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54|回復: 0

[儒家学说] 走近孔子——读〖〈论语〉真义〗有感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7-6-4 23: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作者:牟钟鉴(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

赵又春先生是我在北大哲学系学习时的老同学,曾长期在湖南工作,现侨居加拿大。虽相距遥远,但我俩的心是相通的,都钟情于中华优秀思想文化,并致力于相关学术研究。他多年用心解读孔子和〖论语〗,已出版三部书,而今又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新作〖〈论语〉真义〗,可见他一直在不停地探索、开拓,务求获得孔子真义,使研究进入更完美的境界,这令我钦佩。我不是〖论语〗诠释专家,但喜爱〖论语〗,百读不厌其多,每读总有启迪从中生发;也常常参阅古今注释,以求理解确切。中国孔子基金会匡亚明先生提出读经『三义』说:准确把握『本义』,多方参考『他义』,努力推出『我义』。赵又春先生把『三义』高度综合起来,从返归『本义』出发,吸收检讨名家『他义』,在与孔子深度对话中推出『我义』,从而形成了〖论语〗的『真义』,这是难能可贵的。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我只能有重点地读一下他的书,提出几点粗略的读后感。

走近孔子——读〖[wiki]〈论语〉真义[/wiki]〗有感

走近孔子——读〖[wiki]〈论语〉真义[/wiki]〗有感

孔子像

首先,作者用历史的眼光,尽可能把语录体的〖论语〗章句,放置到当时的语境之中,说明孔子讲论及与弟子对谈每一句话的由来和目的,从而作出比较合乎当时情理的解释。例如长久以来被误解为孔子主张『愚民政策』的〖泰伯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句,作者指出,在孔子的时代,由于教育缺乏,普通民众认识能力较低,『孔子这是说:对老百姓,你只可能让他们按你指定的方式去行动,要他们理解其中的道理,那是难以办到的』。这是事实的认定,不是有意不让百姓知道。作者又联系〖子路篇〗中孔子主张在富民之后还要『教之』,说明孔子希望民众懂道德、知礼义。作者点明:『民可』中的『可』,不是主观上『应该』的意思,而是客观上『可能(办得到)』的意思,这样误读就迎刃而解了。类似的例子还很多。

第二,作者借鉴名家又不迷信名家,在综合他们的注释基础上,据实作出自己应有的判断,体现出强烈的超越意识与创新精神。例如〖学而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杨伯峻的译文有代表性,即:『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作者指出:『这里说的「学」,应是指学习做人』『哪能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它』,而且『按这译文的理解,这一章明显是把并无关联的三件事放到一起讲了,孔子会这样「语无伦次」吗』?他的批评是很尖锐的,也很有道理。作者肯定有学者把『学』解说为『学为人也』和将『习』训作『实践』,但同时认为,既然『学』是指『学习做人的道理』,那么『时习之』便是『一有机会就实践所学的道理』;由此德才不断进步,人望越高,以至『远方的人也慕名前来求教、结交了』;学习的目的既然是『争取自己成为君子』,那么没有远方的朋友来,说明知名度不够高,还要『努力学习』,『不可操之过急』,不要『怨恨生气』。这样一来,三句话的内在联系便昭然若揭了。作者进而指出:『你读完〖论语〗全书,发现「学」字共64见』,学的对象『无一不是「做人(的)道理」』,这一点拨颇有益于正确理解〖论语〗全书的旨要。

第三,作者在熟练掌握〖论语〗文本用语训诂知识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哲学思维的优势,在比较、关联中整体把握〖论语〗的精义,如同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用〖论语〗全书诠释〖论语〗章句』或者说『用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说明他的个别提法』,因而使诠释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论语〗是中华大智慧的结晶,单靠文字功夫是难以真正理解的。杨伯峻先生是著名文字学家,自有他的训诂优势,因而〖论语译注〗能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但我读他的书,总有不满足感,主要是缺乏思想高度,因而许多文句的译注与孔子意趣有距离。而〖〈论语〉真义〗作者能够打破文字训诂的局限,发挥哲学的反思功能,深入发掘孔子的社会人生智见,使〖〈论语〉真义〗真正超越了〖论语译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例如〖里仁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传统注家对『里仁』的解释是人应选择居处,以便生活在民风淳厚、邻里忠厚的环境之中。但作者指出,这只是字面的理解,选择居处是难以做到的,难道发现问题要不断搬家不成?事实上这里不是指择居或择业,而是指『道德选择』,联系〖论语〗多处讲选择,皆是如此。如本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再联系孔子多处讲『求仁』『安仁』『归仁』『为仁』,那么此处『里仁』一段应理解为:『人做道德选择,结果是让自己进入仁境,那才是正确的;虽有所选择,结果却不是让自己进入仁境,哪谈得上有智慧呢?』再联系孟子说的『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正是孔子『里仁』的本旨。

