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28|回復: 0

[腊八驱傩] 腊八节的仪式感有多重要?这几位名家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複製鏈接]
学霸 發表於 2018-1-2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腊八一到,春节的脚步就越来越近了,浓浓的年味,在空气里蔓延开来。腊八粥的热气,让人觉得,生活好像多了一层保护,带着浓郁香味的安稳。

腊月时分,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暖一锅热气腾腾的甜粥,一起来看看上个世纪名家笔下腊八的回忆。

e67abd9ecdbfc23cc76595a1159cabeb.png

〖腊八粥〗(节选)

沈 从 文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锅中的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罢,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多了,它会起锅巴……』

仔仔细细把小米、饭豆、枣、栗、花生仁儿都备好,糊糊涂涂炖成一锅,看它们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断断续续闻到随着热气飘散而来的香味,再用大碗装着,一股脑儿喝下——也许这才是腊八正确的打开方式。

f57a7d52b0089d0d9ae29795604ac9cd.png

〖腊八粥〗(节选)

冰 心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煮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此机会,清理橱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最后,她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是1930年1月7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上十八种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

一碗热粥,成为三代人之间奇妙而温暖的联结。最深的怀念,最浓的挚爱,在她平实的讲述中分外感人。

a145c95b7fb8d122130a52f42416dc68.png

〖北京的春节〗(节选)

老 舍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等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

每读此文,老北京人过腊八的热闹场景,便浮现于眼前。

冬日熬粥,外面寒风肆虐,一家人围在小小的厨房内温暖如春,或许这才是过腊八的意义所在。

正是如此,腊八节的内涵,在梁实秋笔下是祈求团圆的心愿。

c0db9a8d00a05ae2871a639a28ea05c5.png

〖粥〗(节选)

梁 实 秋

『小时候喝腊八粥是一件大事。午夜才过,我的二舅爹爹(我父亲的二舅父)就开始作业,搬出擦得锃光大亮的大小铜锅两个,大的高一尺开外,口径约一尺。然后把预先分别泡过的五谷杂粮如小米、红豆、老鸡头、薏仁米,以及粥果如白果、栗子、红枣、桂圆肉之类,开始熬煮,不住的用长柄大勺搅动,防黏锅底。两锅内容不太一样,大的粗糙些,小的细致些,以粥果多少为别。此外尚有额外精致粥果另装一盘,如瓜子仁、杏仁、葡萄干、红丝青丝、松子、蜜饯之类,准备临时放在粥面上的。等到腊八早晨,每人一大碗,尽量加红糖,稀里呼噜的喝个尽兴。家家熬粥,家家送粥给亲友,东一碗来,西一碗去,真是多此一举。』

『多此一举』却是多余又必要的。也许,生活的意义恰恰是由很多个『多此一举』构成。

自家煮的也是粥,收到的也是粥。可粥与粥之间却有了别样的味道,有了人情的分量。那种倾注感情和精力的味道,无论时隔多年,都让人记忆犹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