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58|回覆: 0

[國學教育心得] 郭齊勇大學人文和國學教育課程該怎麼設置

[複製鏈接]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6-7 04: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郭齊勇大學人文和國學教育課程該怎麼設置

郭齊勇大學人文和國學教育課程該怎麼設置

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郭齊勇

大學就是大學,不是專門的職業技術學校。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應具有較廣博的文化修養(博而且雅),一定的知識基礎與方法學訓練,走上社會,後勁與潛力較大,可適應面較寬。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的院系調整,照搬蘇聯模式,加上工業化建設的需要,使得大學分科化和系科單面化的模式逐漸占據統治地位。今天全社會的功利化與實用化的導向,強調所謂專業對口,科系與課程設置更為單一、片面、直接,乃至有大學傳統的大學在現行評價體系下淪為職業培訓學校,大量不具備大學資質的學校又紛紛升格為大學,於是大學越來越不像大學。而目前推行的所謂本科教學水平評估的指標體系,日益把大學變成中等專業學校,完全無視大學教師的主動性與創造性,視之若工具,把教育活動變成簡單刻板的機械運動,閹割了大學精神。大學教授受制於日益細瑣的所謂制度管理或目標管理(這些機構與評價體系就是來管教師的),不能動彈,動輒得咎,何談思想自由,何談學校與教師的個性色彩與風格,更何談培養創造性人才,師與生不能不成為齒輪與螺絲釘,或規行矩步的機器人。大學日甚一日地衙門化、官僚化、科層化,更加促使大學精神與大學理念的沉淪。

由於教育體制本身的種種問題,由於揠苗助長式的幼兒教育、小中學教育片面地膨脹技術知識與過早的分科,使大學教育對象的東西方人文素養十分薄弱,特別是傳統人文知識與人文精神之修養十分欠缺。中學文理分科太早,病患尤大,目前文、理、工、醫、農科的大學生與研究生中,人文與科學素養雙重貧乏,特別是使人文學科、社會科學的生源的水平下降了很多。從中學到大學,長期累層疊加的分科式教育與灌輸的方法,使大學生的素養更加貧弱化或單面化,尤其是變得不會思考,沒有思想和反思的本領與能力。這當然不可能培養出全面發展的高素養的國民,或平民化的公眾知識分子。

這種貧弱化或單面化與目前各大學、各專業、各院系的課程設置密切相關,而課程設置的毛病根源於教育體制,根源於專業設置及校、院、系的規制。所以,單純地談課程設置的改革,是改不下去的。當然,改良一下各專業的課程設置與課程內容,對於提高學生的素養亦非完全無用。

多年以來,人文學科各系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的公共選修課最受歡迎。這些公選課不久被叫做素質教育課,現在又被叫做通識教育課。通識教育是舶來品,與目前我國大陸大學教育的目標設計頗不相侔。一則求通才,一則要專才。為了改善大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養,當然不妨提倡之。但今天有的大學開出二三百門通識課程,可謂豐富多彩。但

其毛病是通論、概論之類的課程太多,東西方原著經典導讀的課程太少。我們的學生理應從小開始,就應逐漸地了解古中國、古印度、古希臘、古埃及、古波斯的文明,前現代各族群的文化傳統與哲學、宗教、藝術、道德、倫理經典,這是人類文明的源頭活水。當然,應按照循序漸進的教育規律施教。

二○○四年底,我應邀在我校理工科二○○四級碩士生近三百人的政治課中講了一場【中國傳統人文精神】,我在講孔子、老子的思想時,引用最基本、最有代表性的孔子、老子的話,在我看來應當是學生們耳熟能詳的,卻沒有得到回應與共鳴。這使我大感意外,因為我在為我校本科生演講時,引起的呼應、對話、迴響與共鳴雖也不盡如人意,卻好於這些碩士生。後來我了解了一下,原因一是理工科學生歷來就沒有受到系統的人文教育,二是從一些地方院校考進來的碩士生太多,他們過去念的大學基本上沒有人文氛圍,人文演講也少得可憐。相對而言,由於生源素養的原因,武大的碩士生不如本科生整齊,據說哈佛、耶魯、北大、清華亦然。

大學通識教育中的人文教育面臨來自現代化、全球化、功利化的時風的挑戰與壓力。我們目前的大學人文教育,再怎麼努力,也難以彌補我們的學生從兒童到青年理當受到的中國與世界的文化與文明的教育。在西化日甚一日的背景下,本土化的人文資源的發掘、傳承、參與、創造、轉化的工作尤顯重要。中國小、中、大學生理應接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最起碼的教育,例如修習【四書】、【老子】、【莊子】(選)、【史記】(選)、【漢書】(選)、【詩經】(選)等等。【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理當是中國文化最基本的教材,是中國人的信念、信仰與做人、做事的最基本的依據,是立身行世之本。但是,幾十年以來,中國大陸的幼兒教育、中小學教育中,缺乏國學基本知識和傳統道德的教育,近十年來雖有所好轉,但仍然不令人滿意。就取得全社會普遍的族群認同與倫理共識而言,就和諧社會的建構與可持續發展而言,幼兒與中小學教育中的中國文化教育是基礎的基礎。因此,全社會都應當重視對幼兒、小學生和中學生加強中華民族人文知識與人文精神的教育。不然,大學人文教育就根本沒有辦法做好。

