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34|回覆: 0

[國學灌水] 戰國時百家爭鳴的偉大學術殿堂 修建者竟是這位『昏君』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8-1 13: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導讀:創立於2300年前的稷下學宮,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學院之一,它兼具國家元首智囊團、政府議政院、國家科學院和研究所這三者功能之總和,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具有國家智庫意義的機構。這所學院前後歷六代,影響遍及列國,規模之大、聚集人才之多,在當時應屬世界第一。

在這個自由、開放、包容的稷下學宮,形形色色的門派、五花八門的思潮,從四面八方匯集交聚,稷下學宮的知識分子們各抒己見,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景象,造就了人類文化政治景觀的一座高峰。

戰國時百家爭鳴的偉大學術殿堂 修建者竟是這位『昏君』

戰國時百家爭鳴的偉大學術殿堂 修建者竟是這位『昏君』

臨淄博物館復原的稷下學宮展廳內儒家、道家等的論證場景。

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然而,正是在這時代的動盪與紛爭、思想的爭鳴和交鋒中,出現了中國歷史上學術極爲活躍的黃金時代。

歷時五百餘年的春秋戰國時代,是中華古代文明逐漸遞嬗爲近現代文明的過渡時代。極大的開放、極大的變革、極大的流轉,使中國的思想呈現了百家爭鳴、異彩紛呈的局面,各階級、各階層、各流派,都企圖按照自己的利益訴求,對宇宙社會和萬事萬物作出解釋,提出主張。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彼此詰難,在睿智的想像中相互爭鋒,在深沉的闡述中相互砥礪,在慷慨的激辯中相互增長。這是人類思想史上真正的黃金時代,它宛如簇簇晨星,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又似道道曙光,爲學術思想帶來蓬勃燦爛的景象。

這個黃金時代,有著無數振聾發聵的奏鳴,其中綿延後世、迴響不絕的一道,是稷下學宮。齊王樂五帝之遐風,嘉三王之茂烈;致千里之奇士,總百家之偉說。1400年後,北宋政治家、歷史學家司馬光在【稷下賦】中如此深情地謳歌,感慨:美矣哉!

誠哉斯言!在中華民族的文明徵程上,這一段歷史格外波瀾壯闊,底蘊深厚,它承載著中華民族童年的夢想和期盼。

時隔2300餘年,回望歷史的深處,撫摸歲月的肌理,在流沙墜簡似的時間長廊,我們有必要停下腳步追問這一段歷史究竟爲我們民族帶來了怎樣的啟蒙、怎樣的開篇?

是的,大地證明了一切。

渾厚豐饒的大地,如一道無解的迷題,在某一天緩緩地包藏了它的秘密,又在某一天,斷然將這些秘密舒展開來。

1943年,一場饒有趣味的考古正在臨淄進行,一塊刻有稷下二字的明代石碑在這裡得見天日,一同出土的還有不少戰國時期的瓦當、石磚。

歷史像個頑皮的孩子,有時,刻意與你擦肩而過;有時,又假裝與你狹路相逢。這一刻,這個頑皮的孩子歡欣地跑過來,捧出他珍藏已久的寶物。齊都遺址出土的這方稷下石碑,是歷史留給未來的寶物,透過它,我們隱約可見時光的地標,恍惚聽到遠祖的召喚;透過它,塵封已久的稷下學宮的秘密終於大白天下。

稷下之名,始見於【史記】。

稷,在中國浩瀚的史籍中,是一個有著特殊分量的概念。稷,也叫后稷,是周族始祖,因善種糧食,稷被尊爲農神或穀神,在我國古代享有崇高的地位。社稷一詞的意思,就是古代帝王、諸侯所祭的土神和穀神,古時亦用作國家的代稱。

方志記載,中國歷史上共有三處以后稷的稷爲名的稷山,一處位於山西省稷山縣南,一處位於浙江省紹興市,還有一處,位於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西南。臨淄稷山,是臨淄與青州市的界山,山陰爲臨淄,山陽爲青州。山上舊有后稷祠,海拔雖僅171米,但影響巨大。齊國古稱稷下,齊古城有稷門,皆因此山而起。

因稷門而名的稷下學宮,順應戰國時代變法改革的歷史潮流而產生。

戰國時百家爭鳴的偉大學術殿堂 修建者竟是這位『昏君』

戰國時百家爭鳴的偉大學術殿堂 修建者竟是這位『昏君』

稷下學宮復原圖(資料圖)

