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是人生第一粒扣子 過去,一個人如果行為不端,就會被人評論為『沒家教,不懂規矩』。 老一輩家長,由於害怕自家孩子受到不良影響,對於自己的孩子跟什麼人一起玩兒,首先要看對方的家教怎麼樣,就是從一個孩子的言談舉止,看他父母的教養,看他家裡有沒有規矩,看他是什麼家教。 如果這個孩子的家教好,父母知書達理,懂老規矩,才能放心大膽地讓自己的子女與之交往;否則,斷然不敢。 古人眼裡的家教,首先就是規矩,也就是做人的基本行為規範,正規的說法叫做『遵守禮法』。 這是因為禮節是人與人交往的橋梁,碰到陌生人或者尊者長者,言行有禮有節,就不會有大錯,人與人之間就和諧。 現在則不講禮了,一切以領導為主,中華文明喪失大半,而且流行一種觀念,認為現代教育要解放天性,不能拿老一套束縛孩子,結果是出現了很多胡作非為的『熊孩子』。 古人說:『富貴子弟無成者,失於姑息也;貧賤子弟易成者,習於嚴束也。』 如果一個孩子沒有被自己的父母嚴格管教,那麼他就會在被社會『修理』的時候付出沉重代價。 當前大多數人把對子女的教育,往往寄託於學校,以為一個孩子學好學壞,成才不成才,跟上什麼樣的學校有直接關係,所以有些望子成龍的家長,為了孩子能上重點學校,不惜血本。 其實,一個孩子的成長,離不開三個環境:家庭、學校、社會,而他所受到的教育,也離不開這三個方面,其中,家教才是最重要的。 家教是一個人最早受到的教育,同時也是影響自己終生的教育。 家教,如同一個家庭的窗口。好的家教,來自家裡立的一些規矩。這些規矩,即行為規範,直接關係到孩子的成長,甚至決定孩子的教養和素質。 有一句老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這句話一直遭到誤解,其實它的意思不是說有錢人的孩子還會很有錢,窮人的孩子就會一直窮,而是用來說明有教養的家庭生出來的孩子多數有教養,沒素質的家庭走出來的孩子往往沒素質。 家教是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孩子從家門走向社會的一個把關。 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系好,家教有方是孩子未來的保障。 門風是家庭最大的資產 【顏氏家訓】:『篤學修行,不墜門風。』 門風,就是人們常說的家風,即一個家庭從前人那裡繼承來的風氣。 門風是由上一代傳給下一代,一代一代不斷地傳承,延續下來的一種固定的生活習慣,文化氛圍,價值觀,以及人生觀;而家教則只是一個人一生初始化的教育,由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而成。 在古代,門風是家族精神傳承的密碼,每個人都在它潛移默化的影響中不斷成長,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思想和行為模式。 家業有興衰,門風無曲直。 一個家族的門風,是經過幾代,甚至幾十代人的努力而樹立起來的;好的門風,往往也會影響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 曾國藩從自身經歷深知官場的黑暗和軍事戰爭的殘酷,所以臨終留下遺言,要求後人勤於耕讀,不要熱衷於做官,尤其不要從軍。 他的遺囑對其子孫後世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一個兒子曾紀澤在他死後才出來做不大的官,從事外交;另一個兒子曾紀鴻是數學家,一生鑽研數學;曾家後人幾乎沒有人參軍,做官的也很少,多數從事文化教育工作。 曾國藩確立的門風,使得後人遠離爾虞我詐、鈎心鬥角的政界軍界,潔身自好,大隱於世,實現了他『長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遺願。 雖然今天大家族幾乎沒有了,家族的觀念也淡薄了,但是也還有一些人重拾遠祖的精神,以遠祖的門風來激勵自己。 有一個名叫張亞雄的孩子自述,他的遠祖是清朝翰林張翀,他是張氏第二十一代後人,張家老人會經常叮囑孩子:『我們可是翰林之後,不可辱沒翰林門風』。 張亞雄上初中時的成績不是很好,一天晚上聽了長輩講的遠祖張翀小時候苦學的事跡,那天夜裡久久沒有入睡,他想,為什麼我的學習不行?為什麼我在學習上就不能用功?我的血管里有張翀的血,我也一定行! 從第二天起,他就變了一個人,很快成了名列前茅的學生。 好的家教能教我們做人的涵養。 好的門風一代一代地傳承,能讓我們在這個迅疾變化的時代裡,找到屬於自己的真正的人生價值和秩序,所以說門風是家庭最大的資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