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20|回復: 0

[儒家学说] 明儒刘宗周的为学之道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9-19 07: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作者:张瑞涛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

    刘宗周(1578-1645),字起东,号念台,后世学者尊为蕺山先生。他为官为学、读书讲道四十余年,其为学之道内蕴着『学凡三变』、『严辨儒释』和『为学自得』的心路历程。

学凡三变

蕺山『为己之学』经历了由『敬』而『慎独』、由『慎独』而『诚意』的三次转变。

蕺山为学主『敬』,始于执贽许孚远为师那年。〖年谱〗载,是时(1603年),许氏以『敬身之孝』激励宗周,他即『励志圣贤之学,谓入道莫如敬,从整齐严肃入』。他〖与以建四〗信指出,『敬』就是『不敢』,是『战兢惕厉心法』,是『言行交修』的理想效果。蕺山于四十岁撰就的〖论语学案〗,正是他『敬』修工夫的真切展示。

1626年黄尊素被逮事件促使刘宗周『专用慎独之功』。〖年谱〗载,黄氏被逮之日,蕺山为其饯行,促膝谈国是,危言深论,涕泣流涟,自知利害当前,生死观尚未打通,自觉『事心』工夫当有所改变,遂携子刘汋读书于韩山草堂,『专用慎独之功』。『独』只是『静存』,惟『静』时用力做工夫,『动』时自然『随心所欲』。『慎独』即是能够将『心』与『事』、『已发』与『未发』、『静』与『动』圆融一体的工夫,诚如〖中庸首章说〗所言:『独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工夫。』

从1636年始,蕺山治学专提『诚』。〖年谱〗载,当时他爱举『天下何思何虑』、『诚无为,无欲故静』等语,认为工夫修养只在『略绰提撕』之间,因此将『慎独』置之为第二义。他在〖答史子复二〗信中论述了『诚』的双层含义:其一,『真切笃实』为『诚』。『真切笃实』既描述事实,反映『心』之诚实无欺性和真实无妄性;又描述过程,反映『心』真实无妄地、诚实无欺地体知自我、体认万物的能动性和自觉性。其二,『诚明合一』为『诚』。『诚』既是『心』上做工夫的状态,是『道心』的体露;又是『心』上做工夫的过程,是人去『探求』自我的『纯真』。体露『道心』,就是『明』心,使心『澄明』;探求『纯真』,就是心之『诚实无欺』性得以自在地显明。而『意』则为『心之存主』,『有善而无恶』(〖答叶润山四〗)。『意』好善恶恶,『心』即能『彰善抑恶』。〖答史子复〗云:『一心耳,以其存主而言,谓之意,以其存主之精明言谓之知,以其精明之地有善无恶归之至善谓之物。识得此,方见心学一原之妙。』心、意、知、物四者圆融统合,则无论个体之『人心』如何,人之所以为人之『本心』自能知善知恶、彰善抑恶。即此而言,『诚』与『意』皆是动作性与过程性、描述性与状态性的和合体。那么,『诚』与『意』统合而成的『诚意』便有四种意义:表明『诚』之自觉性的客观性的『诚意』;表明『意』之好恶性的正确性的『诚意』;表明『诚』之能力、自觉性被诚实无妄地发挥和自觉发挥的『诚意』;以及表明『意』之通过『好恶』去真实无妄地『体认』道德规范与伦理价值的『诚意』。总之,『诚意』是『工夫与本体』合一的『真功夫』(〖学言〗)。

蕺山『学凡三变』虽体现为阶段性的『为学之要』特征,但其本质是『即工夫证本体』,力求达致『本体与工夫』合一的『真功夫』境界。

历史图集 历史要闻 

明儒刘宗周的为学之道

明儒刘宗周的为学之道

明儒刘宗周的为学之道

明儒刘宗周的为学之道

明儒刘宗周的为学之道

明儒刘宗周的为学之道
古代十大含冤而死名将 毛泽东有『三怕』 十大元帅『原名』曝光

明儒刘宗周的为学之道

明儒刘宗周的为学之道

明儒刘宗周的为学之道

明儒刘宗周的为学之道
 

明儒刘宗周的为学之道

明儒刘宗周的为学之道
李克强从政路上的引路人 皇帝选妃『裸检』秘闻 图揭千年女尸不腐之谜


严辨儒释

明末学术界涌动着一股儒学『杂』禅的暗流,造成『儒门淡泊,收拾不住』(〖答王金如三〗)的危局。儒家以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为主导的伦理道德被弱化和异化,儒家君子人格所强调的真、善、美被玄虚泛化。因此,蕺山主张『严辨儒释』,明辨圣学路向。

