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99|回復: 0

[國學灌水] 战国时百家争鸣的伟大学术殿堂 修建者竟是这位『昏君』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8-1 13: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导读:创立于2300年前的稷下学宫,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院之一,它兼具国家元首智囊团、政府议政院、国家科学院和研究所这三者功能之总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具有国家智库意义的机构。这所学院前后历六代,影响遍及列国,规模之大、聚集人才之多,在当时应属世界第一。

在这个自由、开放、包容的稷下学宫,形形色色的门派、五花八门的思潮,从四面八方汇集交聚,稷下学宫的知识分子们各抒己见,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景象,造就了人类文化政治景观的一座高峰。

战国时百家争鸣的伟大学术殿堂 修建者竟是这位『昏君』

战国时百家争鸣的伟大学术殿堂 修建者竟是这位『昏君』

临淄博物馆复原的稷下学宫展厅内儒家、道家等的论证场景。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然而,正是在这时代的动荡与纷争、思想的争鸣和交锋中,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学术极为活跃的黄金时代。

历时五百余年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华古代文明逐渐递嬗为近现代文明的过渡时代。极大的开放、极大的变革、极大的流转,使中国的思想呈现了百家争鸣、异彩纷呈的局面,各阶级、各阶层、各流派,都企图按照自己的利益诉求,对宇宙社会和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彼此诘难,在睿智的想象中相互争锋,在深沉的阐述中相互砥砺,在慷慨的激辩中相互增长。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真正的黄金时代,它宛如簇簇晨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又似道道曙光,为学术思想带来蓬勃灿烂的景象。

这个黄金时代,有着无数振聋发聩的奏鸣,其中绵延后世、回响不绝的一道,是稷下学宫。齐王乐五帝之遐风,嘉三王之茂烈;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1400年后,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司马光在〖稷下赋〗中如此深情地讴歌,感慨:美矣哉!

诚哉斯言!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征程上,这一段历史格外波澜壮阔,底蕴深厚,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童年的梦想和期盼。

时隔2300余年,回望历史的深处,抚摸岁月的肌理,在流沙坠简似的时间长廊,我们有必要停下脚步追问这一段历史究竟为我们民族带来了怎样的启蒙、怎样的开篇?

是的,大地证明了一切。

浑厚丰饶的大地,如一道无解的迷题,在某一天缓缓地包藏了它的秘密,又在某一天,断然将这些秘密舒展开来。

1943年,一场饶有趣味的考古正在临淄进行,一块刻有稷下二字的明代石碑在这里得见天日,一同出土的还有不少战国时期的瓦当、石砖。

历史像个顽皮的孩子,有时,刻意与你擦肩而过;有时,又假装与你狭路相逢。这一刻,这个顽皮的孩子欢欣地跑过来,捧出他珍藏已久的宝物。齐都遗址出土的这方稷下石碑,是历史留给未来的宝物,透过它,我们隐约可见时光的地标,恍惚听到远祖的召唤;透过它,尘封已久的稷下学宫的秘密终于大白天下。

稷下之名,始见于〖史记〗。

稷,在中国浩瀚的史籍中,是一个有着特殊分量的概念。稷,也叫后稷,是周族始祖,因善种粮食,稷被尊为农神或谷神,在我国古代享有崇高的地位。社稷一词的意思,就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古时亦用作国家的代称。

方志记载,中国历史上共有三处以后稷的稷为名的稷山,一处位于山西省稷山县南,一处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还有一处,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西南。临淄稷山,是临淄与青州市的界山,山阴为临淄,山阳为青州。山上旧有后稷祠,海拔虽仅171米,但影响巨大。齐国古称稷下,齐古城有稷门,皆因此山而起。

因稷门而名的稷下学宫,顺应战国时代变法改革的历史潮流而产生。

战国时百家争鸣的伟大学术殿堂 修建者竟是这位『昏君』

战国时百家争鸣的伟大学术殿堂 修建者竟是这位『昏君』

稷下学宫复原图(资料图)

生命充满了无数的偶然,但是,无数偶然的背后,一定有着一个巨大的必然。它常常被我们忽视,却所向披靡,无往而不胜。

这一天,必然化作一个叫作田午的少年,御风而来。

关于齐桓公田午的故事很多,最为众所周知的是扁鹊见齐桓公,他的名字随讳疾忌医病入膏肓两个成语而被贻笑至今。

传说的昏庸断不能遮蔽历史的伟大。公元前376年,作为田氏取代姜族、夺取齐国政权后的第三代国君,齐桓公田午面临着新生政权有待巩固、人才匮乏的现实,于是,他继承齐国尊贤纳士的优良传统,在国都临淄的稷门附近建起了一座巍峨的学宫,广招文学游说之士讲学议论,成为各学派活动的中心,稷下学宫由此而生,后世亦称稷下之学。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华民族尚在文明的早期,天地清新,万物勤勉,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一派灿烂景象。

