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13|回覆: 1

曹操墓位置與以往文獻記載吻合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
延章 發表於 2010-1-18 23: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0-01-14 中國新聞網
  1月14日,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召開『社科院2009年公共考古論壇』,正式公開對河南安陽曹操墓考察分析後的結果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唐研究室主任朱岩石表示,鄴城所在的坐標和西高穴大墓之間的關係是在它的正西稍微偏南一點,按古代來說,距離接近於30米,也是比較吻合於以往文獻記載的。

  朱岩石在論壇上介紹了鄴城(曹操生前所居住或者王都)的主要考古發現,以方便公眾了解墓葬墓主人生前生活的背景。

  朱岩石介紹說,西高穴大墓的東北邊實際上基本上算正東稍微偏北一些,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鄴城遺址。鄴城遺址從1983年一直到現在,『我們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合作展開的一項工作。』這個工作到現在來說已經持續了近26年的時間,通過對鄴城遺址的工作,對於曹魏鄴城,當然這個都城延續的時間非常地長,從三世紀一直到581年隋王朝建立之後,它作爲都城,長達三個多世紀,但是作爲曹魏都城來說,也在中國古代都城的發展史上有可書可寫的一筆。

  從都城規劃而言,曹魏鄴城非常重要。它是一個具有中軸線規劃的都城。這個都城是曹操和袁紹官渡之戰結束之後,基本上他就住在鄴城,開始建造鄴城。曹操城在曹操這個時期還是屬於王城,到曹丕稱帝,曹魏鄴城成爲他的五都之一,在十六國時期和南北朝時期,都是一個國都。

  朱岩石說,它的都城規劃,因爲曹操這個人可能是從政治上,從社會制度上有很多的改革。『我們所能看到的曹魏鄴城也是一個不同於東漢、西漢這個時期都城的平面布局。』

  在現在來說,地面已經看不到了,能夠看到的一個風景名勝就是在河北省名章縣,現在還有一個半的台子,最南面的金鳳台和東面的銅雀台,這三個台子都是曹操建立曹魏鄴城的時候建立起來的。和漢代相比有三個非常不同的特點,一個就是中軸對稱,在漢代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這種規劃思想一經確認下來之後,南北朝、隋唐以至宋元明清都傳承下來。

  另外一個重要的改革就是這個都城採用了單一的工程制,漢代的都城裡面我們還能夠看到它裡面有很多的工程,比如西漢長安城有未央宮、長樂宮等等。

  到了曹魏這個時期,曹魏鄴城開始,在它的中軸線的北部的中央,確立下來一個工程,單一的工程制度確立下來之後,一直到元明清的都城都採用。現在地面能夠看到的銅雀台,它和西高穴大墓有一個直線距離,在五萬分之一的地圖直線距離是13.3公里,加上磁偏角的話,磁尾方向大約是在西偏南,和文獻整個的記載基本上是吻合的。

  朱岩石表示,鄴城的都城制度,剛才說了兩個非常重要的特點,一個是中軸對稱,一個是單一工程,另外一個是功能明晰,曹魏鄴城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功能,有這樣的規劃理念在裡面,這爲以後的宋元明清的都城所採用。

  曹魏鄴城,曹操在三台這個地方,也就是在西高穴大墓東邊稍微偏北一點的區域規劃的鄴城是一個全新的,它在中國古代都城規劃史上是一個里程碑。

  這種創製度的實踐活動,實際上在當時那個社會有很多的層面,包括它的政治制度、用人制度,『我們在都城制度當中也看得非常清楚。』現在看到的西高穴大墓實際上也有很多新的因素在裡面。

  在曹魏鄴城考古人員通過工作,基本上把三國兩晉南北朝,確定它的年代。經過20年的積累,初步確定下來一把年代的尺子,專業角度叫做『編年』,這個編年對於研究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遺物辨質有很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城市裡面大量出土的磚、瓦、建築宮殿等等這些東西,這個編年實際上對於包括墓葬年代的判斷等等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朱岩石說,鄴城所在的這個坐標和西高穴大墓之間的關係是在它的正西稍微偏南一點,按古代來說,距離接近於30米,也是比較吻合於以往文獻記載的。

  考古人員通過近30年的考古工作,建立起來對整個曹魏鄴城的平面布局的科學認識。通過這些工作,當然也包括都城西部的曹操說的西陵,這個區域的陵墓區的考古工作,都城、陵墓區這樣一些工作,逐漸地能夠把曹魏考古更加豐富、更加立體、更加精確地研究下去。

  朱岩石最後說,剛才提到的『年代標尺』,實際上是沒有程式的,特別是歷史時期可以做得更細化。作爲曹魏時期的考古,到現在來說,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特別是在鄴城遺址。因爲完全地面沒有了,都是靠一點點的發掘。陵墓區的工作和鄴城的工作兩個相輔相成,能夠相互促進,這樣能對整個曹魏時期的考古工作進一步深化。
+
一葉知秋 發表於 2010-1-19 21:36 | 顯示全部樓層
現在天天都能看到這個新聞,都有些新聞疲憊症了,再這樣下去,只怕又要不了了之了。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