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84|回復: 0

[中医理论] 周仲瑛:胆病多端 八法辨治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5-3-3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编者按:胆属奇恒之腑,既有腑的形态又有脏的功能。国医大师周仲瑛从常见的胆病、证型及治法入手,重点论述了胆病辨治中舒郁、苦泄、清化、和降、通利、消积、靖养、温通八法的适用证型、常见症状及典型方药,可为后学临证指南。

    胆为六腑之一,附于“肝短叶中”,足厥阴经属肝络胆,足少阳经属胆络肝,两者互为表里,功同一体,胆可助肝共司谋虑决断、疏泄条达之职。

    但在以五脏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医者多详于肝而略于胆,殊不思胆属奇恒之腑,既有腑的形态,又有脏的功能,实而不满,满而不实;贮藏传送清净之胆汁,泄注胃肠,协助脾的运化。且肝以升为用,胆以降为和,升降相因,方能保持动态平衡。若升与降、疏与泄失调,则每易肝胆同病,互为影响。

    而且“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医学入门》)。脾之升从乎肝,胃之降从乎胆。故临证不仅要治肝不忘胆,还要胆胃、胆脾、胆肠、胆心同病同治,才能体现脏腑相通的整体治疗特色。

    胆病常见者有黄疸、胆胀、胁痛、腹痛,涉及胆囊炎、胆结石、胆囊息肉、占位性病变、胰腺炎等,且与多种肝病有密切关系。

    辨证有肝胆气滞、肝胆火旺、肝胆湿热、肝胆痰瘀、胆郁痰扰多类,与其他脏腑同病的还有胆胃不和、胆热腑实、心胆虚怯、胆心同病(胆心痛)等。但其治则总应以通为用,以降为和。顺其性而调之。必要时在以通为补的基础上,亦可补而通之。

    论其治疗大法虽有多端,但每因证候复合兼夹,临床必须杂合用之。兹举其要者条例于下:

    一法曰舒郁:意在疏肝以解郁,理气以利胆,适用于“肝胆气滞证”。多因情志刺激,抑郁不乐所致,与素体肝郁有关。

    症见胸胁胀痛或窜痛,手按不舒,喜太息,多愁善感,容易生气,妇女月经不调,经来乳胀,舌苔薄白、尖边红,脉弦等。

    方用柴胡疏肝散,若属血虚肝郁,可取逍遥散,气郁化火者加丹皮、栀子,气逆噫嗳加黄连、吴茱萸、白芍。

    二法曰苦泄:治取苦寒逆折之品,清泄肝胆火热。适用于“肝胆火旺证”,郁火、湿火杂见。

    症见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头胀头痛,口苦口干,小便黄赤,皮肤湿疹,阴下湿痒,舌苔黄燥、质红,脉弦数等表现。

    方用龙胆泻肝汤,湿火重者加黄连、大黄、黄柏、土茯苓;郁火重者加香附、夏枯草、丹皮。

    三法曰清化:此乃清热与化湿复合并投,以治“肝胆湿热证”。湿热既可外受,亦可内生,多因过食甘肥厚味,嗜酒过度,以致酿湿生热。

    症见胁肋胀痛,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厌食油腻,大便溏垢不爽,小便黄赤,口苦口黏,面目发黄,皮肤瘙痒,舌苔黄腻质红,脉弦滑或数、或濡。

    方选茵陈蒿汤、茵陈四苓汤、甘露消毒丹。临证应辨湿重、热重、湿热并重,随其主次消长,动态演变及相关兼夹病理因素配药。

    四法曰和降:此为苦辛合法,苦降辛通,和中开痞,泄肝安胆之意,适用于“胆胃不和证”。

    症见脘腹、痞胀,嘈杂泛酸,噫气,口苦,苔黄脉弦。方选半夏泻心汤、栀芩二陈汤合左金丸之类。此即《灵枢•四时气》所说:“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是也。

    五法曰通利:腑以通为用,司传导之职,若“胆热腑实”,胆液不能疏泄,则通导失司,腑气壅塞,不通则痛。

    症见胁痛如绞,胀痛引背,灼热拒按,寒热弛张,胸闷口苦,泛恶欲呕,大便多秘,目黄肤黄,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方取大柴胡汤、蒿芩清胆汤,通利与和解并施;有黄疸者加茵陈,便秘加芒硝。

    六法曰消积:湿热滞留,胆失疏泄,久而痰凝血瘀,“痰瘀郁胆”,结为砂石,变生息肉。

    症见常苦右侧胁肋胀痛,胸闷脘痞,脂餐加重,便意不爽,口苦,尿黄,或体形偏胖,舌苔黄薄腻、质暗,脉小弦滑。治当化痰以消结,化瘀以软坚。

    方用自拟四金化积汤(金钱草、海金砂、矾郁金、鸡内金、酢浆草、虎杖、威灵仙、莪术、青皮、枳实、陈胆星、乌梅肉)等。

    七法曰靖养:胆靖则神安,养心郁自解。多属长期抑郁不乐,或因惊恐过度,以致“心胆虚怯”或“胆郁痰扰”。

    症见心悸不宁,烦躁不寐,焦虑不安,若气郁生痰,则伴见眩晕、呕恶、痰多、口苦,苔腻罩黄或黄滑,质淡红,脉濡滑。方用《千金》定志丸合黄连温胆汤。

    八法曰温通:久病入络,湿热痰瘀阻滞胆道,郁遏肝阳,生发条达失司,以致胆郁络瘀,甚或“胆心同病”。

    症见胆区怕冷喜温,胁背胀痛,时作时止,得温为舒,厌食生冷,大便或溏,或见胆区绞痛牵引胸背,短气乏力,舌苔淡黄质暗紫,脉细弦、或沉弦或细涩。多见于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结石等久病,或胆心综合征之卒痛,治当温胆通络。

    方用桃仁红花煎、当归四逆汤加肉桂、吴茱萸、川椒、九香虫、甘松、檀香、荜茇等。阳气虚衰者加人参、制附子、干姜、炙甘草、良姜、当归等补而通之。

    卒痛势急者,急服苏合香丸、麝香保心丸、速效救心丸之类。《素问•平人气象论》说:“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凭脉辨证,即似指胆心痛,心律失常而言。

    上列治法,临床还应根据证候的交叉错杂,动态演变,组合应对,才能达到机圆法活的化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