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377|回復: 0

[医药临床] 用热秩序解读人体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3-1 18: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中首先提出“生命以负熵为生”,第一次从非平衡热力学角度,诠释出生命的本质。非平衡热力系统是研究物质内部能量变化理论的规律,与中医理论在细节上有许多契合点。非平衡热力理论将阴阳理论公式化、数据化。

    ●在一定时空中,阳区温度逐渐下降,阴区温度逐渐上升,此所谓阴阳互化;温度高低是相对的,没有低温就没有高温,此所谓阴阳互根。阴阳互化中产生热效力,从阳明到少阳到太阴到厥阴,不同的温度梯度产生相对应的热力效应。

    ●当人体受到环境不良能量干扰,人体能量结构发生变化,热秩序被打乱,说明此时脏腑功能失衡,产热散热异常,表现出局部热偏离或凉偏离等异常热结构,人体处于疾病状态。

用热秩序解读人体

用热秩序解读人体

【系统热力非平衡态与阴阳】

    系统热力平衡是指系统内部能量差消失,温度均匀布散的趋势。1850年,柯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定律)即:热扩散永远都只能由高热区域扩散到冷温区域(在自然状态下),这一过程中,系统能量流从有序变成无序,熵值增加,内能减少,生命逐渐死亡的状态。事实上,自然界每个物体都不可能孤立存在,物体与环境不停进行能量交换,能量分布总是处于非平衡态(能量开放系统)。

    20世纪初挪威物理化学家昂萨格和比利时物理化学家普里戈金,对开放能量系统进行研究,提出耗散结构概念,建立了非平衡态热力学理论。他们认为在非平衡热力体系中,当外界对系统注入的能量与系统消耗的能量相等时,系统内高能区与低能区域形成稳定的温度梯度(非线性热分布的热秩序),稳定的热结构就是耗散结构。

    自然界里许多生命物质都属于耗散结构。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中首先提出“生命以负熵为生”,第一次从非平衡热力学角度,诠释出生命的本质。

    阴阳是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对立又相联的事物性质的抽象概括,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阳是对立体系中高能量的物质,如天、日、昼、暑、男、上等,阴是对立体系中能量相对低的物质,如地、月、夜、寒、女、下等。阴阳理论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转化、阴阳无限可分等理论。

    非平衡热力系统就是研究物质内部能量变化理论的规律,与中医理论在细节上有许多契合点。比如阴阳理论认为阴阳变化是物质变化的根本动力,非平衡热力理论熵增决定内能动力,熵最大则内能为零,即无阴无阳; 阴平阳秘是一种稳定状态,耗散结构是能量流稳定。非平衡热力理论将阴阳理论公式化、数据化。

    在此,我们观察容器加水后加热在红外成像表现,用这两种理论进行诠释。

    杯子内水温形成不均衡热结构,高温区域为阳,低温区域为阴,在杯子上部热区中,又可以根据温度高低分阴阳,古人称之为阳中之阳(热中最热点为阳明)和阳中之阴(阳与阴交接边缘为少阳),杯子下部凉区,同样可以根据温度高低区分阴阳,阴中之阳(少阴)和阴中之阴(阴边缘为厥阴)。太阳指整个热域,太阴指整个凉区。

    在一定时空中,阳区温度逐渐下降,阴区温度逐渐上升,此所谓阴阳互化;温度高低是相对的,没有低温就没有高温,此所谓阴阳互根。阴阳互化中产生热效力(热流),从阳明到少阳到太阴到厥阴,不同的温度梯度产生相对应的热力效应。(见图1 )

【生命的耗散结构与阴平阳秘】

    人体生命是一个能量开放系统,它与外界之间既有能量交换(散热与做功),又有物质交换(呼吸饮食呼吸排泄)。人体通过分解食物获得化学能,供给生命的能量消耗。人体从外界获得有益能量(负熵),人体代谢做功产生热量(正熵),保证人体热结构处于的相对稳定的耗散结构(健康人热秩序)。

    机体内营养物质代谢产生的能量,50%以上变成热能维持体温,另外50%以ATP储存被细胞代谢利用,最终还是变成热能,由血液等循环到体表散发出去。人体热代谢就是不断产热和散热过程,健康人体温保持在36℃~37℃之间。

