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詩禮家風學術研討會暨中華孔子學會孔子後裔儒學促進會成立大會綜述
20160720_017
詩禮堂 孔昭君
近日,來自全國25個省100餘位孔子後裔代表,與40餘位專家共聚孔子故里——曲阜,共同舉行『中華詩禮家風學術研討會暨中華孔子學會孔子後裔儒學促進會成立大會』,共同研討中華詩禮家風的傳世價值與時代意義,共同探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詩禮傳家之道,共同思考作爲孔子後裔,在弘揚以儒學爲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應當發揮什麼樣的作用。本次會議由中華孔子學會孔子後裔儒學促進會籌委會、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中國孔子研究院、曲阜師範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等單位聯合主辦。
一
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根植於古代的農業文化。農業生產的周期性使得儒家文化打上了安土重遷的烙印,世代相繼與穩定的聚居形式,加上以家庭爲單位的生產組織形式,造就了儒家文化重視家庭秩序穩定與文化世代延續的特點。
『國之本在家』,『齊家』才能『治國』。中國社科院李存山研究員闡釋了家之於中國文化傳承的重要地位,他說:『我們從「氏族—家族—家庭」的系列演變中可以追尋到中國文化一直重視「家」的歷史根源和社會基礎。儒家以孝悌爲仁之本始,常被現代一些學者誤解爲局限之血緣情感的特殊性。實際上,從道德發生論來說,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以家庭成員之間的親親之情爲道德本始,有其充分的合理性和普遍性。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序列中,家庭既是個人修身的第一所學校,又是個人走向社會、能在社會中作出重要貢獻的起點。家庭承載著如此重要的功能,所以中國文化歷來重視家庭、家教和優秀家風的傳承與弘揚。』
爲什麼時代變化了,生活格局變了,我們還要注重家庭與家風建設?家風的基礎是根源於農業文明的儒學,既然生產與生活方式變化,那是不是儒家思想及其倫理都過時了?對於這些困擾當代很多人的問題,李存山先生的上述觀點無疑提供了重要啟示。近代以來的歷史表明,我們曾試圖擺脫孔夫子的教誨,但因此走了很多彎路,後來才發現,孔子、儒學及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值得傳承與弘揚的寶貴財富。世異時移,做人的道理,齊家的道理,治國的道理都沒有變。原因就在於這些道理根植於深厚的社會基礎,根植於深厚的家國同構的結構,根植於我們的文化共同體,所以才會歷久彌新,才會具有超越時代的魅力。
『詩禮者,六藝之重鎮;家風者,修齊之始系。』北師大晁福林教授在給會議賀信中的這句話,道出詩禮與家風於中國文化的重要意義。北大王中江教授指出:『要維繫家國共同體,人們必須遵守共同的責任倫理。儒家的責任倫理有很多層面,但是樸實的做人的道理是最基本的倫理要求。這種要求以五常的規範落實到家庭之中。儒家式的家庭倫理教育首先重視的不是知識教育,也不是能力教育,而是人格教育與倫理教育。因此,一個家族或家庭的家風無疑對孩子的未來起到基礎性的作用。』
江蘇師大陳延斌教授闡釋了傳統家訓對於優秀家風的形成過程中的重要影響。家訓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極具特色的部分,主要是父祖對子孫、家長對家人、族長對族人有關修身處世、治家教子等的教誨訓示,也是引領子弟踐行家庭道德、促進家庭和諧穩定的重要路徑,是形成良好家風的基本條件。家風是一個家庭世代生息、繁衍過程中形成的較爲穩定的生活作用、傳統習慣、道德面貌。淳樸、正派的家風對於子弟、家人良好道德品行尤其是家庭道德觀念的形成和鞏固有著重要作用。
二
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寄予著儒家思想的家風發揮著引領社會風俗與道德輿論的作用,成爲人們行爲的規範。儒家思想也通過家風逐漸深入民間。中國社會的長期穩定且一直延續著古老的文明傳統,其根源之一就是穩定的家風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
