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54|回复: 2

[文学研究] 张新科:古文运动奠定《史记》的文学经典地位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发表于 2014-9-14 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新科:古文运动奠定《史记》的文学经典地位

 张新科:古文运动奠定《史记》的文学经典地位
唐代古文运动高举学习先秦两汉散文的大旗,这对《史记》文学经典地位的确立起了积极作用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史学著作,却跨入文学的门槛,成为文学经典,进入中国文学史,这与其本身的文学因子直接相关,如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指出,《史记》的特点是“以文运事”,即在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施展文学才华。但《史记》能成为文学经典,还在于不同时代、不同读者以不同形式进行的经典建构,这个过程包括文化制度的变化、文学思潮的发展、评论家的阐释、文选家的认可、文学家的接受等。唐代是建构《史记》文学经典地位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虽在《史记》文学阐释评论方面没有后代那么丰富,但以韩愈、柳宗元为领袖的古文运动对《史记》文学成就的推崇与接受、学习,是唐代《史记》文学经典建构的重要基石。


《史记》是古文家“文以载道”思想的重要来源


古文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将《史记》建构为文学经典。首先,他们重视《史记》深刻的思想内涵。根本而言,古文运动由中唐时期儒学复兴和政治革新所触发,从而带动文体改革,其核心思想是“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发挥文学的社会服务功能。社会政治改革的宗旨和“挽狂澜于既倒”的社会责任感,促使古文家越过六朝华丽骈文,把眼光投向先秦两汉散文。先秦两汉散文古朴深邃,内涵丰富,针对现实问题提出思想主张,无论政论文还是史传文都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古文运动把先秦两汉散文作为典范,《史记》自然是学习的榜样之一。正如元代刘埙《隐居通议》所说,韩愈“尝自泄其机矣,曰‘非三代两汉之书不观’。所谓两汉,非班、马耶?”《史记》体大思精,“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显示出独特的思想价值,也显示了司马迁在大一统时代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史记》成为古文家“文以载道”思想的重要来源。


其次,古文家高度认可《史记》的文学风格、文学价值。韩愈、柳宗元把司马迁作为汉代古文大家而纳入文学的领域。韩愈在《答刘正夫书》中说:“汉朝人莫不能为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之为最。”柳宗元《答韦珩示韩愈相推以文墨事书》也说:“退之所敬者,司马迁、扬雄而已。”白居易《韩愈比部郎中史馆修撰制》说:“韩愈学术精博,文力雄健,立词措意,有班、马之风。”刘熙载《艺概》说:“昌黎谓柳州文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观此评,非独可知柳州,并可知昌黎所得于子长处。”“太史公文,韩得其雄。”可见,韩愈文章的雄健风格来自《史记》。柳宗元以“峻洁”称赞《史记》的总体风貌,在《报袁君陈秀才书》中说“太史公甚峻洁,可以出入”,在《与杨京兆凭书》中说“峻如马迁”。清蔡世远所编《古文雅正》卷九说柳宗元“文笔酷似子长”,可见柳宗元对《史记》文风的认可与学习。古文运动的另一重要人物李翱在《答朱载言书》中云:“司马迁、相如、刘向、扬雄,皆足以自成一家之文,学者之所师归也。”古文家对《史记》的推崇与学习也使他们自己的文学地位得以提升,如对韩愈、柳宗元的墓志铭,章学诚《文史通义》言道:“六朝骈丽,为人志铭,铺排郡望,藻饰官阶,殆于以人为赋,更无质实之意。是以韩柳诸公,力追《史》《汉》叙事,开辟蓁芜。其事本为变古,而光昌博大,转为后世宗师。”古文家对《史记》叙事的认可与学习,说明《史记》在文学上的地位已树立起来。


再次,古文家对司马迁“发愤著书”的理论与实践有所继承与发展。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这是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强大动力,实质上阐明了文学与政治、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以及个人的身世遭遇对文学创作的巨大影响。古文家对此理论有新的发展,如权德舆在《梓州刺史权公文集序》中明确提出文章“舒愤懑”的主张。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一文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在《荆潭唱和诗序》中进一步说:“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其“不平则鸣”理论是司马迁“发愤著书”理论在唐代的进一步发展。从实践上看,柳宗元的发愤创作最有代表性,他在“惊风”、“密雨”的政治环境中表现出文人大无畏精神,不幸的政治遭遇却成就了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正如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所说:“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可见司马迁“发愤著书”理论及在逆境中立言的精神,为古文家树立了典范。


古文家叙事、记人等手法受《史记》影响


古文运动不只在理论上认可《史记》的文学价值,更重要的是,韩愈、柳宗元等人在文学实践上学习《史记》,从人物传记的类型到文章的章法结构,从创作风格到语言的运用,都有《史记》的影子。韩愈在《进学解》中说自己作文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宋代李涂《文章精义》说:“退之《圬者王承福传》,叙事议论相间,颇有太史公《伯夷传》之风。”宋代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卷一云:“退之《获麟解》……句法盖祖《史记·老子传》”。元代刘埙《隐居通议》卷十八说:“韩文世谓其本于经,或谓出于孟子。然其碑铭,妙处实本太史公也。”元代程端礼《昌黎文式》卷二云:“《送幽州李端公序》,……此篇似《史记》文。”明代胡应鳞《少室山房笔丛》卷十三云:“《毛颖传》是继太史。”明代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评《张中丞传后叙》云:“通篇句、字、气,皆太史公髓。”这些评论足以说明韩愈从《史记》中汲取力量。柳宗元的散文以峻洁著称,他在《答韦中立书》中说:“参之太史,以著其洁。”所谓“洁”,不仅指文字的简洁,更重要的是指剪裁精审且能把笔墨用到要害处。清代方苞《方望溪先生集》文集卷二指出这一点:“柳子厚称《太史公书》曰‘洁’,非谓辞无芜累也。盖明于体要,而所载之事不杂,其气体为最洁耳。”柳宗元的叙事文章不仅深得《史记》荡漾疏散吞吐之妙,而且在取材上和司马迁一样有爱奇倾向。如《童区寄传》的区寄年仅11岁,却能机智勇敢地杀掉掠卖自己的两个豪贼。清孙琮《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卷四评之曰:“事奇、人奇、文奇。叙来简老明快,在柳州集中,又是一种笔墨。即语史法,得龙门之神。”柳宗元往往借传记发表议论,如《种树郭橐驼传》,传记是次,议论为主,可见受到《史记·伯夷列传》等作品的影响。柳宗元其他人物传记如《段太尉逸事状》等也颇有《史记》神韵。他笔下的山水游记虽无奇事、奇人,但颇有奇气,也可说是“得龙门之神”。总体来看,韩愈、柳宗元的传记散文大量选择下层人物,且富于强烈的批判精神,充满浓厚的感情色彩,这些特点都体现出《史记》的影响。


《史记》文学经典地位的建构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唐代古文运动高举学习先秦两汉散文的大旗,这对《史记》文学经典的确立起了积极作用。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中指出“司马迁是被后来的古文家所认为宗师的。其中几乎有着‘文统’的意味”,此论颇为中的。可以说,古文运动确立了司马迁古文宗师的地位。



(本文系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史记》文学经典的建构过程及其意义”(13BZW04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张启功 发表于 2014-11-11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需要进行一次现代的古文运动!
无端 发表于 2014-12-24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启功 发表于 2014-11-11 22:54
中国需要进行一次现代的古文运动!

华韵国学加油!引领二十一世纪的新古文运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