“利不十,不變法”。
儒家主張不變革麼?怪啦。
《周易》曰:“已日乃革之,征吉,無咎。”在政治上,漢朝有三公,為丞相、大司馬、大司空,明朝廢除丞相制。漢朝選拔人才,使用察舉制,政府官員負責推薦人才。魏晉形成了九品中正制,選拔人才除了看能力,還要看出身。隋朝開始,中國實行科舉制。在軍事上,漢設大將軍,為軍事首腦。魏晉時期,設立大司馬、大將軍,後者權利被削弱。唐有節度史掌握兵權,上將軍高於大將軍。宋朝文官管武將,節度史被架空,明朝創立五軍都督府。。。儒家不改革?這是欺天罔地的胡話。即使經過文革式的大洗腦,這種荒唐言論也是無論如何不能成立的。柏楊是臺灣人,也在說這種胡話。
《大學》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子張曾問,“今後十代的情況,可以知道嗎?”孔子說:“殷代沿襲夏禮,增添和廢棄,可以知道。周代沿襲殷禮,增添和廢棄,可以知道。那麼,繼承周的朝代,就是一百代也是可以知道。”(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起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這是不變革的證據嗎?
儒家改革了,死命裝瞎,視而不見。儒家不改革,抓住不放,大書特書——這種手段太滑稽了。
《再論柏楊給中國文化造了多少謠》
一,中國人不是炎黃子孫嗎?
柏楊認說:“中國人除了一口咬定黃帝姬軒轅先生是祖先外。。。一口咬定被稱為‘炎帝’的神農氏先生,也是祖先。問題是,姬軒轅先生和神農氏先生之間,根本沒有血緣關係”,“直到西元前二十七世紀末葉,神農氏先生的八世孫榆罔先生,才罩不住,被姬軒轅先生強大的有熊兵團,打得落花流水。”(《帝王之死》)
關於炎黃二帝的故事,歷史上有多種說法:其一,炎黃是兄弟,“昔少典娶於有嬌氏,生黃帝、炎帝。”(《國語·晉語》)其二,榆罔是炎帝,神農的子孫。“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史記·五帝本紀》)“神農納奔水氏之女,曰聽詙,為妃。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軒轅氏興焉。”“榆罔猶襲神農之號也。”(《補史記·三皇本紀》)——榆罔就是炎帝,然而柏楊不告訴你。
二,所謂“中國人用火藥做炮仗,外國人做子彈”。
社會上有這樣的流言:中國人用火藥做炮仗,外國人做子彈。這種說法極其荒謬,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的科學與文明》指出:中國的發明不僅有火藥,還有“火藥用於戰爭技術”。槍起源於宋朝,叫做“突火槍”,發明於1120年。如果這也屬於炮仗,誰敢在自家院子裏“放炮”?
柏楊倒是承認宋朝製造了火器,但他認為:“跟其他的中國古發明一樣,火藥的功能到此為止,沒有進一步發展。中國只用它來製造鞭炮。”
——明朝發明的火器有:拐子銃(連發手槍),一窩蜂,三眼銃,萬人敵(最早使用於寧遠之戰),火龍出水,鳥槍,虎蹲炮(嘉靖年間發明),十眼銃,茅元儀著《武備志》,記錄火器180多種。趙士楨著《神器譜》,焦玉著《火龍神器陣法》,畢懋康著《軍器圖說》,記述了大量火器,畢懋康還發明了燧發槍(自動打火槍)。戚繼光,袁崇煥的部隊,哪個不配備火器?即使到了清朝,戴梓還發明了“連珠火銃”和“子母炮”,柏楊怎麼把火器變成鞭炮了?
三,活字印刷曇花一現?