張立文教授指出,中國政府的一元性與家族的多元性之間存在一種張力。這種張力需要通過政府包容家族來實現。在廣大農村地區,特別是皇權(王權)觸及不到的地區,鄉紳之治與家族治理髮揮著社會基層治理的作用與功能。這些鄉紳是有官職或者中了科舉後退居在鄉的人,一般受過儒家文化教育,有相當程度的造詣,屬於知識精英階層。他們是國家權力最底層的主體,是鄉紳之治實際的管理者、實踐者和督導者、建議者。他們因爲與本地同宗同族有相近的血緣關係,憑藉威望和權勢,取得了鄉村社會的信任。他們是傳承儒學的承擔者,在農村地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特殊作用。鄉紳之治與當地的家規、家訓相結合,無孔不入,成爲儒學大眾化的有效形式。家人族人以仁愛尚和合的精神,喚醒了鄉人、族人的向心力和親和力,這是一種最有效的制度化儒學的鄉紳治理方式。從這點來看,鄉紳文化和家族文化,在鄉紳之治的情況下是融爲一體的。家族文化也是鄉紳文化的具體體現。作爲家族文化的國家社會觀,倫理道德觀,人生價值觀,構成了以儒家思想爲指導的家族文化的核心靈魂。
張立文先生強調,傳統孔氏家族與張氏家族等世家大族的家訓體現了一個家族的精神、神韻和道德情操、行爲原則,以及待人接物的風格,也代表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鄉紳之治和家族家訓都體現了儒學思想,而且這種儒學思想確確實實貫徹到農村的每個人心上,使得儒學的思想深入人心,融入人的血液,成爲人類生活當中行爲規範的一種不可缺的信念。從這一點來看,儒學爲什麼能夠經歷各種批判而不衰,這與鄉村永遠體現了儒學的忠孝節義、禮義廉恥的道德風格是分不開的。
三
家禮是制度化的家風,在古代發揮著維繫倫理道德風尚的重要作用。在眾多的家禮中,【朱子家禮】特別值得關注。【朱子家禮】是南宋時期朱熹爲儒學民間化所做出的制度化努力。近年來,在孔子出生地——尼山腳下,一批儒家學者以身作則,躬行於鄉里,把儒學精神撒播於大眾,中國社科院趙法生研究員作爲其中的代表,在本次會議上以【朱子家禮】爲例子,重點闡釋了禮儀制度化之於家風建設的重要意義。他說,在孔子思想的指導下,中國的數千年間,形成了一套完備的家教傳統,包括家譜、家訓、家規、家禮等等。經歷過戰爭的破壞,到了宋代,很多大家族傳承多年的家教家禮紛紛中斷,甚至士大夫結婚都沒有婚禮。這些現實問題促使朱熹整理中國的家禮。同時,朱熹希望通過重建家禮,恢復儒學對家庭的影響,來與佛道相競爭。
家禮要培訓人的抱本返始之心,尊宗敬祖之意,就是先立祠堂。朱熹特別把祠堂提到了家禮的首位,並把祠堂制度推廣到民間。從祖先牌位的安放,到祭祀禮儀與祭祀活動的舉行,都有嚴格的規定。婚冠喪祭的人生禮儀,都是在祠堂這個平台上進行展演。朱子的家禮改變了『禮不下庶人』的傳統,把禮引到了民間,引到了每個普通農民家庭,這樣就使得老百姓的生活禮儀化了,一行一動,大事、小事全都有禮儀可循,真正把孔子的理想落實到家庭層面。祠堂對中國人信仰的建構意義重大。我們祖宗的信仰是敬天法祖。敬天通過法祖來實現,因爲有了祠堂,有了祭祀,中國人才真正地把那個信仰落實到禮儀。經過朱熹的改造,祠堂的影響遠遠超過家廟。宗祠制度和家規家法、鄉村之治結合起來,在民間產生了深遠影響。
四
當人們走進曲阜孔廟的承聖門,可以看到庭院中兩株枝繁葉茂的宋代銀杏古樹,古樹掩映之下的建築就是著名的詩禮堂。在孔廟建詩禮堂,就是向人們昭示孔氏家族詩禮傳家的祖訓與家風。據【論語】記載,當年孔子對兒子孔鯉教誨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這便是孔氏家族詩禮傳家的最早出處。曲阜師大馬士遠教授指出,『詩書傳家遠』的古訓在孔氏家族內部得以很好地實踐,從先秦時期的子思、子上、子高、子順、子襄,到漢代的孔安國、孔延年、孔霸、孔光、孔長彥、孔季彥,到唐代的孔穎達,再到清代的孔廣森,等等。孔氏家族一直秉承詩禮傳家的古訓,養成了溫文爾雅的詩禮家風。
中國社科院孫少華副研究員梳理了孔氏家學與孔氏家風之間的關係。孔氏家風的形成與演變使孔氏子孫的許多思想與觀念,形成了在家族內部遞代傳承的傳統。從思想意義上看來,孔氏家學具有『孔氏家風』的一切基本特徵,具有特定的學術規範;從物質形式上來說,它又繼承了『孔氏家法』的宗法制約作用,具有特殊的強制規定性與基礎形式,這就是孔氏家族的『廟學』。
