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28|回复: 0

[中医针灸] 分论接经配穴法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发表于 2017-8-4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接经配穴法是针灸配穴方法的一种,它是根据“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理论,选取经脉之间脉气相通的经脉上的腧穴进行配伍应用,通过针刺腧穴,激发经气,使经脉畅通,气至病所,而达到平衡阴阳,协调脏腑功能的方法。

“接经”是指“通经接气”或“接气通经”,早在《济生拔萃》中就有记载。但内容简单,仅记载了12个井穴,并无具体运用。“接经”的概念是广义的,故其配穴方法亦多种多样,经后代针灸医家的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一系列的配穴方法,可具体归纳为大接经、表里接经、首尾接经、同名经接经、局部接经、经筋接经等方法,现分论之。

《大接经法》

大接经之理,可追溯于《灵枢·终始》:“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亦言:“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大接经法是接经配穴法之一,是指针刺十二井穴,以沟通十二经脉气血,使十二经脉气血阴阳交注,正常运行的方法。大接经法首见于张璧的《云歧子学医新说》,后被收录在罗天益的《卫生宝鉴》中,有“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两法。“从阴引阳”和“从阳引阴”之说首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分别指从阴的部位针刺,引导阳的部位的经气;从阳的部位针刺,引导阴的部位的经气。十二经虽首尾相接,气血流注,如环无端,但各经属性不同,功能殊异,每经历一次阴阳交会之后性质即有变化,所以在循经取穴时始穴不同,作用是不一样的。

从阴引阳法 始自手太阴,终于足厥阴。手太阴气血所注之时为寅时,从寅时到未时,是平旦至日中,阴气渐消,阳气渐盛的过程,故此法适用于阳病在阴。其穴位依次是:少商(肺)、商阳(大肠)、厉兑(胃)、隐白(脾)、少冲(心)、少泽(小肠)、至阴(膀胱)、涌泉(肾)、中冲(心包)、关冲(三焦)、足窍阴(胆)、大敦(肝)。

从阳引阴法 始自足太阳,终于手太阳。足太阳气血注于申时,由申时至丑时为一日之中,阳气渐消,阴气渐盛的过程,故此法适用于阴病在阳。其穴位依次为:至阴(膀胱)、涌泉(肾)、中冲(心包)、关冲(三焦)、足窍阴(胆)、大敦(肝)、少商(肺)、商阳(大肠)、厉兑(胃)、隐白(脾)、少冲(心)、少泽(小肠)。

各穴依次针刺,不留针。大接经取穴规律,是张元素在《黄帝内经》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化和扩充。

灵枢·海论》云:“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经脉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井穴为五输穴之—。《灵枢·九针十二原》云:“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又有“阳气发于四末”之说,说明经气由肢端之井穴发出,并经荥穴、输穴、经穴、合穴等处,由小到大,流向躯干。这种从四肢末端,流向本经脏腑的经气,对本经脏腑的气机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对本经脏腑具有营养化生的作用,是阴阳经气相互渗透的结果。十二井穴正当阴阳经气相互衔接之处,阳经经气和阴经经气相互交融,“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绝,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这种阴阳交融体现了阴极生阳,阳极生阴之理。通过气血的交接,逐步调动人体全身的气血活动,可畅通十二经气血,沟通气血交接,改善全身气血运行,振奋全身气机,运用得法,可从阴引阳,从阳引阴,而起到桴鼓之效。

《表里接经法》

表里接经法是以脏腑、经脉的表里配合关系及表里两经相互衔接为依据的接经配穴方法。经络“内连脏腑”,脏腑各有表里关系,经络亦随之变应。一旦表里两经失于协调,脏腑气机不合,由于表里脏腑相互感应,则会引发疾病,此时,可表病治里,里病治表。原络接经就是根据这种理论而创,认病之原,循病之络,调动两经气机,鼓邪外出。经气由表入里,由里出表,一阴一阳,循环往复,形成一个独立的循环系统,针刺原络穴,可以有效调畅这个循环系统的气血,使脏腑功能协调不紊。新病先刺络穴,再刺原穴,以防其传变;久病先刺原穴,再刺络穴,以强其腑气。其具体操作是:每次只刺一侧,依照经络循行依次刺之,只刺—下,不留针。由原穴到络穴:太渊、偏历、冲阳、公孙、神门、支正、京骨、大钟、大陵、外关、丘墟、蠡沟。由络穴到原穴:列缺、合谷、丰隆、太白、通里、腕骨、飞扬、太溪、内关、阳池、光明、太冲。

《首尾接经法》

首尾接经法是指针刺病经的起止穴,从而激发本经经气,使经气上下一体,运行通畅的接经配穴方法。即病在经脉的起穴,针其止穴;病在经脉的止穴,针其起穴;亦可同时针之。起穴为首,止穴为尾,所以叫首尾接经法。此法对疔毒尤宜,疔毒喜发面部、口唇及手足,且往往生在穴位上。因此,可在红丝尽头处,以三棱针点刺出血。值得注意的是,临证之时,不必拘泥首尾穴,首尾穴附近的穴位一样有效。