柏楊說:“最偉大的雕版家之一的畢升,曾發明活字版。”“但不知道什麼緣故,並沒有推廣,只曇花一現便消失了。可能是農業社會的靜態需要量,還沒有多到手刻版來不及供應的程度。”
柏楊又在胡謅了。2009年3月17日《光明日報》報導:“明、清以降,活字印刷有了更大的發展。明代在東南地區發展了銅活字(或為銅版錫活字),分佈地域廣,印書種類多。”“清朝康熙、雍正年間由政府組織,用銅活字排印《古今圖書集成》,計萬餘卷,規模浩大。清代大規模使用木活字印刷。乾隆年間由政府組織刻制了15萬個木活字,印製《四庫全書》及其他重要著作,總稱為《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是歷史上製造木活字最多、印書量最大的一次。”(《開創印刷史的新紀元,千年活字印刷史略》)
柏楊打擊我們中國人,沒必要那麼辛苦吧?
四,中國宮廷比西方黑暗嗎?
在《皇后之死》一書中,柏楊寫道:“從宮廷鬥爭和皇后的大批死於非命,說明中國宮廷的黑暗,遠超過歐洲宮廷。”為此,我講兩個問題:
首先,1981年8月22日,柏楊在斯坦福大學歷史系演講《人生文學與歷史》,承認“西洋歷史我還沒有開始念”,而《皇后之死》第一集完稿於1980年,柏楊不懂歐史,無理由下此結論。這種“不懂外國,所以外國好”的醜態,是常見病,多發病,值得全體洋奴借鑒。
其次,西歐實行采邑制,“到1789年,德意志分裂為1789個獨立的擁有主權的實體”(《劍橋德國史》導論)歐洲約有45國,就算平均歷史500年,一國平均分成十份,也有22。5萬年的大小“宮廷史”,要讀完很難。因此,千萬不要輕言“中國什麼、什麼最壞,外國(主要指歐美)沒有。”
用列舉中國黑暗多,來論證中國“最”黑暗,是洋奴普遍使用的下流手段。
五,漢宣帝屠淨長安城?
柏楊這老傢伙造謠駭人聽聞。在《中國人史綱》中,他說:漢宣帝滅權貴霍家一族,“這次屠殺了一千多家,中國一向是大家庭制度”,“每家以一百人計算,就屠殺了十餘萬人,長安幾乎成為空城矣。”
柏楊在說瞎話,“長安城幾乎全是霍家人”——這種論調本身就反智商。那些賣菜,賣肉,賣米,賣身的人難道也是霍氏貴族嗎?《劍橋中國秦漢史》記載:長安“至少8萬戶,最多達16萬戶。”如果一家真有100人左右的話,長安將有近800萬至1600萬人口。2009年,紐約只有8270000多人,基督徒柏楊喪心病狂啦!他這是誇漢朝還是罵漢朝啊?
六,明朝疆域等於秦朝?
想是“病”又犯了,柏楊寫了這麼一段話:“尤其是中國版圖到明王朝的時候,跟紀元前二世紀秦王朝大小一樣,比現在的版圖,要小一半。”
這是人話嗎?秦朝怎麼和明朝一邊大?秦朝東臨大海,南至兩廣,北到長城,包括遼東半島一帶,西至巴蜀,西北止於河套地區。明朝擁有西藏領土,東北一直到庫頁島以北,西北包括甘肅、青海,一直延續到哈密一帶,西南包括雲南,怎麼看,怎麼不一樣大。我們隨意拿兩張地圖來比較一下就知道了。柏楊說這話,是撞著活鬼,還是出於對“驅逐胡虜”的那群人的仇恨呢?
七,朱元璋不是民族英雄?