这是最后的青铜器时代,以铁器和牛耕为标志的革命带来封建制度的确立,也造就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这是璀璨的楚辞和南华经的时代:庄骚两灵鬼,盘踞肝肠深;秋心如海复如潮,但有秋魂不可招。童年时期的中华文化,已经完成了人类思想的第一次重大突破。

这是中国文明最波澜壮阔的时代,奉献了瑰丽的诗篇、科学的节气和对这个星球上自然万物的神奇想象。

这也是中国政治最波诡云谲的时代,从陈完逃齐,到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同意田和的请求为诸侯王,时间的大书已经翻过了286年的漫长岁月,这个曾被放逐于海岛之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的弱小部落,已经等待得太久太久了。

历史必然常常以偶然的方式出现,偶然的集束却未必表现为必然。田氏代姜之后,严惩贪赃行贿,重奖勤政变革,齐国出现了空前的富庶。〖战国策齐策〗引苏秦的话说:齐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狗,六搏蹴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这是齐国的戏场,也是历史的域场。那一刻的齐国,韬光养晦,休养生息,真的是风流倜傥仪态万方啊。齐国,这个能干的巧妇,将自己结成了一张四通八达的大网

这里,有从临淄直达荣成、横贯全国的东西通衢,有临淄西经平陵、南出阳关而达兖州的要道,有临淄东经即墨而达诸城、日照从而与吴、越交往的大街道,有临淄经济南和平原达赵、卫的交通干道,有从临淄南出穆陵关而达沂南与楚相接的枢纽隐蔽在这些大路心腹之侧,还有数不清的羊肠小路。在哀鸿遍野、内忧外患的古神州,孟子、荀子、邹子、慎子、申子一个又一个行者风尘仆仆地沿着这些小路坚定地走进令人向往的稷下学宫,走进天下读书人的梦中家园。

而这座高头大殿,坐落在稷山之侧,更矗立在天下人的心中。它,像一个勤勉的君王,夙夜在公,朝乾夕惕;像一个健硕的武士,气宇轩昂,威风凛凛;像一个从容的智者,成竹在胸,乾坤澄彻。

公元前319年,齐宣王即位。宣王在位期间,借助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一心想称霸中原,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为此,他像其父辈那样大办稷下学宫。他给稷下先生们极高的政治地位和礼遇。这些人参与国事,可以用任何形式匡正国君及官吏的过失。他还为他们修康庄大道,建高门大屋,给予很高的俸禄。稷下之冠的淳于髡有功于齐,位列上卿,赐之千金,革车百乘;孟子被列为客卿,出门时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田骈訾养千钟,徒百人。

史料记载,齐宣王经常向稷下先生们征询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和看法,并让他们参与外交活动,以及典章制度的制定。这样一来,稷下学者们参政议政的意识空前强烈,学术研究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异常高涨。齐宣王时期的稷下学宫,其规模之大,人数之众,学派之多,争鸣之盛,都达到了稷下学宫发展史上的巅峰。此时,稷下学宫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和影响。〖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云: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

战国时百家争鸣的伟大学术殿堂 修建者竟是这位『昏君』

战国时百家争鸣的伟大学术殿堂 修建者竟是这位『昏君』

齐宣王问政图

一时间,战国学术,皆出于齐。

在春秋战国那样一个诸侯割据,长期分裂动荡的时代,稷下设于一国之中而历150年之久,不能不说是中国文明史上的奇迹。

稷下多谈士,指彼决吾疑。

恰如东晋陶潜在〖拟古〗诗中所写,稷下学宫在先秦时期的文化史上,占有着十分显著的地位,是各种文化思想理论学说汇聚、碰撞、交流、融合的地方。

田氏代姜,毋庸置疑的是,六百年的姜氏江山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西周之初,封师尚父姜尚于齐,封周公旦于鲁。齐鲁毗邻,但其思想体系大有不同。传说太公封鲁,伯禽至鲁三年,才报政周公。周公问: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利,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而太公封齐,五月报政。周公问:何疾也?太公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毫无疑问,姜尚的见地恰在于此,他因地制宜,移风易俗,没有简单地将西周王朝那一套繁琐的礼仪搬到齐国,而是引其俗,简其礼,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迅速得到了百姓的拥护,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思想的活跃,创造了稷下学宫的仪轨,打造了百家争鸣的舞台,营造了文化包容的氛围,形成了思想多元的格局。在这里,没有违心之说,没有一言之堂,没有文字狱,没有学术不端,不为权威者所垄断,不为善辩者所左右,诸子百家言论自由,畅所欲言;学术自由,著书立说。稷下学宫,一个东方的文化王国,一片东方的文化净土,中国知识分子的天堂。