與會學者認爲,孔氏家學與孔門家風的傳承是儒家文化傳承的一個縮影。從孔子後裔的家風傳承,可以看到中華文化的根脈繫於家族之中的深厚關係。李存山先生指出,中國文化重視宗族、家庭、家教和家風傳承,但是在歷史上眾多的宗族、家庭中爲什麼只有孔氏宗族倍享榮耀,雖經歷代王朝的興亡迭運,孔子的『至聖』地位不移,『衍聖公』也世代承襲,孔氏宗親也一直譜牒延續、傳衍至今,這歸根結底是因爲孔子思想在中國文化中占有中心的地位,它成爲中國文化的一個標誌。孔子不過是一介『布衣』,卻成爲『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都要尊禮的『至聖』,這是對孔子偉大文化貢獻的充分肯定。孔氏宗親作爲中華第一姓氏而譜牒延續、傳衍至今。這是中國文化所獨有的一種現象,它實際上成爲中國文化的一個象徵,華夏兒女民族認同的一個標誌。
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教授重點闡釋了詩禮家風的內涵。『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孔子所說的不僅是『詩』與『禮』,還有『書』與『樂』。詩代指詩、書;禮代指禮、樂。詩、書、禮、樂正是孔子教育的核心內容。那時候培養人才的秩序是『先之以詩書』,『導之以孝悌』。中華文化精神是『仁愛精神』和『敬畏觀念』。有了愛、有了敬,就有了仁愛和敬畏,做人的根本問題便解決了。『詩禮傳統』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以來的禮樂傳統,這個傳統鋪染了我們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文化底色。孔氏家族以詩禮傳家,詩禮家風是孔子世家的家風,特色鮮明,影響久遠。詩禮家風影響了很多人與很多家族。因此,詩禮家風也是中華民族大家庭共有的家風,成爲中華民族眾多家族與家庭的家訓、家風的主旋律。
本次學術研討會上,不少孔子後裔論及歷史上孔子後裔從曲阜外遷的歷程,及其在各地秉承詩禮家風,積極參與所在地興教辦學的情況。江西的孔祥金闡釋了孔子44代嫡長孫文宣公孔宜治理江西星子縣的史跡。江西星子縣因位於鄱陽湖南北水運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但直到孔宜上書朝廷,國家才設立星子縣。孔宜雖爲地方小官,但一心爲公,造福一方,體現了深厚的儒學修養。甘肅的孔繁祿、孔祥榮在【孔氏後裔遷徙及藏族演變過程初探】一文中提到,宋末元初,一支孔子後裔遷居到甘肅地區,逐漸融入藏族。這些孔子後裔堅持『聖裔行西北,【論語】話四方』,詩禮傳家、勤耕苦讀,爲傳播儒家文化、促進民族團結與融合作出自己的貢獻。
五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參加春節團拜會時指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在今年的中紀委十八屆六次全會上,總書記再次強調:『領導幹部要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廉潔修身,廉潔齊家。』在本次研討會提交的論文中,有數十篇論文引用並高度評價了習總書記對家風建設的論述。學者們認爲,黨中央高度重視家風、家庭建設,是構建家國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學者們指出,家風建設首先是家長率先垂範。【中庸】篇:『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君子之道的起點是夫婦,不僅是說夫婦是人類繁衍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夫婦和諧是家庭穩定的基石。儒家對於夫婦的結合與離異特別看重,原因就在於一旦夫婦一方,只從自己的感情或利益出發,沒有包容、謙讓與責任,婚姻關係就不穩定,社會道德、風俗與秩序也會出問題。所以,家風建設的前提是夫婦要修身立德,父母做表率。此之所謂修身之要務。
牟鍾鑒先生給大會發來的賀信中說:『道德風氣的改善要依賴一大批有德君子的推動,有德君子群體的形成需要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同時發力,才能成功。其中,家庭教育起著人生奠基的作用。把大量家庭造就成一個個小型的道德學校,使父母肩負起兒童與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責任,這是歷史上儒家道德教化最成功的經驗。』
