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纵算雨一直下 也浇不灭坟间茔头袅袅青烟
资料图 去年清明节的时候,我谈过一个观点,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祭祀节,也是中华民族的感恩节,它关注着生命的勃发与消逝,昭示着家族血脉的传承延续,进行着一场生者与死者的时空对话,这是一个关于生命的节日,它在冥冥之中牵引我们去关怀远方,泛爱众,而亲仁。 我向来是一个抱乐观态度的人,所以我坚信这个节日植根于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中,体现着忠孝节义,恭亲仁和这些最基本的中国传统价值。是故无论道阻且长,纵算雨一直下,都减退不了人们回乡祭扫的热情,浇灭不了那坟间茔头的袅袅青烟。 不过,我的一位师兄另有一番解读,他认为清明节在相当多的人心中,就是以极少的物质成本、体力消耗和亲自登山祭扫的时间成本,以一种行贿心理和方式,要求祖先给自己尽可能多的现世回报。这个观点,早日里听我的一位领导也曾类似阐述过,一般认为,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与图腾或者祖先崇拜等,都与索取有关,鲜有自我救赎和救世心态。 这个观点当然是立得住的。因为确实绝大多数中国人一旦跪下双膝,无论前面是佛祖、上帝、神仙还是祖先,我们的句式都是保佑我......但仅仅以此作出整个民族心理和社会意识的劣根的评论,个人感觉还是有些牵强。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价值理念完全是并行世界的两道光芒,不能放在同一个认知体系中评判。西方文化是强调原罪的,他们的祖先偷吃了禁果,每一个人从一开始就罪恶滔天,所以救赎自己亦或是救赎他人成为他们在人世间最重要的使命。但中国人没有原罪意识,我们信奉人之初,性本善,儒释道三教合流下的中国文化,讲究天人感应,信奉心诚则灵,寻求快乐逍遥。因此让中国人尤其是普通的芸芸众生跪下来祷告,几乎是不现实的,我们与神灵、祖宗、他人之间没有契约,因而也无需担当这述职的义务。 第二,缺少祷告的祭祀并非代表不虔诚,我始终坚信中国人在仪式感下的庄重与虔诚。每次清明或是中元,在亲身参与之中我能感受到我们对先人的尊敬,我认为这样的仪式与尊敬本身便是一种家庭对后代的教育,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在焟光烛火、纸钱化灰、鞭炮响鸣、磕头长拜之中完成对祖先的祭祀,以此证明香火在延续,家族在光大,生活还在进行,至于健康平安、发财、升官、得子,丰收,去病,无痛等的祈求祖先庇佑,则是一种附属的衍生品罢了,因为倘若没有这些庇佑,善良朴实的中国人依然会继续跪下来,继续说保佑我。 第三,时代向前,风俗变迁。今天的清明已经超越历史的藩篱,显示它的时代意义,从某种角度而言,更加趋近清明文化的本身。除了家祭,我们越来越重视国祭、公祭、民间祭扫,不仅仅崇敬祖先,我们亦开始崇敬英雄,关心他人。此间有无契约估且不论,但至少可以看到,我们民族文化心态的进步。陆游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站在青山绿水、乡间田园、公陵墓园之前,生者的骄傲、自信、坦然便是对逝者最大的告慰,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蒸蒸日上的力量源泉。 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一个人也好,一个国家也好,纵然需要外来力量的牵引,但能驱动我们不断向前的终将是深植我们内心的传统和精神,襟怀世界,根在中国,放眼未来,路在脚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