蕺山认为,读书学问要有基本为学路向,方于视听言动中有亲切体会、深切感悟。儒、释分属不同为学路向,故可多元并存。他在〖答王生士美〗中提出了理性处理儒、释关系的原则:既不强求二者『同一』,因为『自其同者而视之,无往而不一也』;亦不强分其异,因为『自其异者而视之,无往而不分也』。因此,勿『以异端摈同侪』,立定所选择的为学路向,真切体悟、悉心践履。

但是,蕺山自身所主张的『为己之学』能『严辨儒释』,挺立『醇儒』路向。他于〖学言〗指出,儒学言心与意、知、物和合融通,又实现本体与工夫的圆融通贯,既凸显『道』、『理』、『心』的至上性,又彰明本体与工夫的通合性,从而『即理即物』、『即道心即人心』、『即心即物』;而释教将『道』与『物』、『道心』与『人心』割裂,言『道』即是『空』,言『人心』即是『危』,终归于『虚空圆寂』。蕺山即此意于〖与王右仲问答〗中评价朱、陆、王三人为学路向的弊病:『朱子惑于禅而辟禅,故其失也支;陆子出入于禅而避禅,故其失也粗;文成似禅非禅,故不妨用禅,其失也玄。』即是说,朱子将儒学『静定虚无』之最高境界的归于禅门,理物二分、存心致知二分,表现为『支离』;象山虽直信『本心』,却置穷理为第二义,知有『本心』,不知有『习心』,只知立定本体作工夫,不知于工夫中见本体,因此遭朱子『心行路绝』、『语言道断』之讥讽;阳明于『本心』中标示『良知』,但其教人,倦倦于去人欲、存天理,又常发『妄心亦照,无照无妄』等禅学语,说得『良知』高妙虚玄。

蕺山论学虽也参悟禅学话头,且时常引用禅学术语,但能『严辨儒释』,其学不为禅学所沾滞,『醇儒』证『心』的为学路向明白清晰。

为学自得

中国古代哲学家以『自得』为体认真理的正途,尤其是宋明理学诸大家。如邵雍『道尽于人』、『物观于心』的『以物观物』法落脚点即是『自得』(〖观物篇〗);程颢『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是『为学自得』(〖程氏遗书·外书〗)的真情流露。

蕺山也以『自得』为为学『精要』。〖学言〗指出,圣贤教人多随地指点,以『使人思而自得』。所谓『自得』,『无所得,故名自得』(〖年谱〗)。前一个『得』当为从别人那里得到『知识』,后一个『得』当为自我反思与体悟,是主体自我生命智慧的真切感知。要实现『自得』,须破除『先入未见』,搁置『前人话头』(〖与履思三〗)。做学问不是要墨守陈规,而是要学会歧路开新。但『自得』亦非『无忌无惮』,而是要回归自我『本心』,即求达内心的澄明无碍、无思无虑心境。学人讲学论道正是要培养、体悟此种『自得』心境。

刘宗周『为学自得』,『接着』先儒讲,而非『照着』先儒讲,讲出了自己对理学的体悟和思辨,即在『本体论』上提倡『生生』道体、在『方法论』上主张『圆融』思维、在『知识论』上坚持『德性闻见本无二知』,通过深层解构宋明理学,实现对先儒哲学思想的创新诠释。

刘宗周『学凡三变』,即工夫证本体,探赜本体与工夫合一的『真功夫』境界;能『严辨儒释』,倡明证心以证人的『醇儒』路向;且『为学自得』,远承孔孟、近接朱王,发先儒之未发,其心路历程昭示出一代大儒为学与为道的自信和超迈。

(张瑞涛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