这是一份长长的名单: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名家、兵家、农家、阴阳家、纵横家、小说家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学者如孟子(孟轲)、淳于髡、邹子(邹衍)、田骈、慎子(慎到)、申子(申不害)、接子、季真、涓子(环渊)、彭蒙、尹文子(尹文)、田巴、儿说、鲁连子(鲁仲连)、驺子(驺奭)、荀子(荀况)

我们不难想象,在时间的深处,有这样一群人轰轰烈烈,衔命而出,他们用自己的智慧、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去思索,去判断,他们带来了人类文明道道霞光,点燃了激情岁月的想象和期盼。当时,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知识分子,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这些学者们互相争辩、诘难、吸收,成为真正体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典型。

当彼之时,他们的心中有着伟大的信念:家国!社稷!天下!

稷下学宫荟萃了天下名流。稷下先生并非走马兰台,你方唱罢我登场,争鸣一番,批评一通,绝大多数先生学者耐得住寂寞,忍得住凄凉,静心整理各家的言论。他们在稷山之侧,合力书写这本叫做社稷的大书。

战国时百家争鸣的伟大学术殿堂 修建者竟是这位『昏君』

战国时百家争鸣的伟大学术殿堂 修建者竟是这位『昏君』

资料图

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稷下之学缘何得以最终在齐国昌盛?历史的答案是:天时,地利,人和。

秦国虽然最后兼并六国一统天下,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文化落后,思想保守,机制迂腐,假如没有公元前356年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变法,秦国绝无成为大国之可能,更无力成为文化的中心。楚国国土最大,人口最多,然而长时间的文化交流却使得巫文化融入中华文化,尽管一度出现屈原、宋玉等文学翘楚,但是秦楚接壤,战争频仍,又缺乏相应的机构平台,学者难以云集。燕国更为弱小,又经常被山戎所掠,只是到了燕昭王时招募贤士,得乐毅,出兵破齐,国力才逐渐强大,然而,贤良者寡,国家终无所依傍。韩国屡迁京都,山地多,平原少,物产贫乏,人口稀疏,文化落后,发展乏力。赵国濒临齐国,且与匈奴为界,战乱频繁,局势动荡。魏国一度强盛,尽管有魏文侯短暂的中兴,但是经历桂陵、马陵之战,国力衰颓,一蹶不振。

从兴办到终结,稷下学宫约历150年,对于寻聘和自来的各路学者,稷下学宫始终保持着清晰的学术评估,即根据学问、资历和成就分别授予客卿、上大夫、列大夫以及稷下先生、稷下学士等不同称号,而且已有博士和学士之分。这就使学宫在纷乱熙攘之中,维系住了基本的学术秩序,也许创造了当时众多的世界纪录学者最多的机构,著述最丰的学术,学风最淳的时代,历时最久的学院。

将文化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

战国时期各国的先生学者都以士相待,然而齐国却赐为上大夫。一代宗师孟子去鲁居齐三十载,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诸子的集大成者荀子离赵赴齐,最为老师,三为祭酒。格外的尊宠、无上的地位,炫目的光环,引动四方游士、各国学者慕名而来,以致稷下先生在鼎盛之时多达千余人,而稷下学士有数百千人。尊师真正使齐国人才济济,形成了东方的文化王国。

稷下学宫是东方文化的千古绝响,开启了中华文化的源流。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著名的怪才叫做淳于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云:淳于髡,齐人也。博闻强记,学无所主。其谏说,慕晏婴之为人也,然而承意观色为务。〖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

髡是先秦时期的一种刑法,指剃掉头顶周围的头发,是对人的侮辱性惩罚。出身卑贱的赘婿淳于髡尽管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然而,却得到了齐国几代君主的尊宠和器重,他博学多才、能言善辩,或讽谏齐王,或出使邻国,或举荐士子,或折冲尊俎,不治而议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胸怀不任职而论国事(〖盐铁论论儒〗)的政治法则。