從公民的文化教養與民族文明的健康發展來看,應當有法律嚴格禁止中學生的文理分科。同樣的,我國應當為民族傳統文化的承傳立法,或者說,應當在法律上規定,必須對幼兒與中小學生進行傳統語言與文化的教育,維護民族語言與文化的純潔與尊嚴。必須改變目前青少年學英語的時間、精力大大超過學習國語的狀況。在大學裡,適度有點漢英雙語教學是可以的,但大量使用英文原版教材,盲目提倡全英語教學,卻值得警惕,如同美國所謂大片在我國電影市場橫行無忌一樣,長此下去,會使我們喪失民族文化與教育的主體性。

大學生的必修課中,六或七門政治課共十四或十六學分(據說即將並為四門,但學分變化不大),計算機基礎與應用一門課六學分,共二十或二十二學分。以上課程的實際效果甚差(計算機只要會用就行了,學生們可無師自通),建議從以上課中勻出十或十二個必修學分,用來上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通識教育的課不是開得越多越好,在諸多通識課中,

要形成核心課程,建議學習四書等數種中國文化的基本經典和一種西方文化的經典並作為核心課程(絕不要用中西文化概論之類的課程來代替)。傅斯年先生當台灣大學校長時,全校學生在大一時必上一個學期的【孟子】,一個學期的【史記】(選),增強歷史感,培育健全人格與浩然正氣,這個經驗值得借鑑。否則,光靠選修幾門比較泛一點的人文通識課或聽幾場人文演講,仍不能彌補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方面的缺憾。

大學人文教育的另一個問題是人文學科自身的課程體系的缺陷。一定要改變概論(原理)加通史(專史)的模式,使之變成以研讀中外古今之原著經典為主的方式。幾十年來受蘇聯影響,大學人文學科本身的教學工作最大的弊病是,課程體系成為概論加通史的模式。對此,大家已經習以為常了。學生們學一點概論、原理、通論、導論、通史、專史、斷代史是有必要的,但如果所有課程統統如此,不直接讀一些東西方文學、史學、哲學、道德、藝術、宗教等領域裡的原創性經典,那就有很大的缺憾,不可能培養出具有原創力的人才。概論加通史的模式,是以否定東西方人文傳統和不相信師生們能讀懂、能分析與理解原著經典為前提的(就像今天所謂大學教學評估,是以不相信教師能講好課為前提的)。概論、通論、原理、通史、專史等是一些專家們嚼過的饃,以此硬性地、填鴨式地餵養學生,養成學生學習的被動、怠惰,特別是思想的懶惰。長此以往,就喪失了思想的能力,只會人云亦云。我國大學人文學科的教育,往往變成背誦無聊教條的過程,學生所獲益的甚少、甚淺,只是為了應付考試,無關身心修養與國計民生。

二○○一年,在武漢大學校方及高級研究中心及其主任鄒恆甫先生與文、史、哲各系的諸多老師們的鼎力支持下,我們創辦了國學試驗班、中西比較哲學試驗班。創設這兩個試驗班的初衷,就是要改變時下我國大學文科教育不重視原著經典的狀況,創造文科教學的新模式。在教學模式上,參酌中國古代書院和牛津、劍橋導師指導閱讀及討論的方法;在教材選用上,力求直接採用原典原著;在考核方法上採用閉卷考試與課程論文寫作相結合的形式。

國學試驗班與中西比較哲學試驗班的生源是從已進入我校讀本科的文、理、工、醫的學生中挑選的。在一年級學生讀完一學期時,我們通過在校園張貼或在網上發廣告等方式,歡迎各院系同學自願報名學習國學或哲學。在放棄原專業(甚至熱門專業),改學國學或哲學專業的過程中,同學們及其家長當然有很多猶豫與疑惑,每屆約有百十名同學報名國學班,七十多名同學報名中西比較哲學班,通過筆試與面試的篩選,再通過試讀,真正進入並堅持讀下來的學生並不多。

四屆國學班學生的人數:二○○一級十六人,二○○二級十七人,二○○三級十八人,二○○四級十八人。第一屆國學班的學生已經於二○○五年七月畢業,確有讀古書的好苗子,有九人被推薦免試或考入本校國學碩士班深造,有三人被推薦免試或考入北京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的中文或歷史系深造,有四人就業(一位因其在國學班中有學習古漢語與日語的基礎,被一家軟件公司錄用,另三位或考上公務員,或到報社等單位工作)。