誹謗民族英雄可是洋奴最大的樂趣之一。柏楊就連續造謠說:“朱元璋攻陷集慶(江蘇南京)後,改名應天”,“當時全國都在對蒙古人苦鬥”,“他的作戰目標不是蒙古,而是中國人的其他抗暴力量。”(《中國人史綱》)他還說:“像朱元璋,他是民族英雄,後來我發現完全不是這樣”,“等到別人把蒙古人打得一塌糊塗,把中土的蒙古人的精力,完全磨損之後,朱元璋卻坐收其成。”(《醜陋的中國人》)
柏楊說朱元璋打擊的“抗暴力量”,是張士誠這位兩次降元的小人吧?其實,元末農民起義軍多有兩個特點:一是互鬥,二是反元,其事例如下:
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慶,擊敗元朝軍隊,俘元將陳兆先,殺福壽,蠻子海牙逃竄。
1357年,方國珍在昆山攻張士誠,獲勝,後張士誠投降元朝。
同年4月,朱元璋攻寧國,元將別不華投降。7月,胡大海攻徽州,八思爾不花逃竄。
1358年,朱元璋攻建德,慶壽、謝國璽逃竄。攻婺(音務,筆者注)州,擒帖木烈思。
1359年,常遇春進攻衢州,擊敗元守將伯顏不花的斤。(按照柏楊的說法:蒙古軍隊屬於“抗暴力量”)。
1360年,陳友諒攻打太平,殺朱元璋手下大將花雲,又殺徐壽輝自立,遂攻應天,被朱元璋在龍灣擊敗。
1361年,朱元璋率軍前往安慶攻打陳友諒。
1363年,投靠元朝的張士誠,遣大將呂珍圍安豐,攻打韓宋劉福通、韓林兒,朱元璋救援——劉福通曾一直攻到大都附近。他退守安豐,是因為汴梁被元軍攻破,張士誠算不算“趁別人對蒙古人苦鬥,打擊抗暴力量”?劉福通“把中土蒙古人的精力磨損後”,張士誠竟發兵攻擊他。朱元璋引兵救援,自己的力量當然要受“磨損”,怎麼柏楊說顛倒啦?
1364年鄱陽湖大戰爆發,陳友諒敗死。同年,張士誠逼殺達識帖木兒,反元。1367年,張士誠與朱元璋戰,敗死。1367年,朱元璋北伐元朝。1368年8月,元亡。12月,方國珍投降朱元璋。1371年,明玉珍之子明升投降朱元璋。
根據以上史實,我們可以看出:起義軍一面反元,一面相互衝突,倘或朱元璋屬於攻擊“抗暴力量”,我們又該如何評價其他義軍?方國珍、明升在元亡後投降明朝,是否他們也在坐視朱元璋“磨損實力”?
柏楊思維非常古怪,朱元璋作戰的步驟是:打敗集慶元軍→消滅陳友諒、張士誠→北伐元朝→收服方國珍,明升。柏楊故意斷章取義,著重強調內戰,結果,朱元璋不算民族英雄了。
這種挖空心思的陷害,真讓人如芒在背。難道,我把柏楊上半身、下半身砍下來,只留中段,就能論證“柏楊不是人,他是個排泄器官”?
《三論柏楊給中國文化造了多少謠》
柏楊此人,給中國文化造謠成癮,鬼話多得不勝枚舉,我撰文對之進行批判,無奈他謠言太多,只能分做三篇文章進行論述,以下是柏楊傳播,製造的又一堆謊言:
一,倭寇侵華怎能由中國負責?
