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54|回復: 0

青铜箭镞曾为克敌利器 三棱镞形似弹头(1)

[複製鏈接]
裡人 發表於 2013-9-29 17: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广州日报
 

在火器发明之前,冷兵器的舞台上,弓箭是当之无愧的“战争之王”。正所谓“言武事者,首曰弓矢”。无论面对多么厚重的盔甲、多么锋利的刀剑,只要拥有足够规模和技术含量的弓箭配给,也就拥有了克敌制胜的能力。弓箭的精良与否、射程远近、射速高低,往往决定了一场战争的胜负。
然而在岁月更迭中,弓箭中的弓弩以及箭体当中的箭羽、箭杆大都荡然无存,只有小小的箭镞穿越了沧海桑田,成为我们缅怀当年“战争之王”的载体。
青铜镞形制的演变是如何同社会动荡、战事的频率息息相关?在“战争利器”这一身份背后,青铜镞在中华民族的礼制和习俗中又曾经扮演怎样的角色?今天我们特约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石岩教授为我们指点迷津。
三棱镞形似弹头具超强杀伤力
中国最早的青铜镞发现于青海乐都柳湾聚落遗址。该铜镞为锻造而成,镞长3.4厘米、宽1.5厘米,体形扁薄,略起中脊,两翼稍长,铤部有三锋。
事实上,双翼有铤镞是夏商时期黄河流域铜镞的主要形制。人们很早已经注意到对称的双翼在飞行中可以起到平衡作用,以使箭镞更准确地命中目标。同时为了增强铜镞的杀伤力,箭镞锋刃部分做得比较突出,不仅有锋利的前锋,还有两个尖锐的倒刺。
为了增强铜镞的杀伤力,西周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对双翼镞的两刃进行打磨,镞身更趋流线型,长而尖利的后锋和三角形的双翼不再流行,代之而起的是呈条状的双翼,后锋也变得平直。这样的造型使铜镞更有穿透性。
到了东周,双翼有铤镞的穿透力达到了历史最高峰:双翼镞不再有宽展的三角形双翼,镞身和条状双翼都更趋瘦长。在双翼上做出血槽的形制开始增多,其优点是在强调穿透力的同时强化了杀伤力。
在将双翼镞的杀伤力做到极致之后,人们开始寻找另外一种可能。三翼镞于是登上历史舞台。三翼镞在飞行中接受的空气阻力比较均匀,使箭的稳定性更好;而三翼之间形成的夹角具有与双翼镞叶面上的血槽同样的功能,使三翼镞杀伤力与穿透力兼顾的特征更加明显。
战国时期,弩弓的使用越来越普及,机械力量大大超过了人力,三翼镞的形制也由此发生了一次大变革。其中有两种最具代表性,一种是镞身变得细而长,三翼很窄,缩变为附在中脊上的三条窄棱,后面接长铤;还有一种是镞身短粗,翼也稍宽的形式,也有着极长的镞铤,有的长度可达几十厘米,如山东长岛王沟出土的一只残断的镞,总长达62厘米。因为镞铤加长,镞的重量必然随之增大,从而改变了箭的重心。配合强弓劲弩,箭的射程更远,更增加其穿透目标的力度。
战国时期,士兵防护加强,普通牛皮甲经过油浸后十分坚韧,双翼镞已经很难穿透,所以形似穿甲弹的三棱镞便顺应而生。三棱镞的镞身呈三角形,但无外伸之翼。脊三条棱成刃,镞体近似流线型,边棱的曲线似现代的弹头,不仅使箭在飞行时阻力更小,方向性更好,而且也具有更强的杀伤性能。
战国末年,三棱铜镞以其优势逐步取代了各式铜镞,成为箭镞的主要形制。陕西秦俑坑出土的铜镞数以万计,三棱铜镞占99.85%。
石岩总结道,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除了礼仪用镞之外,镞的形制大体取向是简约化。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不断从中提取精锐部分,舍弃各种不合理因素。从体形较大、两翼较宽,并有长而锋利的倒刺,到最后形体变细长,不再过多地注重宽翼和倒刺,而更注重射程及穿透力。这突出地反映出一个事实:战国时代,战争的规模、剧烈程度与频繁程度以及防护措施的发展,在兼顾镞的杀伤力的同时,都对镞的远程攻击力与穿透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来源:广州日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