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夔府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
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
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
請看石上藤羅月,已映洲前蘆荻花
【解題】
第二首『夔府』,時間由夕陽日暮而寫至深夜,空間從詩人身在的夔府到故園京城長安,思緒緩緩流動。呼應着第一首『玉露』的『叢菊兩開他日淚』——兩開即指此兩地——夔州與京華。
【譯文】
每當夔州這座孤城夕陽西下的時候, 我總是仰看北斗遙念京華(長安)
一聽到三峽中悲切的猿鳴,我就果真會落淚,
作為使節已過了秋之八月,為何那仙槎還沒有來接我 ?
記得當日經常臥病,許久沒有見到尚書省內的香爐
如今卻只能望着山城的高牆,聽着士兵悲哀的鳴笳
已經深夜我依然無眠,默看月色,從石上藤蘿漸漸移向水洲中的蘆荻之花……
【註解】
1、徐而庵云:『前一首以暮字結,此一首以落日起。落日斜,裝在孤城二字下,慘澹之極,又如親見子美一身立於斜陽中也。』
2、『每依』,夜夜如此。
唐代的京華即長安。
北斗是天之中樞。長安城,是國家政治之中樞,故有北辰城之號,也稱北斗城。
此時杜甫身在夔州,遠離京華千里之外,長安不可得而望見。所可望見者,只有代表長安的北斗星——故每依北斗以望長安。
後代有人謬改北斗作南斗,以為杜甫身在南方所見當為南斗,極其荒謬!
[按:杜甫詩中常以北斗比喻京華長安。例如『中夜』:『中夜江山靜,危樓望北辰。』『太歲日』:『西江元下蜀,北斗故臨秦。』又『月』詩:『故園當北斗,直想昭西秦。』又『歷歷』詩:『巫峽西江外,秦城北斗邊。』又『哭王彭州』詩:『巫峽長雲雨,秦城近斗杓。』又『夜』詩:『步詹倚杖看牛斗,銀漢遙應接鳳城。』皆可為證。]
3、因想望京華,故聽猿鳴則下淚。
【水經注江水注】:『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潤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所謂『實』,是昔日僅讀書聞此語,而今日身在山峽中,聞猿啼而落淚,所以說『實下』。
4、畫省:即尚書省,相當於今日之國務院。
【漢官儀】:『尚書省中,皆以胡粉塗壁,青紫界之,畫古賢人烈女。尚書郎更直,給女侍史二人,執香爐燒熏,從人護衣服。』香爐乃尚書省中供具。
杜甫在朝廷任過左拾遺(屬門下省)。【唐書職官志】:『凡尚書省官,每日一人宿直。』他當年有入『畫省』當值的資格。
伏枕:指臥病。杜詩中常言之,如:『伏枕雲安縣』,『伏枕因超忽』,『悠悠伏枕左書空』,都是說的臥病。
違:違背,不去上班。
違伏枕,是說因自己因多病之故,當年很少去畫省上班。現在則只能回首追憶了。
5、槎,木筏。
虛:妄言,幻想耳。
八月槎之典故出於晉張華【博物志】:『舊說雲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人齊糧乘槎而去,十餘日,至天河。』又【荊楚歲時記】:『漢武帝令張騫窮河源,乘槎經月,至天河。』杜甫在此化用這兩個典故,期待有仙船來接。
廣德二年(764年)杜甫由於嚴武表薦,被朝廷授以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從六品上),為嚴武的幕僚,故曰『奉使』。
6、山樓:指白帝城樓。
粉堞:城上塗為白色的女牆。
隱:隱約,隱聞。
7、笳,即笳笛,鳴笳。笳本胡樂,軍中用之為傳令工具。笳最初來自西域,故亦稱胡笳,是一種管樂器。漢時開始流行,後來作為軍樂,也作為軍隊的通訊工具。【六韜·軍略】:『擊雷鼓,振鼙、鐸,吹鳴笳。』
城樓駐有防軍,不時吹笳傳令。所以可以隱約聽聞,與『萬國城頭吹畫角』意同。
8、『請看』:二字當讀為且看。
因思念故鄉,詩人徹夜無眠,先看落日,而後月出,照臨眼前的石頭、藤蘿,又到中夜,月光照徹遠處的水洲蘆荻——意識不斷隨時光而流動。此詩完全是一個意識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