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列各项中极可注意的是,这里所有的奇数均与天文现象有关,故称天数。而所有的偶数都与地理现象有关,故称地数。
一就是太极、混沌,也就是道教所人格化了的『元始天尊』。
三就是三皇一名的本义,即『三光——日、月、星。』(〖说文〗)
五就是五行或五常,即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
七就是纬书中及道教书中常谈的七曜——日、月、五星。
九就是天的九重圜宇(详见『扶桑』一章所论)。
二即地理上的二方位观念(见后论)。
四即四维——东、西、南、北。
六即六维或称六合——四方以及上、下。
八即四正四维(说见〖吕览·有始览〗),即东、西、南、北以及东北、西南、东南、西北。
十即地理上的五方之神配上它们的五个伴神。(详见下章)
以下择其要者,略作一些讨论。
天一,又称太一,又称太极或无极(〖易传〗)。在老子哲学中,一就是道,就是作为万物起源的混沌(元宇宙),也就是介于光明与黑暗之间的元光明以及元黑暗。而在秦汉人的宗教思想中,一作为太一,更具有一种极其神秘,同时又极其神圣的意义。由于秦汉时代的宗教思想早已由上古的拜日一神教演变为合天神——地示(祗)——人鬼三界于一体的多神教,因此本来作为太阳神的太一,其宗教涵义,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简略些说,这种变化就是:由作为太阳神耀魄宝的太一,变为大火太一,再变为北辰太一,再变为北斗太一,最后变为太岁太一。
这种演变,突出地表现在辰星概念的演变上。
在中国天文学中,『辰』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此字本义文字学家虽有多种说法,但至今仍未有最后定论。我们只知道,在古代天文学中常用『辰』这个概念,表示时间和现象计时的标准。
古代世界中的各民族,由畜牧时代跨入农业时代,必定伴随着天文学上的发展。在中国古天文学中,辰这个概念表示着一种据以定时的标准。对于各个不同民族,在他们天文学的历史上, 选定作辰的标准也常是不同的。例如埃及人看天狼星定辰,巴比伦人的『辰』都是广车星(cupeilla),而中国人最早用作定辰的星——正是太阳。所以在中国语言中,太阳东升即叫做『辰』——早辰(晨)。观测日之出没以定『辰』,这是先民最原始的也是最简便的观测法。(这可能就是〖汉书·律历志〗所说的上古『黄帝历』的历法。)但在前面讨论后羿射日神话时,我们曾指出,上古发生过几次大的历法改革。第一次就是把以观测太阳计辰的历法,改变为以观测『大火』计辰的历法。古书中所谓:
『五月初昏,大火中。』(〖夏小正〗)
『季夏六月黄昏,火星中。』(〖毛诗正义〗引服虔)
就是以火计辰方法的实录。这时大火取代了太阳,成为『大辰』。
但除此之外,在上古时代的一些族团中,还有采用观测参星(参见东方为冬至)作为定时标准的。②参星又称『伐』。所以〖公羊传〗有『伐为大辰』(昭十七年)的说法。而北极星则构成了太阳以外的第四个大辰③。因之在北极星周围,日夜围绕它旋转不休的北斗七星,在古代也曾被做为观象授时的标准。〖史记·天官书〗:
『北斗七星;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
〖尚书·大传〗:
『七政,谓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所以为政也。』
〖尚书〗马融注:『七政者,北斗七星,各有所主,第一曰正日,第二曰主月法。』
除此之外,北极星之所以受到崇拜,还是因为它被看作天盖的正中心点。古人认为,整个天体以它为中轴,循环转动。他们认为位于大地正中的昆仑山顶有一棵建木,直接与这颗位于天中的帝星相连,距离是昆仑山高度的八倍④。汉代纬书〖春秋文曜钩〗说:
『中官大帝,其精北极星,含之出气,流精生物也。』
『阳起于一,天帝为北辰。』(〖保乾图〗)
『紫微大帝室,太一之精也。』(〖合诚图〗)
『天皇大帝,北辰星也,含元秉阳,舒精吐光,居紫宫中,制驭四方,冠有五采文。』(〖合诚图〗)
综上所论,我们已经揭示了中国古代对『一』——『天一』这个数字迷信的由来。它起源于对太阳的迷信,(太一即泰帝,本来指太阳神)而后来则演变为对『大辰』星(大火和参伐)的迷信。最后(可能在战国秦汉之间)成为对北极星的迷信⑤。并且从此以后,天文学和占星术上,就只把这颗星叫做『太一』了。⑥
以上详细讨论了对『太一』即『天一』的迷信问题。由于这个问题关联到中国上古和古代天文学中的一系列问题,所以比较复杂。与此相比较,对于『地二』的迷信,其来源似乎也不那么简单。
对于『地二』之数的来源,前人至今尚无论及者。我的看法是,这个数起源于上古时代以二方向定位的观念。这一点,从现代人的角度看,可能是相当难于理解的。因为我们几乎是从童年时代开始,就已习惯于四方三维的空间定位观念了。但实际上,上古先民对大地方位的认识,却是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的。由无方向观念,到有方向观念,又逐渐发展出二维、四维、六维、八维以至全方位的观念。这一点最早由清代著名学者顾祖禹、阎若璩、胡渭等人所指出。他们在研究〖尚书〗时发现:上古人凡地理言南者,皆可与东通。而凡言北者,又均可与西通。非同于后世以为东、西、南、北四向所迥然相反者⑦。对于上古时代人们的这种二维方位观,可试作构拟如下(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