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79|回復: 0

[文化反思] 为文坛与人性号脉〖纸上民国〗漫读记

[複製鏈接]
文强 發表於 2016-5-6 22: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为文坛与人性号脉——〖纸上民国〗漫读记

20160505_006

20160505_006

不止一次听人说过,史料冷冰冰地躺在那里,只有耐住寂寞之人,才会投入其中,与之对话。殊不知,史料其实是历史远景的体温,是相关历史人物的情怀所系,因有史料存在,我们回望历史,才会跳出既定概念与模糊轮廓的局限,跟随细节走进历史人物的复杂性格、丰富情感,进而,对历史多一分认识,对人物多一种理解。我读郭娟〖纸上民国〗(花城出版社2015年11月出版),时时产生这种感觉。

身为〖新文学史料〗主编,郭娟浸淫史料多年,多少大大小小的文坛人物在她面前走过,过眼史料更是难以计数。因史料,她熟知文坛是非,因史料,她或密或疏地与文坛一些健在者互有交往。前辈故事、作品与史料彼此参照映衬,见识、思考与体察交融,〖纸上民国〗正是一本厚积薄发之作,她用女性独特的细腻笔触,赋予史料温暖。同时,她另有一番本领,基于史料,基于阅读,基于亲历,却又不限于此,她喜欢从小的切入口走进,将不同人的命运、作品与纷繁史料熔于一炉,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话题,从而有了大的架构,有了综合呈现的功能。

读郭娟,感到特别亲切。她写的不少前辈,我曾有过交往,她谈及的许多文坛往事,我多少也写过。随着她的叙述,我总是身不由己地走进去,与她一起再次感受。

对一个人的理解,有时并不在于交往频繁与否,女性体察细微的长处在于,能够捕捉转瞬即逝的某个细节,如同迸发的火花,将对一个人物的感悟点燃,而这样的机会通常很难遇到。郭娟写〖我因编书去见曹禺先生〗,文章很短,容量却丰富。她去见曹禺,还是在刚刚工作不久。她编辑曹禺话剧作品五种,依据文化生活出版社的老版本校勘,提出一个字的修改问题。曹禺颇为欣赏。就是这样一个字,令曹禺回到当年写作〖雷雨〗的状态。此时,郭娟眼前的曹禺,不是文章前面所述——『茫然眼神,迟缓的动作,脸上的表情虽然客气谦虚但有一点「空」』,而是『来了兴致,用手飞快地抓挠几下头发』,与郭娟谈到写〖雷雨〗的情形。郭娟觉得看到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曹禺:『曹禺先生仿佛回到灵感爆发、激情写作的往昔岁月。这一刻,我看见了神采焕发、才气纵横的作家曹禺,非常年轻,健谈,有激情!』之后,郭娟成为〖新文学史料〗的编辑、主编,接触更多有关曹禺的史料。她说:『对这位作家一生有了更多了解之后,更能体会到暮年曹禺对于写作仍怀壮志,却无法写出自己满意的东西的痛苦。他多想回到写作〖雷雨〗的状态啊。但是曹禺先生——您有〖雷雨〗,已经足够!』是的,一个天才作家,即便后来不少言谈举止备受争议,其内心也不时经受痛苦煎熬,可是,20世纪中国戏剧史上,凭青年时代创作的几部话剧,曹禺足以傲视群雄!

郭娟很会找一个小的切入点,将不同人物穿插其中,看似漫不经心,却使之有了史的脉络。

〖乘火车去旅行〗,写萧红、郁达夫、张恨水、杨沫、〖红灯记〗、〖秘密图纸〗、〖铁道卫士〗……互不相关,又有关联。游记、小说、电影、个人体验,就这样构成一幅铁路走进中国之后的文化景观。

〖乱世情〗,写萧红、赵清阁、张爱玲三位女作家的『乱世情』。重点是赵清阁对老舍不离不弃的厮守。20世纪90年代初,与施蛰存先生熟悉,他寄来的新年贺卡,曾选用赵清阁的画作。他还来信,推荐赵清阁一本随笔集,希望我能促成出版。很遗憾,我未能完成任务,也不好意思去拜访赵清阁。至今,我后悔不已,如果能去探望她,想必能建立联系,听她讲述往事。梅志先生曾对我讲过,抗战初期在重庆,老舍和胡风都是『文抗』的负责人,关系密切,除夕夜,他们请老舍、赵清阁一起来家中度过。之后,胡潔青女士携子自北平跋涉前来,老舍与赵清阁曾有的亲密,不再拥有。两人之间的关系,在胡潔青和孩子们心上的阴影,显然不会轻易消散,这或许也是老舍未来命运的一种伏笔。