柏楊賤性發作,竟然認為:倭寇侵華應由中國負責。
《在中國人史綱》中,他寫道:“倭寇對中國的傷害”,“從本世紀(十六)二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則是中國明政府官員貪污和政治黑暗召來的外侮。”他繼續講:“一五二三年,日本兩個商船隊,一隊由宗設率領,一隊由瑞佐率領”,“宗設先到,瑞佐後到。”“依照中國規定。。。先到的先檢查,坐上座”。“可是,明政府是一個無微不至的貪污集團,瑞佐的一個翻譯人員宋素卿,把重賄送給市舶司的主任(市舶太監)賴恩”,“於是,賴恩就先檢查瑞佐的貨物,並在宴會時請瑞佐高高上座。”“宗設無處申訴,就攻擊瑞佐所住的旅社”,最終“沿途燒殺,奪船出海回國。”
明眼人一看便知:此次暴行的根源,是日本人宗設與瑞佐內鬥。明朝官員固然受賄,但日本人為何行賄?柏楊沒有明說。
瑞佐的後臺,是細川氏,而宗設的後臺是大內氏,兩家為爭奪對明朝的貿易而展開了鬥爭。因此,這次戰爭的名叫“爭貢之役”,而不叫“受賄之役”。
《劍橋中國明代史》第8章記載:“。。。1496年,日本貢使在從北京回國的路上,殺死了幾個人,在這之後,每個使團被允許的人數從400減少到了50。這時,三個有權勢的家族(伊勢、細川和大內)為了控制與中國的貿易認真地開始了競爭。因為只有一個由50個使者組成的使團被允許到北京去”,“1510年和1511年來了兩個朝貢的使團,每一次大內家族的代表都威脅,要是他的一方得不到進行貿易的許可,便要採用海盜手段。”這些記錄,表明了“爭貢之役”的根源所在。
總之,事件的順序是:日本使團殺人→明朝限制使團人數→細川,大內兩家相爭→瑞佐行賄→明朝官員受賄→武力爭鬥爆發→中國人民遭災。因此,根源還是在日本人身上。
二,再論倭寇侵華不能由中國負責。
在《中國人史綱》中,柏楊反復把倭寇搶掠的責任,賴到中國頭上。
他說:“中國富商積欠日本商船隊的貨款日多,最多的達一萬餘兩,少的也有數千兩。”“明政府對這種騙局根本不管。”“鄉紳的手段更為毒辣,積欠的更多。”“到了一五四六年,日本商船隊的忍耐達到飽和,就佔領了若干島嶼”,“日本正當的貿易商人,遂被迫變成‘倭寇’”。
嘉靖、隆慶年間,“聯夷肆劫”是倭寇作亂的一大特點:《籌海圖編》記載:“自嘉靖二年,宋素卿入擾以後,邊事日隳,遺禍愈重,閩、廣、徽、浙無賴亡命,潛匿倭國者不下千數。”“有資本者,則糾倭貿易;無財力者,則聯夷肆劫”,說白了:是一些中國敗類,聯合倭寇殺人搶劫。就算欠款事件存在,也不能“以片蓋全”,作為倭寇有理的依據。
《環球博覽》2007年6月22日報道:“美國拖欠聯合國維和費用,潘基文上門‘催繳’”。2010年3月8日,新華網報導:《冰島全民公決:賴賬不還》,中國新聞網有消息曰:“據義大利《歐聯時報》報導:“隨著經濟危機的不斷蔓延。。。義大利華人批發、生產企業被拖欠貨款現象十分嚴重。”難道,人們要為債務而動武嗎?法盲柏楊居然不知道:殺害欠債者是要被槍斃的,何況是亂殺老百姓。
三,古代中國不知道日本?
在古代,日本窮。後來發達了,於是“不知道日本”也就成了“罪名”。柏楊便為此罵道:“日本這時已十分中國化了,處處模仿中國,但中國對日本卻一直像瞎子一樣茫然不知。甚至到了十八世紀,還不知道日本有一位萬世一系的天皇”。
中國早就知道日本,《三國志·魏書》記載:“倭國亂,相攻伐歷年,乃共立一女子為王,名曰卑彌呼,事鬼道,能惑眾”,《隋書東夷傳》記載“倭國”:“敬佛法,於百濟求得佛經,始有文字。知蔔筮,尤信巫覡。”。。。這一切,是中國不知日本的證據麼?鑒真法師六次東渡,抵達日本平城京,他雖然雙目失明,但卻瞭解日本。柏楊罵別人瞎,其實,他才是個瞎貨。
從西元413年到西元502年,日本五位王:贊、珍、濟、興、武,皆記載於中國的史料之中。日本則稱之為履中天皇,反正天皇,允恭天皇,安康天皇,雄略天皇。《宋書·倭國列傳》記載:日本王“武”被封為“安東大將軍、倭國王。”當時日本沒有文字,對自己早期的歷史像瞎子一樣茫然不知,是中國幫他們寫的。《晉書》記載日本納貢後的150多年,日本人自己都不知道幹了些什麼。柏楊卻以“中國不知天皇”為由,破口大罵。這種狂惡的洋奴,確實夠他娘王八蛋揍的。
五,“淝水之戰”妨害了中國統一?
