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脑病学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学术团队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力倡脑当为脏论,并重新阐发脑的生理病理、病因病机,以期指导临床实践。
《倡导脑当为脏论》
脑为元阴元阳之脏,统辖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调燮七情六欲。
脑当为脏的理论依据 《内经》言:“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脑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理应为脏。《内经》言:“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内经》亦言:“诸髓者皆属于脑;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 脑贮藏精气功同心、肺等脏的功能。《内经》言:“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不论是从先天或后天来看,脑皆具有藏精气而不泻的脏的特性。
脑的生理功能 脑位于颅内,其位最高,统领诸神,为元神之官,生命之主宰。脑藏髓,主神志,智能出焉。脑协调五脏六腑,统辖四肢百骸,开窍于五官,灵机现于瞳子,应于语言,经脉为任督二脉而统帅诸阴诸阳。脑依靠五脏六腑化生的精、气、血、津液的濡养、温煦、推动,从而保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脑与五脏的关系 从生理和病理看,脑依赖五脏精华之灌注,六腑清阳之气以濡养。脑中气、血、津液、精等物质充足,方能髓海充盈,神机敏锐,协调五脏六腑及统辖四肢百骸的功能健旺。
《脑病的生理病理特点》
“诸阳之会”阳易亢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行于头面,“诸阳之督”的督脉也入于脑。头为诸阳会聚之处,阳者炎热,火性炎上,阳气易亢,故脑病以阳亢、火热证较多。阳明腑实、热结肠腑证常表现出躁扰不宁、谵语、昏迷等;少阳火郁、胆热痰扰证常表现出头晕目眩、耳聋、耳鸣、不寐等;肝火上炎、风阳妄动、肝阳上亢证常表现出昏迷、耳鸣、耳聋、癫狂等;阴虚火旺证常表现出不寐、健忘、耳鸣、眩晕等;六淫之邪侵扰清空常表现出头痛、眩晕、痉证、闭证、颅脑痈、暑病、急惊风等。
“清灵之窍”窍易闭 脑窍贵在清灵通利,一旦痰、瘀、水、湿、火热之邪交结为患闭阻脑窍,则脑神失养,神机不运而变证丛生。因痰瘀热邪闭阻清窍,火扰元神者,则见健忘、昏迷、癫证、痫证、狂证、厥证等;因痰湿蒙闭清窍,元神被扰者,则见昏迷、癫证、痫证等;因卒冒秽浊之气,浊邪害清,清窍闭塞,元神被乱者,则可卒发闭证;因气滞血瘀,痰瘀交阻,脑脉瘀阻,清窍不利,易卒发中风之脑络痹阻证;因络破血溢,致瘀血内停,水津外渗,水瘀互结,脑窍闭塞者,则见中风、解颅之颅脑水瘀证。
“元神之府”神易伤 主要是神志或神机病变。痰火上扰,元神逆乱者,可见头痛、失眠、癫证、痫证、狂证等;元神被痰湿所蒙扰者,可见郁证、嗜睡、癫证、痫证;七情过极过激导致元神失常者,可见郁证、厥证、脱证、脏躁等;汗吐下太过,元气暴脱,导致元神无所依附者可见脱证等;颅脑外伤,伤经损络或络破血溢,侵扰脑神,可见中风偏瘫、口眼歪斜、头痛、眩晕、痫证等。
“诸髓之海”髓易虚 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之源有如下四因:(1)先天禀赋不足,肾亏精气化源不足,加之后天脾胃失调,精血难以为继,故而髓海空虚不满,多见于幼儿“五迟”“五软”等;(2)因年老精亏,肝肾虚损,精气化源日竭,髓海渐空,出现眩晕、耳鸣、痴呆、嗜睡等;(3)因五脏气血阴阳耗脱亡散,波及脑髓,致髓海虚极而发为脱证;(4)瘀血痰浊,症积压迫,如脑岩等致精髓升降出入之道壅塞失畅,阴阳气血津液难于上奉于头,日久必致髓海空虚,表现出“大实有羸状”之情形。