生命充滿了無數的偶然,但是,無數偶然的背後,一定有著一個巨大的必然。它常常被我們忽視,卻所向披靡,無往而不勝。

這一天,必然化作一個叫作田午的少年,御風而來。

關於齊桓公田午的故事很多,最爲眾所周知的是扁鵲見齊桓公,他的名字隨諱疾忌醫病入膏肓兩個成語而被貽笑至今。

傳說的昏庸斷不能遮蔽歷史的偉大。公元前376年,作爲田氏取代姜族、奪取齊國政權後的第三代國君,齊桓公田午面臨著新生政權有待鞏固、人才匱乏的現實,於是,他繼承齊國尊賢納士的優良傳統,在國都臨淄的稷門附近建起了一座巍峨的學宮,廣招文學遊說之士講學議論,成爲各學派活動的中心,稷下學宮由此而生,後世亦稱稷下之學。

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中華民族尚在文明的早期,天地清新,萬物勤勉,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一派燦爛景象。

這是最後的青銅器時代,以鐵器和牛耕爲標誌的革命帶來封建制度的確立,也造就了社會經濟的繁榮。

這是璀璨的楚辭和南華經的時代:莊騷兩靈鬼,盤踞肝腸深;秋心如海復如潮,但有秋魂不可招。童年時期的中華文化,已經完成了人類思想的第一次重大突破。

這是中國文明最波瀾壯闊的時代,奉獻了瑰麗的詩篇、科學的節氣和對這個星球上自然萬物的神奇想像。

這也是中國政治最波詭雲譎的時代,從陳完逃齊,到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同意田和的請求爲諸侯王,時間的大書已經翻過了286年的漫長歲月,這個曾被放逐於海島之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的弱小部落,已經等待得太久太久了。

歷史必然常常以偶然的方式出現,偶然的集束卻未必表現爲必然。田氏代姜之後,嚴懲貪贓行賄,重獎勤政變革,齊國出現了空前的富庶。【戰國策齊策】引蘇秦的話說:齊地方二千餘里,帶甲數十萬,粟如丘山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狗,六搏蹴鞠者。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氣揚。

這是齊國的戲場,也是歷史的域場。那一刻的齊國,韜光養晦,休養生息,真的是風流倜儻儀態萬方啊。齊國,這個能幹的巧婦,將自己結成了一張四通八達的大網

這裡,有從臨淄直達榮成、橫貫全國的東西通衢,有臨淄西經平陵、南出陽關而達兗州的要道,有臨淄東經即墨而達諸城、日照從而與吳、越交往的大街道,有臨淄經濟南和平原達趙、衛的交通幹道,有從臨淄南出穆陵關而達沂南與楚相接的樞紐隱蔽在這些大路心腹之側,還有數不清的羊腸小路。在哀鴻遍野、內憂外患的古神州,孟子、荀子、鄒子、慎子、申子一個又一個行者風塵僕僕地沿著這些小路堅定地走進令人嚮往的稷下學宮,走進天下讀書人的夢中家園。

而這座高頭大殿,坐落在稷山之側,更矗立在天下人的心中。它,像一個勤勉的君王,夙夜在公,朝乾夕惕;像一個健碩的武士,氣宇軒昂,威風凜凜;像一個從容的智者,成竹在胸,乾坤澄徹。

公元前319年,齊宣王即位。宣王在位期間,藉助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一心想稱霸中原,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爲此,他像其父輩那樣大辦稷下學宮。他給稷下先生們極高的政治地位和禮遇。這些人參與國事,可以用任何形式匡正國君及官吏的過失。他還爲他們修康莊大道,建高門大屋,給予很高的俸祿。稷下之冠的淳于髡有功於齊,位列上卿,賜之千金,革車百乘;孟子被列爲客卿,出門時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田駢訾養千鍾,徒百人。

史料記載,齊宣王經常向稷下先生們徵詢對國家大事的意見和看法,並讓他們參與外交活動,以及典章制度的制定。這樣一來,稷下學者們參政議政的意識空前強烈,學術研究的自主性、創造性和積極性異常高漲。齊宣王時期的稷下學宮,其規模之大,人數之眾,學派之多,爭鳴之盛,都達到了稷下學宮發展史上的巔峰。此時,稷下學宮已經具備了相當的規模和影響。【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云:宣王喜文學遊說之士,自如鄒衍、淳于髡、田駢、接予、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爲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齊稷下學士復盛,且數百千人。

