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味為藥性五味之一,【本經】把酸味放在了五味之首,曰:『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其實酸味藥在常用中藥中所佔比例較小,主要集中在收澀藥中。【尚書·洪範】曰:『曲直作酸。』曲屬陰,直屬陽,曲直作酸是說陰中有陽而後作酸。曲者收之義,直者散之義,故【湯液本草】謂:『酸能收能散也。』藥性酸味,其功悉是若此。
酸收
【內經】曰:『酸者,束而收之。』【本草從新】曰:『凡酸者能澀、能收。』所以一般認為酸有『收』『澀』之功,並有此派生出其他的功能,如收斂固澀、補益生津、熄風、安蛔等。
收斂、固澀
酸味的收斂,固澀之功,主要是指酸味藥可收斂正氣,治臟腑虛弱,元氣不固所致的氣血津液耗散、滑脫不禁諸證。如酸味藥可治療久咳虛喘、虛汗(自汗與盜汗)、泄瀉(久瀉久痢)、尿頻、遺精、滑精、崩漏帶下等證(症)。酸收包括斂氣、斂汗,如白芍收胃氣,烏梅、訶子斂肺;而酸澀包括澀精、澀腸。需要強調,咳嗽痰熱多黏稠、熱逼汗出、初瀉初痢、火動精流、血熱妄行等實證、熱證不用之,誤用則收斂邪氣。
補益、生津
酸味的補益作用主要是指酸味有補肝、補肺的作用。【內經】曰:『肝苦急,以甘緩之,以酸補之。』如張錫純的『曲直湯』(山萸肉、知母、乳香、沒藥、當歸、丹參),主治肝虛腿疼,左部脈微弱,方以山萸肉為君藥,以酸補肝。以酸補肺始於孫思邈,他在【千金要方】中說:『五六月常服五味子,以益肺金之氣。』由『望梅止渴』可知酸味生津。如烏梅止渴調中,木瓜生津止渴等。酸味藥經常使用於治療燥渴,胃陰不足等病症。
息風
酸味息風,主要是指一些酸味藥可以用於治療肝陽上亢之肝陽化風、溫病熱傷下焦之虛風內動以及血虛生風證。
安蛔
『蟲得酸則止』『蛔得酸則靜』,均是對醫聖張仲景治蛔厥證以酸味烏梅為君的解釋。另外【名醫別錄】也有用酸味石榴皮治蛔蟲的記載。以酸安蛔應是酸味的特殊功效。
酸散
酸味屬陰中之陽,其『散』主要是指行陰邪之結滯,如水聚、瘀血之類。另外還有疏肝、解毒之意。
散水氣
【傷寒論】中的苦酒湯方(半夏、雞子),治療咽喉生瘡證,此證為陰火上攻,用苦酒(味酸、苦,性澀)有『散陰中熱淫之氣』;【金匱】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適用於黃汗證,用苦酒配伍黃芪、桂枝解肌腠之邪而散水氣。
化瘀血
【證類本草】言酸味『除塊堅積』。如山楂味酸,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橙子味酸,【本草綱目】云其『療癭氣,發瘰癧』。在中藥炮製學中,醋炙能增強活血止痛功效,如醋炙乳香、沒藥、三棱、莪朮等。還可以增強疏肝解郁之功。
解毒
酸味解毒是指解瘡瘍之毒、解食物之毒、解藥物之毒。【名醫別錄】曰:『醋,味酸,無毒,主消癰腫、散水氣,殺邪毒。』再如硫磺味酸,【本草易讀】云其『以末敷之』,治『諸瘡胬肉』。清代醫家鄒潤安認為,酸能解毒的機理就在酸能『散』。【日華子本草】謂:醋『殺一切魚、肉、菜毒。』醋炙可解甘遂、商陸、狼毒等藥物之毒。
綜上,酸收包括收斂固澀、 補益生津、熄風、安蛔之類,酸散包括散水氣、化瘀血、解毒之類,合乎『曲直作酸』之意。以上觀點還請同行批評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