司马迁在〖史记〗里不止一处写到淳于髡,足见他是齐国不容忽视的人物。比如这则淳于髡劝谏齐威王的记载:

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齐威王逸乐无度,不管政事,各国来犯,国家存亡在旦夕之间,身边近臣却无一敢进谏。淳于髡用齐威王喜好的隐语来规劝讽谏齐威王,于是历史上留下了上面这场精彩对话。

有趣的是,齐威王这只大鸟听闻此言,居然决心一鸣惊人。他迅速诏令全国七十二个县的长官全部入朝奏事,烹杀阿大夫,赏赐即墨大夫,于是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又发兵御敌,诸侯十分惊恐,纷纷将侵占的土地归还齐国。齐国的声威竟维持长达三十六年。

战国时百家争鸣的伟大学术殿堂 修建者竟是这位『昏君』

战国时百家争鸣的伟大学术殿堂 修建者竟是这位『昏君』

淳于髡(资料图)

淳于髡像一把丑陋的巨剑,一时低伏匣中,一时扬眉出鞘。到底是谁,给了这个聪明的丑八怪无上的权力?是政治的角逐,是国家的利益,是自由的氛围,是君王的需要,一言以蔽之,是稷下学宫。淳于髡的政治智慧和文化判断,来源于稷下学宫的自由包容、畅所欲言。

不难理解,何以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感慨:自邹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驺奭之徒,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岂可胜道哉!稷下先生著书立说主要目的不仅在于上说下教,更在于不治而议论以干世主。

如果你没有听到过深海的咆哮,如果你没有听到过远古的呼啸,如果你没有在史籍的夹缝里看到过累累白骨、血流漂杵,你不会明白在这个时代人类智慧的分量。这是中华民族的童年时代,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时代。历时五百余年的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礼教崩殂,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坠落,世袭、世卿、世禄的礼乐制度渐次瓦解,各国诸侯假仁义之名竞相争霸,卿大夫之间互相倾轧。

然而,恰恰是在这样的大动荡、大分裂中,中国最早的一批知识分子集聚在稷下学宫,为国家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进行积极、认真、深刻的思考,他们完成了学术研究制度的革新有组织、有聘任、有俸禄,更带来了思想文化的丰富。至此,以齐国为中心,中国文化第一次实现了各派并立、平等共存、百家争鸣、学术自由,求实务治、经世致用的伟大愿景。

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和目标〗中,雅斯贝尔斯提出了一个重大命题:轴心时代。他将影响了人类文明走向的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定义为轴心时代,

这是一件有趣的事。在人类童年天真未凿、草莽混沌的早期,尽管地域分散、信息隔绝,在文明的起源地,人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用理智和道德的方式来面对世界。理智和道德的心灵需求催生了宗教,从而实现了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最后形成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文化形态,它们像春笋一样,鲜活,蓬勃,拔节向上,生生不息。

在这个时代的中国文明里,稷下学宫是一个硕大棋局的重要一步。

相比奋髯横议,投袂高谈,下论孔墨,上述羲炎。司马光在〖稷下赋〗中写道。小自一个民族,大至一个国家,唯有知识分子的清醒判断,方有执政者的清醒判断,唯有执政者的清醒判断,方有国家的长治久安。这是稷下学宫给予知识分子的地位,更是这个国家给予知识的庄严与荣耀。

稷下学宫,不是一时之力,不是一时之功,而是文明积淀、文化创造的惯性使然。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曾满怀激情地描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情状:孔北老南,对垒互峙,九流十家,继轨并作。如春雷一声,万绿齐茁于广野,如火山炸裂,热石竞飞于天外。壮哉盛哉!非特我中华学界之大观,亦世界学史之伟迹也。

颇为有趣的是,几乎就在稷下学宫轰轰烈烈将春秋战国文化带入黄金时代的同时,在遥远的希腊爱琴海边,也有一个与稷下学宫相类的学院雅典学院,希腊雅典城邦为了培训民主制度下的演说家而开设了这家学院,学院的创办者柏拉图特地在学院门楣上铭刻不习几何者不得入内这一警句。雅典学院前后延续将近千年之久,造就了西方科学、哲学、逻辑的辉煌。

在东方与西方两大文明的中心,稷下学宫与雅典学院遥相辉映。

沿着西方文明的脉络,我们有了毕达哥拉斯的数学传统、几何图形的智慧训练,有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有了关于共和国、优生学、自由恋爱、妇女解放、计划生育、道德规范、财产问题、公有制等基础建设和逻辑讨论正是这些,建立了西方古代文明的基本概念,也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雏形。