西元383年,氐族建立的前秦,向晉朝發動攻擊,被謝安等人擊敗。倘或氐人南下,中國將遭受異族的欺淩和壓迫。柏楊在評價這場戰爭時,卻埋怨道:“淝水戰役使中國統一延緩兩個世紀。”
如果歐洲在今年統一(2010年),這個老奴隸或許也要說:“丘吉爾使歐洲統一延緩了70年!”是吧?需知1940年爆發的不列顛戰役,使希特勒征服英國的野心化為泡影。南明王朝延續了18年,是妨害了中國18年的統一嗎?按照柏楊的說法,岳飛,文天祥,史可法以及張自忠,左權等**英雄,也妨害了中國統一了?
六,謝安是個糊塗蛋?
謝安是淝水之戰的總指揮,在歷史上聲譽很高。柏楊卻對他貶斥道:“謝安不是靠才幹而是靠門第取得高位的”,對於應付前秦的入侵,“連他自己都不知道應該怎麼辦”,後來“索性出城遊山玩水”,“然而,他跟其他顢頇人物有一點不同,他有空前的好運氣。”
謝安真是如此不堪嗎?
思想家陳亮評價他與王導“其端靜寬簡,彌縫輔贊,如出一人,江左百年之業實賴焉。”王夫之說他“思深而道盡,復古以型今。豈一切苟簡之術所可與議短長哉。”史學家範文讕評價:“東晉朝內部出現前所未有的和睦氣象,是和謝安完全繼承王導力求大族間勢力平衡的作法分不開的。謝安的作法是‘鎮之以和靜’。”
謝安是顢頇(糊塗)之人嗎?不是。淝水之戰後,“謝安乘前秦國崩潰,使謝玄等率諸將北伐。三八四年,收復徐,兗,青,司,豫,梁六州。三八五年,猛將劉牢之進入河北名都鄴。東晉朝建立以來,這是最大的一次戰勝擴地。取勝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內部和睦,有些力量可以對外。”(《中國通史簡編》)淝水之戰怎麼是靠運氣?誰抗擊外侮,柏楊就貶低誰,罵朱元璋的是他,罵謝安的還是他,這老東西究竟要謀劃什麼呢?
七,淝水之戰沒有戰鬥?
柏楊認為,淝水之戰“其實並沒有‘戰’,而只有‘役’,前秦帝國不是戰敗,而是退敗。”“對強大的前秦帝國而言,淝水戰役僅是一次戰場上的失敗,更僅只是一次先頭部隊的失敗,國家主力毫無損傷。”
——《資治通鑒》記載:“融馳騎略陳,欲以帥退者,馬倒,為晉兵所殺,秦兵遂潰。玄等乘勝追擊,至於青岡,秦兵大敗,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這“追擊”難道不是“戰鬥”?《晉書》記載:“堅中流矢,臨陣斬融。”不僅前秦皇帝苻堅中箭,其弟苻融也被殺死,可柏楊卻說:他是”坐騎忽然栽倒,竟被亂兵踐踏而死。”這就掩蓋了晉軍的戰績。
淝水之戰的序幕,更是一場爭鬥。猛將劉牢之斬殺前秦大將梁成,殺敵萬人。《晉書》記載:“玄遣牢之以精卒五千距之。”“臨陣斬成及其弟雲,又分兵斷其歸津。賊步騎崩潰,爭赴淮水,殺獲萬餘人,盡收其器械。”(詳見《資治通鑒》),柏楊對此竟然不提。
再者,前秦是“國家主力毫無損傷”嗎?《中國通史簡編》記載:苻堅讓苻融“帶領步騎二十五萬為前鋒”,“自己帶領步兵六十萬,騎兵二十七萬”,戰後,“到洛陽時只有十幾萬人。”《資治通鑒》記載:“重以饑凍,死者什七、八。”入侵者都成癟臭了,柏楊還替他們助威。
本文来自腾讯空间“华夏文明复兴社”
该贴已经同步到 延章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