戰國時百家爭鳴的偉大學術殿堂 修建者竟是這位『昏君』

戰國時百家爭鳴的偉大學術殿堂 修建者竟是這位『昏君』

齊宣王問政圖

一時間,戰國學術,皆出於齊。

在春秋戰國那樣一個諸侯割據,長期分裂動盪的時代,稷下設於一國之中而歷150年之久,不能不說是中國文明史上的奇蹟。

稷下多談士,指彼決吾疑。

恰如東晉陶潛在【擬古】詩中所寫,稷下學宮在先秦時期的文化史上,占有著十分顯著的地位,是各種文化思想理論學說匯聚、碰撞、交流、融合的地方。

田氏代姜,毋庸置疑的是,六百年的姜氏江山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西周之初,封師尚父姜尚於齊,封周公旦於魯。齊魯毗鄰,但其思想體系大有不同。傳說太公封魯,伯禽至魯三年,才報政周公。周公問:何遲也?伯禽曰:變其俗,革其利,喪三年然後除之,故遲。而太公封齊,五月報政。周公問:何疾也?太公曰: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爲也。毫無疑問,姜尚的見地恰在於此,他因地制宜,移風易俗,沒有簡單地將西周王朝那一套繁瑣的禮儀搬到齊國,而是引其俗,簡其禮,通工商之業,便魚鹽之利,迅速得到了百姓的擁護,人民多歸齊,齊爲大國。

思想的活躍,創造了稷下學宮的儀軌,打造了百家爭鳴的舞台,營造了文化包容的氛圍,形成了思想多元的格局。在這裡,沒有違心之說,沒有一言之堂,沒有文字獄,沒有學術不端,不爲權威者所壟斷,不爲善辯者所左右,諸子百家言論自由,暢所欲言;學術自由,著書立說。稷下學宮,一個東方的文化王國,一片東方的文化淨土,中國知識分子的天堂。

這是一份長長的名單:稷下學宮在其興盛時期,曾容納了當時諸子百家中的幾乎各個學派,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名家、兵家、農家、陰陽家、縱橫家、小說家匯集了天下賢士多達千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學者如孟子(孟軻)、淳于髡、鄒子(鄒衍)、田駢、慎子(慎到)、申子(申不害)、接子、季真、涓子(環淵)、彭蒙、尹文子(尹文)、田巴、兒說、魯連子(魯仲連)、騶子(騶奭)、荀子(荀況)

我們不難想像,在時間的深處,有這樣一群人轟轟烈烈,銜命而出,他們用自己的智慧、立場、觀點、方法,去觀察,去思索,去判斷,他們帶來了人類文明道道霞光,點燃了激情歲月的想像和期盼。當時,凡到稷下學宮的文人學者、知識分子,無論其學術派別、思想觀點、政治傾向,以及國別、年齡、資歷等如何,都可以自由發表自己的學術見解,從而使稷下學宮成爲當時各學派薈萃的中心。這些學者們互相爭辯、詰難、吸收,成爲真正體現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典型。

當彼之時,他們的心中有著偉大的信念:家國!社稷!天下!

稷下學宮薈萃了天下名流。稷下先生並非走馬蘭台,你方唱罷我登場,爭鳴一番,批評一通,絕大多數先生學者耐得住寂寞,忍得住淒涼,靜心整理各家的言論。他們在稷山之側,合力書寫這本叫做社稷的大書。

戰國時百家爭鳴的偉大學術殿堂 修建者竟是這位『昏君』

戰國時百家爭鳴的偉大學術殿堂 修建者竟是這位『昏君』

資料圖

戰國時期,諸侯割據,稷下之學緣何得以最終在齊國昌盛?歷史的答案是:天時,地利,人和。

秦國雖然最後兼併六國一統天下,但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文化落後,思想保守,機制迂腐,假如沒有公元前356年秦孝公重用商鞅實行變法,秦國絕無成爲大國之可能,更無力成爲文化的中心。楚國國土最大,人口最多,然而長時間的文化交流卻使得巫文化融入中華文化,儘管一度出現屈原、宋玉等文學翹楚,但是秦楚接壤,戰爭頻仍,又缺乏相應的機構平台,學者難以雲集。燕國更爲弱小,又經常被山戎所掠,只是到了燕昭王時招募賢士,得樂毅,出兵破齊,國力才逐漸強大,然而,賢良者寡,國家終無所依傍。韓國屢遷京都,山地多,平原少,物產貧乏,人口稀疏,文化落後,發展乏力。趙國瀕臨齊國,且與匈奴爲界,戰亂頻繁,局勢動盪。魏國一度強盛,儘管有魏文侯短暫的中興,但是經歷桂陵、馬陵之戰,國力衰頹,一蹶不振。