    健康人体体表热源并非均匀一致,有高温和相对低温,根据生理学家的研究结果显示:肝脏和大脑代谢旺盛,产热较多;人体额头、两胁温度相对较高;肺脏产热最少,散热最多,大肠产热最多,散热最少等。所以,人体热结构表现出胸膺区域温度最低,左右少腹区域相对温度最高的特征。

    通过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人体体表热结构与身体组织结构、经络运行有关,督脉为阳经之海,任脉为阴经之海,督脉温度高于任脉温度1℃。正常人从胸膺到左右少腹温度逐渐递增,排列有序(脏腑热秩序)。当人体受到环境不良能量干扰,人体能量结构发生变化,热秩序被打乱,说明此时脏腑功能失衡,产热散热异常,表现出局部热偏离或凉偏离等异常热结构,人体处于疾病状态。

【三脏腑热秩序紊乱与气机逆乱】

    《灵枢•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中说: “其于五藏也,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可解读为心脏是上焦中的阳脏,肺脏是上焦种的阴脏,心前区的温度高于肺;肝居于左右胁,脾居于大腹,肝脏温度高于脾脏;肾居于左右腰府,温度高于所有脏腑。

    《素问•血气形志第二十四》更详细描述六经脏腑的特征:“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五脏能量高低不同,热流在体内沿着经络通道有序流动。

    非平衡热力学理论认为能量流动永远遵循高能向低能区域扩散。同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黄帝曰:“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躯干前督任二脉,是沟通上下阴阳之气的重要通路,躯干左右两胁,左升右降,是条达内脏气血的重要通路,带脉之气在腰间顺时针方向环绕,约束所有经络之气。上下左右前后气机运行,构成人体三维气机循环的框架。(见图2)

    健康平静状态下,人体热结构是稳定的有序的,当人体感受外邪,脏腑产热散热失常,局部出现热偏离或凉偏离,总体脏腑热秩序发生改变,会出现气血逆乱,阴阳失调。《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说:“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

    《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有:“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写,不写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故中寒。”

    《灵枢•五乱第三十四》有:“黄帝曰:何谓逆而乱?岐伯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上焦热下焦凉,脏腑热秩序紊乱,气血流逆乱,必然导致脏腑功能改变。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可以进行诠释。

【辨证论治可恢复人体正常热秩序】

    证候的本质是脏腑功能改变后造成的局部能量代谢异常。《素问•气厥论篇第三十七》有:“岐伯曰: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肝移寒于心,狂隔中。”《灵枢•师传第二十九》有:“岐伯曰:夫中热消疼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胃中热则消谷,令人县,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知糜,脐以下皮寒。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

    临床症状腹泻、肠鸣等是脏腑功能异常的表现,脏腑功能异常必然导致身体能量分布异常,出现与脏腑对应区域的寒热温度改变,而改善局部能量状态,恢复健康人稳定的非平衡热结构,就可以改善症状。

    《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说:“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溫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故消之削之,吐之下之,補之寫之,久新同法。”可以说,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就是恢复人体正常热结构。

    下面是一例按照平衡人体热结构理论治疗痤疮验案。

    【临床病例】

    吴某,女,25岁。

    主诉:痤疮5年。患者痤疮反复发作,面部多个新发及陈旧痤疮病损,曾服用多种清热解毒中药无效。平素吃饭后腹胀,便秘,小便黄短,口臭;月经推迟1周,月经有血块,颜色红,白带多。喜欢吃辛辣。

    治疗前热图表现为面部高热,中焦寒凉,下焦热偏离明显。

    中医辨证:中焦寒,上下焦热。

    治疗:温中泻下,予生姜饮及通便药治疗。另嘱清淡饮食。

    二诊:服药7天,新发痤疮减少,腹胀减,每天大便1~2次, 舌淡红有齿痕,苔薄白,脉滑。治疗不变。

    再7天三诊,红外检测发现:中焦温度升高,下焦温度下降,面部温度下降。说明温中泻下药物达到疗效。(见图3)

    以非平衡热力学理论诠释中医辨证论治,是一种科学客观可复制的中医临床研究方法。笔者在此抛砖引玉,希望该新研究思路能为提升中医临床水平起到一定作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