家風建設不只是傳承傳統家風,還要根據時代變化,建設新家風,推出新家訓。上海師大錢杭教授指出,隨著中國社會結構向『後宗族』形態轉型,傳統宗族形態的基本特徵世系(宗)與聚居(族)的統一,逐漸發展爲世系與聚居的分離。對世系的認定與認同,逐漸成爲與聚居及其功能相脫離的一種文化活動。本次研討會上,與會學者紛紛獻計獻策,就如何實現傳統家風的現代轉換展開熱烈討論。有學者指出,弘揚詩禮家風應該有一個落腳點,這個落腳點就是要重新樹立對相延已久的文化傳統的敬畏,對道德力量的敬畏。有學者建議,在有關政府部門的支持下,在一些村莊進行試點,建立公共祠堂,把各家的祖先神位放在一起。以此增強人們對慎終追遠內涵的認知,對文化傳統的敬畏感,給鄉村禮儀的恢復提供平台。曲阜師大駱承烈教授充分肯定了歷史上『詩禮傳家』『耕讀傳家』等家風,同時指出,新的家風建設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新的家風應該既有傳統美德,又有現代意識與創新精神。江蘇省洪澤縣家風建設辦公室陳玉林、曲阜市委黨校孔慶國等論文,結合黨政幹部家風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發表了黨政幹部家風建設的新做法。
研討會期間,中華孔子學會孔子後裔儒學促進會以徵求意見稿的形式,發布了由孔德平起草的5款40字的新編孔氏家規:『立愛務本、敦親睦族,博文約禮、修身立人,忠信愛國、誠實敬業,尚德崇儉、戒奢勿惰,遵道弘道、道法中庸。』
六
會議期間,孔子後裔儒學促進會舉行了成立大會,選舉出第一屆理事會,孔德墉當選爲會長。作爲隸屬於中華孔子學會的二級社團,孔子後裔儒學促進會將成爲團結與帶領廣大孔子後裔傳承詩禮家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平台。
孔氏家族遵奉孔子爲始祖(一世祖)。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20歲時生子孔鯉(字伯魚)。自此,孔氏家族子孫蕃庶,詩禮傳家,儒脈昌明。到1995年,孔子83代孫孔念瑩出生,歷經2546年。隨著歷代遷徙與民族融合,孔子後裔也由原來的漢族逐漸發展擴張爲回族、苗族、藏族、彝族、水族、白族、土族、東鄉族、保安族、撒拉族等14個民族。目前,孔子後裔總人數已逾300萬,除中國大陸外,廣泛分布在香港、澳門、台灣地區,以及韓國、東南亞、歐美各國。歷史上多民族、多地區、多國別的孔子後裔爲儒學傳播、民族融合、協和萬邦作出了特殊貢獻。
在新的時代,廣大孔子後裔謹記祖訓家規,與時俱進,率先垂範,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中發揮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這其中,【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以世系的形式凝聚起來沒有聚居在一起的孔子後裔,重新喚起家族認同、文化認同,是一項有利於民族、有利於國家的大事業。孔子後裔在孔德墉先生帶領下,歷經13年,完成【孔子世家譜】歷史上的第五次續修,實現了家譜續修的常態化。【孔子世家譜】作爲譜系最完整、代際最明晰的家譜代表,自明朝弘治時期,其續修工作一直受到國家關注。2009年完成的這部80冊2000餘萬字收錄200萬全球孔子後裔的家譜,其最初啟動工作,直接受到時任國務委員、國際儒學聯合會會長谷牧先生的親切關懷與指導。
新成立的孔子後裔儒學促進會,將廣泛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與價值的研究與交流;推進傳統禮儀活動開展,不斷促進儒學精神深入民間,營造詩禮傳家的社會風氣;組織海峽兩岸、海內外孔子後裔及中華兒女的祭孔大典及文化交流活動,增強海內外的家族情感、民族情感與中華文化認同;支持青年學生開展孔子、儒學方面的傳統文化活動與社團發展。
『歷代孔聖后裔秉承中華民族精神導師偉大孔子的教誨,仁徳濟生,詩禮傳家,忠厚繼世,不斷跨越各個朝代,成爲兩千多年綿延不絕的最大的中華文化世家,在傳承與發揚儒家爲主導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長河中,起了向心和表率的作用。』牟鍾鑒先生這一席話道出了學者的共同心聲。與會學者殷切希望新成立的中華孔子學會孔子後裔儒學促進會在孔德墉會長的帶領下,繼續秉承孔子教誨,以本次研討會爲契機,帶領廣大族人修身立德,進一步推動詩禮家風的傳承與弘揚。
(作者單位: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