從興辦到終結,稷下學宮約歷150年,對於尋聘和自來的各路學者,稷下學宮始終保持著清晰的學術評估,即根據學問、資歷和成就分別授予客卿、上大夫、列大夫以及稷下先生、稷下學士等不同稱號,而且已有博士和學士之分。這就使學宮在紛亂熙攘之中,維繫住了基本的學術秩序,也許創造了當時眾多的世界紀錄學者最多的機構,著述最豐的學術,學風最淳的時代,歷時最久的學院。

將文化建設上升爲國家戰略,在中國歷史上,這是第一次。

戰國時期各國的先生學者都以士相待,然而齊國卻賜爲上大夫。一代宗師孟子去魯居齊三十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諸子的集大成者荀子離趙赴齊,最爲老師,三爲祭酒。格外的尊寵、無上的地位,炫目的光環,引動四方游士、各國學者慕名而來,以致稷下先生在鼎盛之時多達千餘人,而稷下學士有數百千人。尊師真正使齊國人才濟濟,形成了東方的文化王國。

稷下學宮是東方文化的千古絕響,開啟了中華文化的源流。

戰國時期,齊國有一個著名的怪才叫做淳于髡,【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云:淳于髡,齊人也。博聞強記,學無所主。其諫說,慕晏嬰之爲人也,然而承意觀色爲務。【史記滑稽列傳】記載:淳于髡者,齊之贅婿也,長不滿七尺,滑稽多辯。數使諸侯,未嘗屈辱。

髡是先秦時期的一種刑法,指剃掉頭頂周圍的頭髮,是對人的侮辱性懲罰。出身卑賤的贅婿淳于髡儘管身材矮小、其貌不揚,然而,卻得到了齊國幾代君主的尊寵和器重,他博學多才、能言善辯,或諷諫齊王,或出使鄰國,或舉薦士子,或折衝尊俎,不治而議論(【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胸懷不任職而論國事(【鹽鐵論論儒】)的政治法則。

司馬遷在【史記》裡不止一處寫到淳于髡,足見他是齊國不容忽視的人物。比如這則淳于髡勸諫齊威王的記載:

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爲淫樂長夜之飲,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亂,諸侯並侵,國且危亡,在於旦暮。左右莫敢諫。淳于髡說之以隱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於是乃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賞一人,誅一人,奮兵而出。諸侯振驚,皆還齊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齊威王逸樂無度,不管政事,各國來犯,國家存亡在旦夕之間,身邊近臣卻無一敢進諫。淳于髡用齊威王喜好的隱語來規勸諷諫齊威王,於是歷史上留下了上面這場精彩對話。

有趣的是,齊威王這隻大鳥聽聞此言,居然決心一鳴驚人。他迅速詔令全國七十二個縣的長官全部入朝奏事,烹殺阿大夫,賞賜即墨大夫,於是齊國震懼,人人不敢飾非,務盡其誠。又發兵禦敵,諸侯十分驚恐,紛紛將侵占的土地歸還齊國。齊國的聲威竟維持長達三十六年。

戰國時百家爭鳴的偉大學術殿堂 修建者竟是這位『昏君』

戰國時百家爭鳴的偉大學術殿堂 修建者竟是這位『昏君』

淳于髡(資料圖)

淳于髡像一把醜陋的巨劍,一時低伏匣中,一時揚眉出鞘。到底是誰,給了這個聰明的醜八怪無上的權力?是政治的角逐,是國家的利益,是自由的氛圍,是君王的需要,一言以蔽之,是稷下學宮。淳于髡的政治智慧和文化判斷,來源於稷下學宮的自由包容、暢所欲言。