沿着东方文明的脉络,我们有了以有刑至无刑的法制观念,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学理想,金、木、水、火、土的阴阳学说,大道无形,称器有名的形名之辩,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政治理论,情欲固寡的社会主张,强兵必先富国的军事哲学,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伦理法则正是这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战国以后的许多学派,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源头,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化的核心内容。

前空往劫,后绝来尘。

梁启超用八个字来概括稷下学宫这一历史绝唱。

公元前221年,齐国发生了一件大事。

秦王在灭亡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五个国家之后,这一次,虎视眈眈地瞄准了最后的对手齐国。

四十四年前,齐襄王逝世。其子田建即位,由母亲君王后辅政。又过了十六年,君王后去世,王后的族弟后胜执政。然而,后胜为人贪婪,在秦国不断贿赂之下,齐王建听信了后胜的主张,对内疏于戒备,对外袖手旁观,听任秦国攻灭五国。

终于到了这一天五个国家灰飞烟灭。唇亡齿寒,物伤其类,齐王才顿时感到秦国的威胁。他慌忙将军队集结到西部边境,准备抵御秦军的进攻。

然而,大军压境,一切都晚了。

一场血流成河的战役,被压扁成〖史记〗中的一句话: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王贲率军南下攻打齐国,齐王建不战而降,齐亡。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战国时百家争鸣的伟大学术殿堂 修建者竟是这位『昏君』

战国时百家争鸣的伟大学术殿堂 修建者竟是这位『昏君』

资料图

威风凛凛的秦始皇以所向披靡的力量扫灭六国,南平北越,北遏匈奴,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王朝。随后,在齐地设置齐郡和琅邪郡。稷下学宫,经历了齐桓公时期的萌芽、齐威王时期的壮大、齐宣王时期的鼎盛、齐愍王的衰落、齐襄王的再度中兴,至齐王建时,与国并亡。百家争鸣,这个学术思想自由争鸣的盛世,亦不复存在。

〖管子兵法〗说: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谋得兵胜者霸。通过王的威仪、霸的手段,秦始皇将皇、帝两个字联系起来,自称皇帝。黄、帝、王、霸合二为一,这是秦始皇的发明,也是中国历史的第一次。与此同时,圣亦不再是士的荣耀,而是皇帝的特权。天下至圣、至王、至明、至霸、至察者,唯皇帝一人而已。

历史的威严之中,似乎总有一些戏谑的星星之火,等待燎原。

在帝王称谓的背后,其实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集权行动,是帝王观念、帝王地位、帝王等级的实现。皇帝称号代表着皇帝,更暗含着帝王与百姓之间微妙的关系。丞相王绾、李斯等上表称颂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史记秦始皇本纪〗)为宣示对天下的主宰,秦始皇还在琅琊石刻中宣布: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史记秦始皇本纪〗)

值得思考的是,何以固若金汤的大秦帝国仅仅存在十五个年头,便被人民反抗的怒火烧毁?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悠悠长叹,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极欲、重罚是秦始皇统一天下、诏令一统,以抵至尊至贵、无上荣光的前提,事实却并非如此简单,为了巩固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秦始皇颁布车同轨,书同文的制度,丞相李斯暗暗揣测秦始皇的心意,一方面指责愚儒根本不理解秦始皇的创大业,建万世之功的宏伟志向,一方面提出如果允许诸生议论,定会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对无上的皇权构成威胁,怂恿秦始皇下令焚书:

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俚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史记秦始皇本纪〗)

如此建议,正中秦始皇下怀,秦始皇即刻同意,令行全国。

呜呼哉!顷刻之间,六国史料付之一炬,幸免于难的残篇断简已无力连缀浩荡的历史。焚书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于是第二年秦始皇又借故搞了一场坑儒,士从封建制度最末的一级,经历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辉煌,复又跌落在社会的最底层。接下来的,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术自由从此被扼杀,学术争鸣和社会发展随之停滞。

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焚书的目的,在于打击学术争鸣,窒息理论思维;坑儒的目的在于,让服务官僚体系的野蛮恣意生长。

对自由的钳制,对思想的荼毒,对知识分子至圣境界的掠夺,让中国思想文化的天空陷入漫漫长夜。

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曾经有一个著名的论述: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改朝换代,种姓轮换,不过是亡国而已,算不了什么;然而,廉耻丧尽,斯文扫地,这叫亡天下,是天翻地覆的大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