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54|回覆: 0

[若遺書道館] 趙孟頫(三)·六百年來獨此君

[複製連結]
郭傳虎 發表於 2017-5-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07d2333568af9b98bcdb31fc60653718.jpg

蒙元一代,趙孟頫在文化領域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不僅僅是他身受皇帝的賞識,更因為其本身具有的才氣,文學藝術領域都是當之無愧的領軍人物。

整個中國藝術史上,精一門而成大家者眾多,書法五體中精一體而影響百世者也不罕見,歷史的腳步走到元朝,趙孟頫的出現使得本來就十分璀璨的藝術史星空,顯得更加閃耀。

史書記載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鑑賞。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他亦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創『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著有【松雪齋文集】等。

dd304cafbc43c506213229717be80cdc.jpg

在蒙古人統治的蒙元時代,一脈相承的中華文明的生存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科舉廢除了,讀書人的地位跌至歷史最低,社會階層中等級是這樣劃分的: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娼、九儒、十丐。讀書人的社會地位甚至低於娼妓,僅僅比叫花子強一點,這就是『臭老九』的來歷。

這種大環境下生存的趙孟頫,作為漢族讀書人中的翹楚,自然明白自己所處的位置和作用。每天戰戰兢兢的生活在一群野蠻的草原游牧民族權臣之間,別說是保存文脈了,自家的身家性命到底幾何也是個未知數。

2b03f2aa280d3980eba11a9097b92e0a.jpg

在這種極為不利的生存空間中,這時的趙孟頫顯然不能像唐宋的文人士大夫那樣追求自己獨特的個性來影響文學藝術史,在他倡導的學古潮流中,一種婉轉流暢,雍容華貴的書體成為當時社會的主流,為什麼?因為在那些粗通文墨的蒙古權臣眼裏,只有這樣甜美的造型才符合他們蒙昧的審美觀,至於雍容秀美外表掩藏的晉唐風骨,自然不是這些斗大字認不得兩籮筐的蒙古人能欣賞的了得。因此,是這個蒙元統治的時代造就了一個雅俗共賞的趙孟頫,一個讓後人無限糾結的趙孟頫。

感慨的話就說到這裏,我們還是繼續了解這位先賢留給我們的這些寶貴遺產吧。

a2f04834bac900485082b8663386f223.jpg

趙孟頫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有着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和深遠的影響力。他在書法上的貢獻,不僅在他的書法作品,還在於他的書論。他有不少關於書法的精到見解。他認為:『學書有二,一曰筆法,二曰字形。筆法弗精,雖善猶惡;字形弗妙,雖熟猶生。

『學書能解此,始可以語書也。』『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在臨寫古人法帖上,他指出了頗有意義的事實:『昔人得古刻數行,專心而學之,便可名世。況蘭亭是右軍得意書,學之不已,何患不過人耶。』這些都可以給我們重要的啟示。

2094a44d05aa2b4d6fd5daafb95188dd.jpg

他的文章冠絕時流,又旁通佛老之學。其繪畫,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馬師法李公麟和唐人;工墨竹、花鳥,皆以筆墨圓潤蒼秀見長,以飛白法畫石,以書法用筆寫竹。力主變革南宋院體格調,自謂『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遙追五代、北宋法度,論者謂:『有唐人之致去其纖;有北宋人之雄去其獷。』開創了元代新畫風。 交友甚廣,與高克恭、錢選、王芝、李衍、郭祐之等相互切磋;直接受其指點的有陳琳、唐棣、朱德潤、柯九思、黃公望、王蒙等。能詩文,風格和婉。兼工篆刻,以『圓朱文』著稱。

後人評價說,他傳世的【琴原】、【樂原】等,得律呂不傳之妙。詩文清邃奇逸,讀之使人有飄飄出塵之想。篆、籀、分、隸、真、行、草書,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天竺有僧,數萬裏來求其書歸,國中寶之。其畫山水、木石、花竹、人馬,尤精緻。

377a5a3533cde1ea893d32abe2ce3d92.jpg

趙孟頫是幸運的,蒙古人的幾個好皇帝他都趕上了:先是遇上了賞識他的元世祖忽必烈,再後來是遇上一個異常喜歡他的元仁宗,據史載,仁宗待他甚厚,只呼其字而不呼其名,在與侍臣談論文學之士時,把趙孟頫比作唐代李白、宋代蘇子瞻,稱讚他品行純正,博學多聞,書畫絕倫,又精通佛學及老莊之學,這些都是人所不及的。史官楊載稱孟頫之才頗為書畫所掩,知其書畫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經濟之學。人以為知言云。 子雍、奕,並以書畫知名。

【書史會要】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元仁宗曾讓人把趙孟頫以及其夫人管道升,兒子趙雍三人的書畫作品裝裱成軸,藏於大內之中,並說『讓後世知我朝一家夫婦父子皆善書也。』

趙孟頫之後六百年,中國文學藝術史再也沒有出現過一個這樣全才式的人物,斯人已去,餘音裊裊。十項全能,空前絕後。

d1217f70157d127c42a991db615b00f2.jpg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