不難理解,何以司馬遷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感慨:自鄒衍與齊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環淵、接子、田駢、騶奭之徒,各著書言治亂之事,以干世主,豈可勝道哉!稷下先生著書立說主要目的不僅在於上說下教,更在於不治而議論以干世主。

如果你沒有聽到過深海的咆哮,如果你沒有聽到過遠古的呼嘯,如果你沒有在史籍的夾縫裡看到過累累白骨、血流漂杵,你不會明白在這個時代人類智慧的分量。這是中華民族的童年時代,也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時代。歷時五百餘年的春秋戰國,諸侯割據,禮教崩殂,周天子的權威逐漸墜落,世襲、世卿、世祿的禮樂制度漸次瓦解,各國諸侯假仁義之名競相爭霸,卿大夫之間互相傾軋。

然而,恰恰是在這樣的大動盪、大分裂中,中國最早的一批知識分子集聚在稷下學宮,爲國家社會現實和未來發展進行積極、認真、深刻的思考,他們完成了學術研究制度的革新有組織、有聘任、有俸祿,更帶來了思想文化的豐富。至此,以齊國爲中心,中國文化第一次實現了各派並立、平等共存、百家爭鳴、學術自由,求實務治、經世致用的偉大願景。

在1949年出版的【歷史的起源和目標】中,雅斯貝爾斯提出了一個重大命題:軸心時代。他將影響了人類文明走向的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定義爲軸心時代,

這是一件有趣的事。在人類童年天真未鑿、草莽混沌的早期,儘管地域分散、信息隔絕,在文明的起源地,人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用理智和道德的方式來面對世界。理智和道德的心靈需求催生了宗教,從而實現了對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最後形成今天西方、印度、中國、伊斯蘭不同的文化形態,它們像春筍一樣,鮮活,蓬勃,拔節向上,生生不息。

在這個時代的中國文明里,稷下學宮是一個碩大棋局的重要一步。

相比奮髯橫議,投袂高談,下論孔墨,上述羲炎。司馬光在【稷下賦】中寫道。小自一個民族,大至一個國家,唯有知識分子的清醒判斷,方有執政者的清醒判斷,唯有執政者的清醒判斷,方有國家的長治久安。這是稷下學宮給予知識分子的地位,更是這個國家給予知識的莊嚴與榮耀。

稷下學宮,不是一時之力,不是一時之功,而是文明積澱、文化創造的慣性使然。梁啓超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曾滿懷激情地描述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情狀:孔北老南,對壘互峙,九流十家,繼軌並作。如春雷一聲,萬綠齊茁於廣野,如火山炸裂,熱石競飛於天外。壯哉盛哉!非特我中華學界之大觀,亦世界學史之偉跡也。

頗爲有趣的是,幾乎就在稷下學宮轟轟烈烈將春秋戰國文化帶入黃金時代的同時,在遙遠的希臘愛琴海邊,也有一個與稷下學宮相類的學院雅典學院,希臘雅典城邦爲了培訓民主制度下的演說家而開設了這家學院,學院的創辦者柏拉圖特地在學院門楣上銘刻不習幾何者不得入內這一警句。雅典學院前後延續將近千年之久,造就了西方科學、哲學、邏輯的輝煌。

在東方與西方兩大文明的中心,稷下學宮與雅典學院遙相輝映。

沿著西方文明的脈絡,我們有了畢達哥拉斯的數學傳統、幾何圖形的智慧訓練,有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的哲學體系,有了關於共和國、優生學、自由戀愛、婦女解放、計劃生育、道德規範、財產問題、公有制等基礎建設和邏輯討論正是這些,建立了西方古代文明的基本概念,也成爲西方現代文明的雛形。

沿著東方文明的脈絡,我們有了以有刑至無刑的法制觀念,無爲而無不爲的道學理想,金、木、水、火、土的陰陽學說,大道無形,稱器有名的形名之辯,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的政治理論,情慾固寡的社會主張,強兵必先富國的軍事哲學,天行有常,不爲堯存,不爲桀亡的倫理法則正是這些,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戰國以後的許多學派,是中國思想文化發展源頭,形成了中國現代文化的核心內容。