第四,作者不仅勇于面对历来〖论语〗诠释中存在的各种争议,而且还能够对似乎已成定论的解说提出质疑,又能给出更合乎情理的解答,有的为我所不及,有的与我同心,都很重要,有力地推进了〖论语〗学的新发展。例如〖述而篇〗『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人们都说很重要,但注家往往不能把四句连成一体。作者明确加以概括:『这一章是孔子在申明他的教育方针,或者说教学总纲』,这就很精练地表述了孔子的核心教育思想。而『游于艺』并非钱穆先生理解的『游泳在艺上』,乃是指学习『六艺』。又如〖颜渊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通常注家把『天下归仁』解说成:如果人们都能克己复礼,则天下就回归到仁德了。作者认为,孔子这里讲为仁不是一般理解地指社会,而是特指愿意克己复礼者,所以应理解为:『只要你真正做到了克己复礼,你就会感到全天下人称许你是仁人了。』我以为这是正解。再如〖卫灵公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者高度评价了『恕』道,认为『忠信』虽然重要,但实行需要条件,常常事与愿违,而『恕』道乃是宽容,『行恕道,亦即将心比心待人,前提是承认别人和自己是平等的人,如果认为一些人有权把自己不欲的东西强加于人,恕道就行不通了』。作者还指明:『恕』道的提出,『说明孔子的道德思想达到了相当的深度』。此解深契我心,我认为有加以强调的必要。曾子认为,孔子一以贯之的是忠恕之道,而孔子更重视恕道,因为它包含着平等互尊的思想,这乃是孔子学说中精华的精华。孔子讲仁爱,仁爱要体现为忠恕之道。朱熹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忠道要求人关心他者、帮助他者,是积极的仁爱,但容易被异化成『己所欲施于人』,即单向、强迫的爱,从而使仁爱变质为怨与恨。恕道要求人尊重他者、体谅他者,看起来消极一点,却体现出平等和互尊的爱,这是真正的仁爱。社会要实现和谐,必须实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费孝通先生认为孔子儒学最核心的思想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现代人类陷于争斗之泥潭,危机四伏,最缺乏的不就是一个『恕』字吗?

最后,再说几句。〖〈论语〉真义〗是一本有价值的好书,但不是完美无缺的,作者也希望听到批评。我认为,某些注释仍有商榷的必要,仅举一例。〖雍也篇〗:『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作者认为,既然中庸是平易之道,怎能说人们很久没拥有了呢(传统将『鲜』作『缺少』解)?所以他认定『此章的「鲜」字应训「嘉」』。这当然有文字训诂上的根据,古字往往一词多义或同音假借。但我以为不必如此求新,『鲜』训作『少』是其通义,而且讲得顺,已被公认。中庸虽是平常、平易之道,但它是行仁的最佳状态,并不容易做到,更多的是作为理想起引领作用。由于人性有动物性,是善恶相混的,还由于贫富不均,利益相抵,加上少数掌权者贪婪有野心,现实中的社会生活常常偏斜反常乃至向野蛮倒退,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社会更是动荡不安,所以孔子感叹:中庸作为至德,民众已经很久享受不到它的好处了。我想,这样讲是可以的。

目前,作为中华第一元典〖论语〗的注家多了起来,我手头即有出版不久的清华大学钱逊先生的〖论语〗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教师读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赵法生先生的〖〈论语〉读本〗(大众儒学经典),各有特色,不仅学术含量高,而且能够对应现实生活而作创造性诠释。我以为,赵又春先生的〖〈论语〉真义〗以其独特的价值能够在参与新〖论语〗学的百家争鸣中作出应有的贡献。不仅仅是〖论语〗,其他四书五经和道、佛及诸子百家经典皆不断出现各种经注最新版本,昭示着新经学、新子学正在兴起,这是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学术基础。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04日 11版)

返回光明网首页

返回光明网首页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