“诸脉之聚”脉易损 脑脉的损伤常表现为络破血溢和脑脉瘀阻。若肝阳暴亢、心火炽盛,气血上冲于脑可致络破血溢;或血凝为瘀,津滞为痰,痰瘀互结痹阻脑脉脑络,皆可导致中风病之发生,病理过程中出现痰饮、瘀血、痰瘀交阻及水瘀互结的格局,从而致使脑脉受损,脑髓失养,清窍闭阻,神机失用。临床常见于中风的络破血溢,脑脉瘀阻、颅脑水瘀证。
《脑病的临床辨治经验》
脑病常见证候 表现:(1)神明失主;(2)神机失用;(3)七情失常;(4)九窍失司。
望闻问切四诊并重,尤重于舌诊 舌象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颅脑病变痰瘀多见,舌苔常见白腻、黄腻或灰(黑)腻苔,或见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紫暗,或淡紫,舌下脉络粗曲,散布瘀斑瘀点瘀丝。脉象可见弦滑、弦硬或沉细而涩。
脑病常用治法
(1)益气活血法(适于气虚血瘀证),强调脑血栓形成病因病机主要为因虚致瘀,治当益气活血、疏通经络,以补阳还五汤加减制成通脉舒络液静脉滴注,加服通脉舒络汤。
(2)清肝活血法(适于肝热血瘀证),中风病因病机为肝热血瘀,治当清肝活血、化瘀通络,用清脑通络汤。
(3)醒脑通窍,活血利水法(适于颅脑水瘀证),可服用脑窍通口服液。水瘀交结、脑窍闭塞证,其基本病机为颅脑瘀血与水湿痰浊互阻脑窍,使神明失主、肢体失用、七窍失司。治法为醒脑通窍、活血利水,并视其病机不同,酌情加用益气、补肾等法相得益彰。
《链接》《张学文活血化瘀十法》 孙景波
张学文教授活血化瘀十法如下所述。
理气祛瘀法 适用于气机郁结,脉络瘀滞的血瘀证。“血随气行,气为血帅”,故血瘀先有气滞。治疗法则应“疏其气血,令其条达”,常以丹参配伍柴胡、木香、香附等。以宣通气机,破除滞气,推动血行的丹参饮、血府逐瘀汤为代表方剂。
温经化瘀法 寒凝可引起气滞血瘀,“寒则泣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治疗上采用温经化瘀法,丹参配以温经散寒之品,如桂枝、附子、细辛等。方剂如温经汤、少腹逐瘀汤等。
清热化瘀法 用于热灼伤络,或热盛迫血妄行等证,症见衄血、便血、吐血、皮肤黏膜出血等。此外热毒内蕴还可引起局部气血循环失畅致疮疡、红肿等。治宜用丹参配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药物。方如犀角地黄汤、清营汤、大黄牡丹皮汤等。
祛风化瘀法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在临床治疗某些病证,如因风中脏腑经络,引起半身不遂,语言声涩;或肢体顽麻不仁,皮肤瘙痒不止等血虚生风证,常以丹参配合祛风通络药物。方剂如大秦艽汤、蠲痹汤等。
祛痰活血法 痰浊郁阻络脉,以致血瘀痰浊互结,阻于肺络,则喘逆唇青;流窜经络,则痰核生成;留于脏腑,则成症瘕痞块;上蒙清窍,则癫痫狂乱。常以丹参配伍化痰散结之品,如半夏、天南星等。
渗湿活血法 “血水同源”“血不利则为水”,血瘀往往导致停水,水湿停滞亦能引起血瘀。临床常见水肿兼有唇色青紫,面色晦暗,舌质胖嫩而有瘀斑、瘀点,舌下脉络暗紫粗张。常以丹参配用渗湿利水药有益母草、泽泻、茯苓等,方剂如益肾汤等。
攻下化瘀法 适合于瘀血内结,腑实便闭病证。在治疗时运用活血化瘀兼通里攻下之药,如大黄、芒硝等。方如桃仁承气汤,具有化瘀散结、通腑清热的作用。
养阴化瘀法 用于热病之后,阴虚体弱而夹有瘀血之证。多见于心肺阴伤、肝肾虚损、瘀血阻滞的病证。常见头晕目眩,潮热盗汗,腰膝酸软,面黄少华以及复发性口疮、尿血等症。常以丹参配合补血养阴药物。
补气化瘀法 用于病程日久,阳气不足,血行不畅,气虚血瘀,阻滞经络之证。血瘀症状伴有头晕、气短、倦怠乏力等气虚症状及中风后遗症等。常以丹参配合补气助阳药物,方剂如补阳还五汤等。
祛瘀止血法 用于咳血初止,仍有紫血咳吐而出;胸脘部闷胀而痛,舌质紫。常以丹参配合有活血化瘀且有止血之功的三七、花蕊石、鲜藕汁等。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