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64|回復: 0

[儒家学说] 孔子对孝道的论述:『游必有方』一解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9-17 22: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孔子有关孝道的论述很多,而流传最广的要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篇)且在引用时往往只引『父母在,不远游』,而省略了『游必有方』。按现在的解释,『方』,指方向、去处。这句话的直译为:『父母在世时,不出远门去求学、做官,如果要出游,那一定要有去处。』意译为:『父母健在,要在家服侍父母,不可长时间离家;如果不得不出远门,也要有明确的「去处」,让父母心中有数,不担忧。』作为权威解释的朱熹注:『远游:则去亲远而为日久,定省旷而音问疏,不惟己之思亲不置,亦恐亲之念我不忘也。游必有方,如已告云之东,则不敢更适西,欲亲必知己之所在而无忧,召己则必至而无失也。』(〖朱子集注〗)那么,这样的解释是否准确地表达了孔子的原意,是否符合孔子〖论语〗的核心思想?

由于我们今天读到的古文多是经后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现代标点、注释和语译的,这就难免产生与原意的距离和读者相互间的歧解。所以,要搞清这句话的原意,首先要搞清『游』和『方』在这句话中的准确释义。

『游』。通常的解释有『行走、游玩、游览、游历』;也有解释为『交游、来往』的。如〖史记·魏其武安侯立传〗:『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相得欢甚。』还有『游宦』,意思就是在外做官。如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二首〗:『游宦久不归。』另有一说为『游学』。有两种解释:一为『远游异地,从师求学』;二为『以所学游说诸侯、求取官职的人。』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其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春秋战国时期,有识之士凭借自己的学识游说诸侯,希望得到赏识而求得一官半职,这在当时是一种时尚的社会风气,孔子自己也曾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推介自己的治国方略。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很低,交通不便,农民离不开土地。所以,要说农民离开土地到城里打工或者到别处去游玩则是绝无可能的。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可以判断孔子所说的这个『游』,准确的释义应为『游学』或『游宦』。

『方』。与『圆』相对。〖孟子·离娄上〗:『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也有释为『方向、方位』的,引申为准则。如〖诗·大雅·皇矣〗:『万邦之方。』毛传:『方,则也。』方正;正直。〖淮南子·主术训〗:『智欲圆而行欲方。』方术;道术。〖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意即『能够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去做,这才是实践仁道的方法』。亦指方法。如:千方百计,教导有方。从这些释义来看,如果把『方』解释为方向、去处,未免流于简单。其实,大多数人要出远门总会有个方向或去处,不会漫无目的地游荡。而对父母来说,子女要离家出远门,即使有明确的方向、去处,甚至有很好的工作、地位、收入,仍然会把子女的冷暖挂在心上。所以这个『方』并非作『方向、去处』解。当然,要准确释出『方』的含义,还得结合〖论语〗的主旨。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孔子所论述的『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孝』。『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篇)意即『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根本吧!』可以说,『孝』是『仁』的肇端。我们通常讲为人儿女孝敬父母、赡养父母就是『孝』。其实,『孝』的内涵是多层次的,『孝』的方式更是多样的。如,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怎样为孝。孔子说,『一个人各方面都做得很好,很出色,那么除了生病,就没有什么事可使父母担心了,这就是孝。』此种孝是最高层次的孝。(白子超)

既如此,孔子所说的父母之担忧,究竟是什么呢?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篇)孔子说:『当一个人的父亲在世时,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如果说他长年不改变父亲所坚持的符合当时社会认同的道德准则,他就可以说做到孝了。』由此不难看出,孔子所说的『父母在,不远游』既不是说子女出远门,无法在家服侍父母;也不是说子女出远门,会让父母担忧他们的饮食、冷暖,而是说子女离开父母外出游学、做官,父母无法观察他的志向,也无法督促他坚持道德准则了。所以,孔子才说『父母在,不远游』了。

再从『父母在,不远游』这句话的结构上来分析,『不远游』后面应为『分号』。这是一个多重复句。以『父母在,不远游』为主句,以『游必有方』为补述副句。『必有方』是对『游』的原则规定或前提。由此可以判断这个『方』就是『准则或原则』。至此,我们就可以释出较准确的文意:『如果出远门,经过游说,得到某位诸侯的赏识而谋得一个官位,必须坚持「仁」道之方,坚持道德规范。否则,就不要去远游。』可见,子女外出游学、做官,父母担心的不是冷暖,而是担心子女『其志、其行、其道』是否会改变。因为,在孔子看来,孝是仁之本。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是孝;即使远离父母,仍然坚守道德准则,是孝;如果身体也健康,父母也就没什么可担忧的了,那就是大孝了。

朱熹说过:大抵圣贤之言,多是略发个萌芽,更在后人推究,演而伸,触而长……所谓微言大义,见仁见智在所难免。然朱子本人对『游必有方』的权威注释,似乎浅显了点。仅涉及父子间最起码的沟通联系问题,何劳孔圣人叮嘱?赵宗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