很喜欢这篇〖谁的故居诉说着往事〗,鲁迅、茅盾、张爱玲、胡风、老舍……从故居入手,郭娟如数家珍,讲文人与城市的关系,的确很妙。故居的存与废,属于个人,更关乎政治与历史的潮起潮落。文章写到胡风20世纪50年代初,从上海搬至北京,在景山后面买下一个四合院。院子里有四棵树,胡风住下,写出第一篇文章,文末注明『写于四树斋』。当即有人指出,你现在还要『四面树敌』吗?20世纪80年代我在〖北京晚报〗编辑副刊,梅志写来此文,回忆当年情形,读之令人唏嘘不已。仅仅几年之后,胡风和梅志,都从这个『四树斋』被逮捕。很快,因修建部队大院,那一带的四合院都被拆除。平反之后的胡风一家,自然不会重新走进故居了。不过,靠近北海附近的一些四合院尚有存留,叶君健先生的家,就在其中。十多年前,我整理吴祖光先生五十年代的日记,里面不少内容,记载他为买一个四合院如何四处寻找。谁料想,搬进去不久,他就成为右派,发配北大荒劳改,他的四合院,很快也不再属于他。他在晚年,耿耿于怀的就是自己的四合院,每次去看他,说到房子,他总是痛心疾首,拍桌子骂娘。读郭娟的文章,这些与故居相关的故事,自然而然走了出来。

牛汉先生是〖新文学史料〗前任主编,在某种程度可以说,郭娟是在牛汉指导下走进新文学史料这一领域,走进民国以来的文坛天地。身为『胡风分子』的牛汉,与『胡风集团』成员乃至冯雪峰、丁玲、聂绀弩等诸多人物,有着他人难以相比的密切关系。这种关系,随着时间推移,其实又会发生出人意料之外的演变。昔日亲密者『平反』之后会反目,旧时被唾弃者许多年后却可以正常来往,生活的不可预测性,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只有当事人才有深切体验,远非局外人所能窥探一二。郭娟的接触、理解与思索,显然有她的优势,这使她可以从自己的角度走进纷繁复杂的历史场景,从不同方面体味相关人物内心。郭娟在〖纸上民国〗中写了不少人物,如鲁迅、冯雪峰、郭沫若、胡风、聂绀弩、丁玲、韦君宜、贾植芳、路翎、牛汉……这些人物,都与胡风事件相关。所写所论,当然不是定论,却为我们认识复杂的人性,乃至人物亲疏的背后历史诡异,开启一扇独特窗口。

『胡风事件』的关键人物舒芜,郭娟写了不止一篇,并且在写他人文章中其身影也不时闪动。读〖舒芜的是是非非〗〖『运动』变人形〗,可以读出她试图走进历史深处的努力,更可以读出她内心的纠结与无奈。面对历史,谁又不是如此呢?

在〖『运动』变人形〗中,郭娟开篇写道,在归还的胡风档案中的四十年代重庆时期往来书信中,竟然夹着路翎写给未来妻子余明英的一封情书,这也是目前所见路翎唯一的情书。郭娟说,当时路翎与恋爱中的余明英发生矛盾,路翎写下这封情书,最终矛盾化解。胡风收到的这封信,并非路翎亲笔,而是与路翎同住一室的好友舒芜,出于关心而偷偷抄录一封寄至胡风,这才有幸保存下来。谁能想到,十年之后,同是舒芜,在一九五二年,先后发表〖从头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给路翎的公开信〗,第一次公开批判当年好友,将曾经非常欣赏他的胡风等友人,推到公众讨伐面前。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转折,远比三年后个人信件被公开更为重要。郭娟重读舒芜抄录的路翎情书,写道:『原来这封情书是当年路翎的好友、与路翎同处一室的舒芜偷偷抄下来寄给胡风看的。……并附言:希望胡先生快来救救路翎!』回望历史,她不能不感慨万千:『衬着历史天幕的苍茫底色,回望彼时那个心地纯良、为朋友的「失恋」急急搬救兵的青年舒芜,怎能不唏嘘叹惋。』

认识一个人真的很难。友谊与政治之间,才气与道德之间,风暴袭来,选择之际,总是令不少人陷入窘境、困境,难以自拔,只不过舒芜远比他的朋友们走得更远。郭娟在〖舒芜的是是非非〗中这句话,准确地勾勒出舒芜暮年的景象:『晚年舒芜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况中。一方面才华横溢,不断著书立说,惹人喝彩;一方面应付着来自外界或内心的关于「胡风案」的历史诘问。』正是在这种情形下,晚年舒芜潜心研究周作人,郭娟试图从这一现象,寻找某种理解舒芜的思路,或者说,寻找舒芜内心的脉络所在。郭娟写道:

周作人岂是容易懂的?舒芜却条分缕析地把他研究透了。他有『抚哭叛徒的吊客』的情怀,自信能够把科学的态度和正义的怒火很好地结合起来,『不让一切功绩和成就无意义地成为悲剧的殉葬品,留下来参加新生的过程。』当舒芜写下这些句子的时候,是否也隐隐存了一份奢望,寄予未来的研究舒芜的人们呢?

郭娟的理解是否准确到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为进一步认识舒芜提供了一把钥匙。其实,何止舒芜一人,多少历史当事人,过眼云烟,看似消散,却不曾远去,若要理解透彻,谈何容易。唯有基于丰富的史料,基于体察入微的分析,并且站在历史高度之上,才有可能。

漫读郭娟,我看到了这种可能。

(李辉,作者为媒体人、传记文学作家,著有〖百年巴金〗〖沈从文与丁玲〗等作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