前空往劫,後絕來塵。

梁啓超用八個字來概括稷下學宮這一歷史絕唱。

公元前221年,齊國發生了一件大事。

秦王在滅亡韓國、趙國、魏國、楚國、燕國五個國家之後,這一次,虎視眈眈地瞄準了最後的對手齊國。

四十四年前,齊襄王逝世。其子田建即位,由母親君王后輔政。又過了十六年,君王后去世,王后的族弟後勝執政。然而,後勝爲人貪婪,在秦國不斷賄賂之下,齊王建聽信了後勝的主張,對內疏於戒備,對外袖手旁觀,聽任秦國攻滅五國。

終於到了這一天五個國家灰飛煙滅。唇亡齒寒,物傷其類,齊王才頓時感到秦國的威脅。他慌忙將軍隊集結到西部邊境,準備抵禦秦軍的進攻。

然而,大軍壓境,一切都晚了。

一場血流成河的戰役,被壓扁成【史記】中的一句話: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王賁率軍南下攻打齊國,齊王建不戰而降,齊亡。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戰國時百家爭鳴的偉大學術殿堂 修建者竟是這位『昏君』

戰國時百家爭鳴的偉大學術殿堂 修建者竟是這位『昏君』

資料圖

威風凜凜的秦始皇以所向披靡的力量掃滅六國,南平北越,北遏匈奴,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王朝。隨後,在齊地設置齊郡和琅邪郡。稷下學宮,經歷了齊桓公時期的萌芽、齊威王時期的壯大、齊宣王時期的鼎盛、齊愍王的衰落、齊襄王的再度中興,至齊王建時,與國並亡。百家爭鳴,這個學術思想自由爭鳴的盛世,亦不復存在。

【管子兵法】說: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謀得兵勝者霸。通過王的威儀、霸的手段,秦始皇將皇、帝兩個字聯繫起來,自稱皇帝。黃、帝、王、霸合二爲一,這是秦始皇的發明,也是中國歷史的第一次。與此同時,聖亦不再是士的榮耀,而是皇帝的特權。天下至聖、至王、至明、至霸、至察者,唯皇帝一人而已。

歷史的威嚴之中,似乎總有一些戲謔的星星之火,等待燎原。

在帝王稱謂的背後,其實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集權行動,是帝王觀念、帝王地位、帝王等級的實現。皇帝稱號代表著皇帝,更暗含著帝王與百姓之間微妙的關係。丞相王綰、李斯等上表稱頌秦始皇爲千古一帝: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爲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史記秦始皇本紀】)爲宣示對天下的主宰,秦始皇還在琅琊石刻中宣布:六合之內,皇帝之土。人跡所至,無不臣者。(【史記秦始皇本紀】)

值得思考的是,何以固若金湯的大秦帝國僅僅存在十五個年頭,便被人民反抗的怒火燒毀?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在【阿房宮賦】中,杜牧悠悠長嘆,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爲君,誰得而族滅也?

極欲、重罰是秦始皇統一天下、詔令一統,以抵至尊至貴、無上榮光的前提,事實卻並非如此簡單,爲了鞏固大一統的封建帝國,秦始皇頒布車同軌,書同文的制度,丞相李斯暗暗揣測秦始皇的心意,一方面指責愚儒根本不理解秦始皇的創大業,建萬世之功的宏偉志向,一方面提出如果允許諸生議論,定會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對無上的皇權構成威脅,慫恿秦始皇下令焚書:

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俚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爲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史記秦始皇本紀】)

如此建議,正中秦始皇下懷,秦始皇即刻同意,令行全國。

嗚呼哉!頃刻之間,六國史料付之一炬,倖免於難的殘篇斷簡已無力連綴浩蕩的歷史。焚書沒有達到預期目的,於是第二年秦始皇又藉故搞了一場坑儒,士從封建制度最末的一級,經歷稷下學宮、百家爭鳴的輝煌,復又跌落在社會的最底層。接下來的,是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學術自由從此被扼殺,學術爭鳴和社會發展隨之停滯。

焚書坑儒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焚書的目的,在於打擊學術爭鳴,窒息理論思維;坑儒的目的在於,讓服務官僚體系的野蠻恣意生長。

對自由的鉗制,對思想的荼毒,對知識分子至聖境界的掠奪,讓中國思想文化的天空陷入漫漫長夜。

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曾經有一個著名的論述:

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

翻譯成今天的話就是,改朝換代,種姓輪換,不過是亡國而已,算不了什麼;然而,廉恥喪盡,斯文掃地,這叫亡天下,是天翻地覆的大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