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诗文究竟有什么用? 叶嘉莹诗让心灵不死
今天,我们读古诗文究竟有什么用?教了70年古典文学、今年业已92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一言以蔽之: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她在〖与古诗交朋友〗 一书中这样写道:诸位小朋友,我相信你们都是喜欢多结交一些好朋友的,我现在就要给你们介绍一位非常可爱的好朋友,那就是中国的古诗。以朋友喻古诗,可见她对母语的亲近,对传统文化的珍惜,对古典的礼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师和家长从小就会传授孩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的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章句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等古代经典诗文,表现了历代知识分子把报国为民作为最高理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追求人生的价值,实现人生的理想,要的就是这种求索精神。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广阔胸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的勇敢担当,都深深烙下先辈们胸怀天下的精神品格。 古往今来,无论历代教育制度发生怎样的变化,也无论时光如何飞逝,传统文化的脉都不应该断,这是维系教育的根本。而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就是经典古诗文,如果不能认真研读,如何渡过传统之河、到达现代化的彼岸呢? 中国古代的诗文,尤其是古典诗词,较之外国和中国现代的诗歌经典,也许少了一点理性精神,却更多一些直觉的、自然的美感。 中国生来就是诗的国度。诗文诗文,诗是在前面的。诗歌是和心灵非常接近的一个文体。〖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开宗明义的第一首。读起来好像前言不搭后语,前两句和后两句有什么关系?可它就是中国人心里有关爱情的诗。人遭遇了爱情,自然语无伦次,心里想的变成语言,怎么说,总觉得没说好、没说对,再变成文字,自然不知如何是好。这才是最真切和最真情的。这就是诗,中国人血液里的文字。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屈原一首〖橘颂〗,开楚辞之新天地。其后逾千年,古典诗词不断凝聚民族思想与文化精神。赋兴于汉、诗兴于唐、词盛于宋、曲盛于元,古典诗词一脉相承,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长城,见证并构建了人类文明的重要一阙,对日本、韩国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演进、文明进步都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由历代读书人对经典不断地背诵、涵咏、贯通而发展传承下来的。 过去读书人都有记诵经典的童子功。人的记忆有一个规律:年龄越小,记得越快,忘记得越慢;年龄越大,记得越慢,忘得越快。综观中国的大师级人物,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小时候就大量背诵经典者。曹雪芹对各种诗词典故的运用信手拈来、天衣无缝;苏东坡晚年依然能背诵〖汉书〗;苏步青能背〖左传〗;陈寅恪更是可以全文背诵〖十三经〗。有这样童子功的人,学习能力特别强,并因此受用终生。 其实,记诵、创作古典诗词是一项陶冶性情的审美活动,并不只是为了用。复旦大学张新颖教授在〖无能文学的力量〗一书中写道:某种意义上,文学、文学研究是无能的,又是有力量的,而这种力量又正与这种无能紧密相连可见,文学的作用就在于它的无能的力量,在于它的无用之用。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文的意义,在于文化素养的提升。虽说几首诗歌改变不了生活中的缺失,学习〖论语〗治不了国,学〖老子〗更不可能解决当下存在的各种问题,但是它给了我们思路上的启发、文学上的享受、想象上的惊奇。 经典古诗文的魅力与作用,不仅存在于过去,而且指向现今与未来。中国古典诗词的活力还在与时俱进、不断展现,永远感染着读者,给人启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