《同名经接经法》

同名经接经法是指取相互交接的手足同名经脉的经穴配伍的方法。经络学说认为,在十二经脉中,同名经脉气相通,手足三阳交会于头面部,手足三阴经交会于胸腹部,针刺同名经穴位,可以交通两经气血,使其上下通达,左右调和,共营其阴,同助其阳,经气通畅,则疾病可除。同名经接经法包括上下接经法和左右接经法。

上下接经法 上下接经法是指同时针刺手、足同名经的两条经脉的腧穴,如上取手太阳和下取足太阳,上取手阳明和下取足阳明等。此法是治疗肢体、内脏疾病的有效方法。如《百症赋》中的“目眩兮,支正、飞扬”,《席弘赋》中的“手足上下针三里,食癖气块凭此取”,这些古代文献的记载,都是上下接经法的具体运用。杨上善说:“以其上下相接,故手太阴,阳明之上病,宜疗足太阴,阳明;足太阴,阳明之下病,宜疗手太阴,阳明。”

左右接经法 左右接经法是指针刺同名经中,同一条经脉的左右两经中的对应腧穴。两条经脉在脏腑内汇合一体,即所谓“一源而二歧”,由于邪气可能会偏重一侧,从而致使一侧经脉经气亏虚,而另一侧经气偏盛,即左右失衡,阴阳失调。经络的这种不平衡现象可以通过经络知热感测定的方法测定左右同名经络的虚实情况,比如失眠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左肾经虚、右肾经实的现象,所以治疗此类失眠在选取肾俞穴的时候,左右二穴的针刺手法会有所不同。

《局部接经法》

局部接经法是指在病变部位选择经脉,并在同一条、首尾相衔接的或邻近的经脉中,选取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穴位的配穴方法。可多穴同时针,也可一针透数穴,是激发经气的有效方法,刺激量较强,效果明显。

头部接经法 头部接经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最为广泛,比如头针即属于头部接经法的一种,还有临床中在头部使用的各种透刺法。《玉龙歌》中的“若是头风并眼痛,上星穴内刺无偏,头风呕吐眼昏花,穴取神庭始不差”和“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百症赋》中的“囟会连于玉枕,头风疗以金针”以及“悬颅、颔厌之中,偏头痛止”等古代文献的记载都属于头部接经法。

腕部接经法 腕部接经法配穴最常用的当属“镇心四穴”,即神门透灵道。心主神,为君主之官,治疗神志、精神类疾病当首选心经。神门透灵道,包括:原穴神门,郄穴阴郄,络穴通里3个特定穴和灵道穴。临床上,可用长针,一针透四穴,也可以用1寸针,穴穴刺之,针针向前,小针接经,接气向前,气至病所。此法可有效激发心经脉气,对胆虚性失眠可起立竿见影之效。

腰部接经法 腰部接经法配穴是根据足太阳与腰府的关系总结而来。足太阳与督脉两条经脉在腰部相伴而行,而且足太阳主筋所生病,所以腰部接经配穴是治疗腰部劳损的有效方法。此法有“横四针”和“竖四针”之分,慢性劳损用“横四针”,即肾俞、志室,先内后外,以强肾健督;急性扭伤用“竖四针”,即肾俞、大肠俞,先上后下,以畅其经气。笔者所在课题组应用此方法为主要手段在临床中治疗急、慢性腰痛,疗效显著。

《经筋接经法》

经筋接经法是指根据经筋理论,在“经筋所通,主治所及”的治疗原则指导下,按循经局部、邻近、远端选穴的方法,选取本经筋之上或下所接经筋的循经筋阿是穴以治疗疾病的接经配穴方法。如失眠患者在寅时易醒,此时属肺经所主,故应在上接经肝经或下接经大肠经上选取循经筋阿是穴进行治疗。经穴位于筋肉之中,经筋与经脉相辅相成,十二经脉的变化可在经筋上找到阳性反应点,而一旦经筋反复损伤,形成结块、条索,就必然阻滞经脉的气血运行,进而改变其气血多少,出现十二经脉病候。

理筋推拿是治疗经筋病的有效手段,对疏通经络有很好的作用,尤适宜于经筋痹痛的早期、中期和后期粘连较轻者。笔者所在课题组在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症状过程中根据太阴、阳明经筋循行部位,选用捏脊、推七节骨等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临床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接经配穴法是以经络理论为基础,有大量古代文献记载,以及众多现代临床手段印证的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的临床配穴方法。笔者所在课题组应用此理论,结合临床需要,在实践中使用接经配穴法治疗多种疾病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因而归纳和总结各配穴方法以飨同道。

(责任编辑:高继明)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