國學當然包括傳統學術的各方面,例如包括古代的天學、地學、農學、醫學、數學與數術方技等,也包括歌舞、戲劇、書法等,但作為文科大學生或研究生的國學班,當然只能以經、史、子、集為主。國學的修習當以小學為工具,經學為核心。我還是認同晚清窮治語言文字以通經學的學風。學習國學更重要的是把握中華人文精神與價值理念,了解中華文化可大可久的所以然,堂堂正正地做一個中國人。

國學試驗班旨在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矢志研究國學,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掌握古漢語、古文獻等基礎知識、基本典籍和治學門徑,掌握兩門外國語,了解國外漢學的基本走向的文史哲的複合型人才。

我們對國學班單獨開課,對學生的訓練,主要是小學(即古文字、音韻、訓詁,這還有待加強)與古文獻,古文獻方面的課程是導讀四書、【老子】全書及【詩經】、【楚辭】、【周易】、【左傳】、【莊子】、【荀子】、【史記】、【漢書】、【後漢書】、【資治通鑑】的選本等等。另外我們利用暑假給他們加強外語,或開第二第三外語。我們請文、史、哲各系優秀的教

師及不少海內外專家來給國學班上課或演講。同學們的視野比較開闊。我們講四書不僅講訓詁,而且講義理,不僅講知識,而且講價值,講為人為學之道,講孔仁孟義的現代意義。

我們創辦的國學班並非所謂文科綜合班。文科綜合班的課程往往變成文、史、哲現有課程之雜燴或拼盤。至於有小報說我們企圖培養所謂國學大師,那更是無稽之談,我們不會無知到那種地步。我們當然知道國學大師是培養不出來的,讀書種子是很難尋覓的。我們創辦的國學試驗班可以說是國學入門班,就是通過古文字與古文獻的初步學習,讓學生背誦、準確理解一點經典,掌握讀古書的方法,使同學們步入國學的門坎。培育國學本科生的方式並不是讓他們進入研究,而是打基礎。打好了基礎,他們中有人日後有能力研究經學,有人有能力研究子學、史學或集部。有了這樣的做學問的基礎與方法訓練墊底,即使不讀碩士,出去就業照樣能做好別的事業。其實很多事都是一通百通的,學哲學、學國學的同學畢業後就業,做什麼工作都行,可能上手慢一點,但後勁足,潛力大。

需要說明的是,國學本科班培養的仍是人文學的通才,而不是國學專才。這一試驗是為人文學的課程設置探索原典教學的路子。辦國學班是一種嘗試,我們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適時調整培養方案。從國學碩士班開始,即可以說是培養國學專才的初步。我校首屆國學碩士班已於二○○五年九月開班,有十一位碩士生,由文學院負責,掛靠在古代漢語碩士點。教師仍來自文、史、哲三院。每一位國學碩士生由兩三位導師組成的小組負責,如主導師是中文系的,副導師則是歷史系或哲學系的,反之亦然。國學碩士班有必修基礎課國學基礎、國學研究方法等,以上課程或以段注【說文】或以余嘉錫的【古書通例】或以王國維、陳寅恪等人的論文為範文或讀本。另有選修課甲骨金文研究、尚書研究、三禮研究、出土簡帛文獻選讀、儒家哲學、先秦文化與先秦文學、漢唐史學、宋明理學、明清哲學、海外漢學等,這些課仍以導讀文獻為主。如果有可能,我們還擬辦國學的博士班。教育部與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尚沒有國學這個專業的名稱、代碼與編號,目前國學本科生與研究生招生只能掛靠在別的專業上。

四年多以來,我們把國學本科班定位為國學初步、國學入門,是比較適當的。國學碩士班還剛剛起步。草鞋無樣,邊打邊像。人文學的教學、研究與人才培養都要靠積累。積以時日,我校一定會培養出肯坐冷板凳、有一定學養的傳承國學的人才。當然,由於管理體制和時風的原因及就業壓力,目前辦國學班還非常艱難。

不論是國學、人文學還是自然科學的教育,課程設置是一回事,怎麼講課又是另一回事。課講得好不好,不在外在形式,而在於教師有沒有學問根底,以及如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的講課方法。課程排定後,講什麼,怎麼講,考什麼,怎麼考,是教師的自由,千萬不要用那些形式主義的條條框框加以限制。面對同一課程或文獻資料,應允許由具有不同見解的老師來講,也應允許學生來批評,提倡師生間的自由討論,交流互動,啟發學生有所見,有所得,即孟子所謂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以意逆志,掘井及泉,深造而自得之云云。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